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創新產品的價值從何判斷?一位創業家用7個問答,告訴你新創獲利的本質

創新產品的價值從何判斷?一位創業家用7個問答,告訴你新創獲利的本質
Pixabay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創業跟新創哪裡不同?

創業是找一件會賺錢的事情然後去做。新創是找一件解決問題且可能賺錢的事情去做。創業你鎖定一題通常就會衝到底。新創則不怕換題目,哪怕10個題目才中一個都是中。

對新創來說「解決問題」通常會優先於短期獲利,因為「解決問題」未計期望值跟成功率的狀況下,商業利益遠大於創業。而期望值跟成功率將能透過反覆嘗試不同題目來解決。

如何確認自己產品有解決問題?

實際看你的客戶有沒有因此更好(客戶成功),再去看當下獲利。因為客戶成功是未來獲利的領先指標,而我想未來獲利通俗上來講應該就是真正的商業價值(概念接近於估值)。

新創估值都是唬爛的嗎?實際上沒獲利就該沒價值嗎?

Q1:你10元買了一個橡皮擦,你認為划算嗎?

A1:不知道。

Q2:你把這個10元橡皮擦以12元賣掉,有獲利嗎?

A2:有獲利。

Q3:你未來某天發現該橡皮擦原價3元,你當初竟用10元買,你仍獲利嗎?

A3:仍是獲利,但你失去了原本更大的獲利可能。

請問上述故事中,橡皮擦真實價值是多少?是3元、10元、12元?或許你該換個方式理解問題「我是否一定要知道真實價值才能獲利?」

答案是不一定,與其推估真實價值,不如推估賣價。投資併購的本質是在交易一間公司,這個公司與其旗下產品、人力、資產,整個打包起來就是一個產品,而投資你就是他在進貨,賣掉你就是出貨。我大概率能用12元賣掉(出貨)的東西,用12元以下進貨都有獲利空間。真實價值是一個用來推估「賣價」的方法,我們不該把方法當手段。

Q4:你12元賣掉橡皮擦,但買你橡皮擦的那傢伙,用一張厲害的銷售嘴把橡皮擦以20元再轉賣出去,你仍獲利嗎?

A4:你仍獲利,他怎麼賣你不受影響,但你可能失去了原本更大的獲利可能。

新創公司通常是未上市的公司(上市=具體賣價),規模還不夠大的也通常沒有一個正式的會計師估價(用來做賣價參考的重要標的),這時若要交易一間公司的股權,買價就像橡皮擦一樣,用談的談出來的。

businessman-balanced-financial-foreign-graph-accou
freepik

但這也引發下個命題:估值是否會無限上綱擴展下去?

Q5:那個用20元買了橡皮擦的傢伙,在全班同學的注視面前試用了這個橡皮擦,發現在B2答案卡上的鉛筆痕竟然擦不掉,導致重要功能失靈,你覺得需要進考場考試的現場同學們,會想用20元買這東西嗎?

A5:不會,因為這是產品設計上有問題,所以資本家們別沸騰,產品設計還是很重要的,不然崩掉是遲早的事。

常看到新聞說哪間明星新創估值崩盤,大概率是有個資本家認為自己有能力把橡皮擦用100億賣掉,所以用80億買這個橡皮擦,而導致橡皮擦價值飆升到80億。但殊不知橡皮擦實際上不給力,導致沒有人相信他價值大於100億(甚至直接掉回3元),因此估值崩盤。

為什麼創業要比的都是速度,細水長流不好嗎?

Q6:有個盤子在用50元買下天價橡皮擦前,發現隔壁也進貨在賣同款的,只賣30元。你說這個盤子還會用50元買嗎?

A6:通常不會,你要在隔壁那傢伙找到你買橡皮擦的通路前,趕快脫手手上橡皮擦,不然你就要套牢了。但當然的,現實世界中競爭關係很遙遠,縱然都賣橡皮擦,一個美國一個中國,其實早期互相影響都不大。但為什麼有些人還是要衝速度呢?

Q7:估值30元的橡皮擦,來自於產品能服務班上30個同學,每個同學會付出等值1元的租借成本給你,因此他有30元估值。但若你是用50元買,而一個班級卻只有30人呢?

A7:你只能去一起做隔壁班的生意,不然任誰都會覺得這是賠錢貨。而隔壁班賣橡皮擦的人就要跟你對決,也就是進入Q6的命題。

估值拉太高,被逼得需要去鎖定更大市場,可能團隊還沒準備好、文化還沒好、當地對手跟供應鏈還沒處理好,輕則橡皮擦被50人擦到自燃,重則讓整個市場不再相信橡皮擦。

shutterstock_149611868_man_confused_question.jpg
shutterstock

產品沒有獲利,為何仍會有企業創投要投資?

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他看見你未來高概率會獲利,所以押你;另一種是你有他渴望的某些功能或技術,所以直接把你買了。就像是某個不用2B畫卡的特殊考生,他剛好需要一個能擦掉原子筆的橡皮擦,而你的橡皮擦雖擦不掉鉛筆,卻可以擦掉原子筆痕跡,因此他直接把你買了自用。

這就是擦擦筆的由來(X)。
這就是新創估值的本質(O)。

那些太古戰神們談的生態系是什麼?

