今年(2023年)初受到通膨、升息、經濟衰退多方夾殺下,科技業掀起裁員潮。根據《Forbes》報導,科技巨頭Amazon和Meta分別解雇了18,000和11,000名員工。
快速變動的時代下,危機仍然可以是轉機,當這場從美國吹來的裁員風暴撲面而至,對整個新創圈的影響是什麼?新創公司與人才又分別可以做什麼準備?
第4場Meet Global社群交流日以此為題,攜手南加玉山科技協會邀請3位創業家及投資人,分享在美國奮鬥的切身經驗,以及對全球大裁員浪潮的看法和建議。
Google、臉書都自危機中崛起,新創也能藉裁員潮自我審視
專攻AI晶片的耐能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劉峻誠,從歷史脈絡下看裁員浪潮持樂觀態度,「Google的興起來自於.com的破滅(網際網路泡沫化)、臉書在歐債危機後上市。」劉峻誠以2個科技巨擘的誕生回應裁員潮,認為經濟不景氣遠看其實潛伏機會。
簡單來說,不景氣帶動公司裁員,讓優秀人才有機會從一線大公司離開、到新創公司打拚,或是直接創立公司。在海嘯過後、經濟反轉的未來,這些新創也就能依靠著當時流動而來的人才趁勢崛起。
除此之外,劉峻誠也從裁員議題談到職員減薪,認為主管定期根據員工表現調整薪資類似定期的健康檢查,是和員工討論調職其他職位、挑戰不同工作內容可能性的夯幾會,「如果員工表現不好,其實主管也有責任,因為有可能是主管沒有把員工擺在適當的位置上。」劉峻誠解釋美商制度會根據表現定期換血、調換更好的人才到更適合的職缺,為公司帶來正向循環。
尋人平台Spokeo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湯京曄(首圖左一)則從職員表現討論裁員浪潮。「通常這個成員要不要留,我們問的問題是:他有沒有帶來價值?」湯京曄說明,有2種看法可以衡量員工價值,第1種方法是從跨職能的面向來看(Cross-functional),主要是檢查員工能夠帶多少客戶進來、能不能為營業額帶來幫助?第2種方法則是從職能來看(functional),檢視職員能不能替公司提升整體水平。
職員要多學、多看、多嘗試,保持產業競爭力和即戰力
換位思考,如果員工在這波浪潮下正好有可以換工作、調整步調的機會,可以怎麼應對、做好哪些準備應對裁員浪潮?
「找工作像是投資,投資的資本是個人的生活、生命。」電動車新創Rivian電子主任工程師吳紹華認為,選擇工作時可以更仔細的思考、考量多方面向再做決定,甚至可以和未來的主管聊聊,認識團隊的期待以及內部共識的展望,都能夠幫助求職者找到更適合的夢幻工作。
另外,在求職的空窗期間,吳紹華也鼓勵透過多方嘗試不一樣的事情,以及從不同專案學習各式技能,透過不斷學習提升自己在各個產業的競爭力和即戰力。
劉峻誠給求職者的建議也和吳紹華所見略同,「有人適合Google,但有人適合台積電,在這之中傾聽、知道自己內心想要什麼是很重要的。」劉峻誠認為有些人天生喜歡坐雲霄飛車,但也有人喜愛悠閒享受陽光,每個選擇當中沒有好壞與否,端看個人怎麼找到最適合的步調,找到屬於自己的Work-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

摩羯座,喜歡看海、喜歡沒有雲的天空,偶爾烘焙、偶爾寫字。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