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時代第一次聽到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所提出的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後,就深深被這個概念所吸引。即便這理論自1997年從他的著作《創新的兩難》提出後已二十多年,但套用到現代許多的產業依舊適用。
然而,許多報章媒體常常誤解了這個名詞,以為只要是夠炫砲的創新技術都可以被歸類為「破壞式創新」。坦白說,這可是天大的誤會。
在解釋「破壞式創新」前,我想先跟各位談談創新的三大類型。根據Clayton M. Christensen在《繁榮的悖論》中所提,創新可以分為持續性創新(Sustaining innovation) 、 效率性創新(Efficiency innovation) 以及 創造市場的創新(Market-creating innovation) 。
持續性創新:主要是優化市場上現有的方案,例如提高產品的品質和性能,希望在既有市場中,能對同一批顧客銷售更多、更貴的產品。
效率性創新:又可稱為「流程創新」,目的是在維持目標客群、商業模式不變下,透過生產方式或管理模式的優化,以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獲利。
創造市場的創新:則是去開創一個全新的市場,建立新的商業模式。只不過,這個新市場所服務的是「原本在市場上找不到合適產品的顧客」。他們可能是原本負擔不起既有的高階產品,又或者是在既有市場上一直找不到能解決他們痛點的產品。透過「創造市場的創新」,就可以把原本複雜又昂貴的產品,變得能讓更多的人買得起、用得了。
看圖會更好懂。假設我們把一個母產業依照對產品性能的要求分成三個子市場,分別是Market A、Market B以及Market C。
「持續性創新」的意思是指在任何一個同心圓內(可能是Market A,又或者是Market B),為了對圈內的同一批目標客群銷售更多、更高價的產品所進行的產品創新或改良。 例如,更快的處理器、更大的記憶體、更多鏡頭的智慧手機都算是「持續性創新」。
「創造市場的創新」則是 把過去由某些客群獨享的產品和服務加以普及,變得大眾化,鎖定的是以前買不起產品的龐大客群。例如,過去沒人服務的利基市場Market C,當有廠商願意降維服務,並滿足利基市場的需求,就算是一種「創造市場的創新」。
例如,廉航的出現顛覆了航空公司的傳統商業模式。廉航將傳統航空公司的服務進行拆解,除了安全性不變外,其餘的餐點、選位、行李托運、機上娛樂等服務皆採取加購模式,目的是讓更多的人負擔得起基本的飛行需求。
又像是,旅遊業OTA平台(Online Travel Agency)的商業模式也影響了傳統旅行社的市場地位。OTA將過去傳統旅行社所賣的套裝行程進行分解,例如現在買機票可以上Expedia、Skyscanner,訂酒店或民宿可以去Booking.com、Airbnb、AsiaYo,旅遊行程則可以上KKday、Klook等平台上購買。這些都算是降維打擊的「創造市場的創新」
進一步看,在某些情況下,「創造市場的創新」甚至可能演變成為「破壞式創新」,重新定義了市場的格局,成為市場的新主流。
例如上圖1,A企業為了提供更好的高階產品,持續在同一條成長線上前進,最後甚至逐漸超過主流顧客的需求,造成了性能過度供給(Performance oversupply)。而在上圖2,B企業則是先進行「創造市場的創新」,透過降維找到利基市場後,再不斷地在利基產品上進行「持續性創新」。
到了上圖3,一旦B企業所提供的利基產品性能,在未來有機會與主流市場的需求產生交集,我們就可以說它是「破壞式創新」,屆時利基產品將會漸漸侵蝕高階市場廠商的獲利。
破壞性創新之所以存在,主因就在於科技公司進步的幅度(實線的斜率)往往大於顧客需求增加的幅度(虛線的斜率),進而造成利基產品的向上逆襲。反之,當市場需求與科技供給的性能提升軌道是相互平行的,那就沒戲唱了。
另一方面,相較於新創公司沒有過去的包袱,成熟企業通常會傾向放棄那些需求還不明確的市場,而將研發資源集中在可持續創造獲利的高性能成熟產品。這些成熟企業在進入利基市場時所遇到的進退兩難,恰好給了新創公司一個很好的進攻機會。
對我來說,我認為破壞式創新是一種「減法的藝術」,只要保持簡單一致,並持續追求進步,在長期往往反而能夠開創新局,成為市場上的新領導者。
最後,除了這篇文章所提到的克里斯汀生的《創新的兩難》、《繁榮的悖論》外,我也非常推薦你可以去讀讀他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這是一本影響我很深的書,乍看聊的是商業,但談的其實是人生啊!
本文授權轉載自《大和有話說》,作者:蕭佑和,原文標題:為什麼「破壞式創新」是一門減法的藝術?|大和有話說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
邀請您加入「《創業小聚》LINE官方帳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