這是規模化的下一個量級,規模到一定程度後,產品總會有些細節需求需要個別方案來搭配去滿足。這時產品方可自行提出附加功能或APP,來做到的是多角化產品發展。但因為這樣執行的效率是不夠高的,前述的不夠高是相對於「由更多的後起產品團隊,根據主產品規格來發展產品」的情況。關鍵精神是「支援」,內部產品會被預設為理所當然,但外部產品能支援主力產品則通常會被視為卓越。

具體的展現就是內建一個數位商城,諸如Wix store、Google、App store、Facebook,就是一個在產品上的產品,構築出的交易網絡。

messenger
Facebook Messenger messenger

Messenger Chatbot之於Facebook是一個生態系成員,chatbot專用金流API之於是Messenger Chatbot Facebook是一個生態系成員。TapPay之於金流系統是一個生態系成員。

以市場效率的角度來說,生態系成員會自己達爾文一下,呈現在消費者面前,從而提高子產品與主產品的黏著度。

資本效率角度來說,自己研發的成本與風險,通常都遠大於直接併購。一來是本體企業大了以後,通常要創新的複雜度跟難度會更高,試想一個嘗試階段的創意要17個主管同意,任何創新都將變得保守;二來是內部創業機制複雜,但外部公司很單純的就是股權投資交易,讓創辦人與高管發點難以想像的財,他們就會用拼命的心為你打工。

以產品設計來說,不同需求來自不同的人種、習慣與文化,而不同的企業文化正好可以幫助生態系去重新定義問題。例如你應該很難想像Apple中有人會想開發出全面支援愛奇藝的功能,但愛奇藝的團隊會想。

創業失敗的原因通常是?

主觀標註,本題回答皆為個人主觀經驗:

很多報導都寫是「人」,但老實說我認為這不是根源。畢竟事情都是人做的,具體來說一個目標不論是否達成,一定會牽涉到「人」。而覆盤最重要的就是找出關鍵變因,而不是公因數。你下次創業還是會要處理人,因此推給「人」我認為是不負責任的。若真要說哪個「人」一定會有問題,我認為通常只會是「創辦人」有問題。縱然資源不是最多的,但自由度一定是最高的,而一個自由度最高的創辦人應全心投入目標達成,若這時目標還無法達成,那這肯定是憑實力失敗的領導者。

創業者能賺什麼?

庸俗來說,就是「把靈魂滋養的豐沛,然後高價賣給閻羅王。」創業者透過產品、團隊、壁壘、經驗等東西,堆疊出一間具有價值的公司,該公司或許能自己獲利、或許擁有關鍵技術等,但底限一定是「有價值」。而價值會體現在股權上。至於股權如何變成創辦團隊的收入,通常有兩種方法。

併購

當一間公司被賣掉,等於是有個併購者捧著一堆錢去買走你手上的股權,交易完成後,你公司成為他的公司,而你不再是老闆,但你手上會有一堆錢。當年無名小站賣給奇摩,創辦人手拿七億台幣。

上市

對外公開募資,釋放出一定比例的股權給給票市場上的任何人去購買來投資你,這樣就能從「每股價格X公司總股數」,來呈現出公司的具體市值。而你的身價(報導常在寫的)就是「公司市值X你擁有的股權比例」。例如公司市值100億,你有50%股權,那你就是身價50億。所以請不要誤會為銀行帳戶放著50億隨便花,通常不會如此,要有50億現金也是把股權賣光後才能獲得。

股市_成長_指數_上揚
shutterstock

但若你不想上市上櫃也不想被併購,你只想繼續做生意並維持私有,這是可以的嗎?(前提:你也做產品創新而非普通創業)

當然可以,只是你要確認的是:

  1. 你的邊際成本不會隨著時間越來越高:例如紅海商品會因時間推進而利益越薄。
  2. 你的利潤空間充足,充足到能夠做為你的被動收入。
  3. 你的體力與資源足夠。

先講體力:多半人出場都有累了的成分,出場後若被留下來擔任經理人,每天專注在任務與工作,而非公司的管銷營收下個月薪水等,再也不用煩惱到深夜,欠家人與床的陪伴終於能還了。另一種可能則是你不具有足夠的資源,例如你做課堂互動工具,但你缺乏多國通路、老師社群通路、品牌影響力、產品完整性等資源。就應在你讓產品被打掛前,直接賣掉給有能力把你的產品做好的公司。例如課堂提問工具Slido賣給了微軟,將能透過PPT來呈現到每個授課講師眼前,用戶量與營收瞬間爆增。

時間是原則的明礬,這是1.5年前寫的文章

寫下這篇文是2021年7月17日,在2023年1月13日我決定發出這篇文來覆盤我當初的想法;那時的我度過了POC(2019)、MVP(2019)、Product Alpha(2021 Q1)、目前正在Product Beta(2021 Q3),先講那時我的結論:我太慢了。原因是在早期我輕視了關鍵技術,過度重視非本業營運與執意擴張規模,因此導致產品應靈活調整卻缺乏自由,應資金調度而未能到位,應投入更多專注力來推進但我沒做到。在2020年的反省後,2021年重新調整步調來上軌道。用最小團隊做最該專注的事情,其他與核心能力相關度低且重複性高的都外包掉,來最小化邊際管理成本。不太需要去想成功的團隊長怎樣,而是我要達成什麼目標。

2022我出場了,目前人生順風順水,也在併購方做個還算每天都生活得夠有趣的高階主管。當初想寫下來是因為這能提醒我初衷;但現在想發出來是因為驗證至今幾乎都得以應驗,而我也仍如此相信。

本文授權轉載自洪璿岳(Makarove),原文標題:創業除賺錢之外,應該還有點星辰大海…吧?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洪璿岳(Makarove) 洪璿岳(Makarove)

金融背景,文案專業,擅長於創新事業開發,期望能以群眾集資推動普惠金融;相信所有苦難都是歷史共業,所有快樂都在未來世界。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