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式創新」為世界帶來改變,在創業家眼中或許令人興奮,但是在大眾眼中可能欣喜多於擔憂。如何透過「說一個有影響力的故事」勾勒出改變後的美好願景與益處是新創公司必學的技能,在與投資人簡報時,更需要過「說故事」強調你就是能實現口中美好的未來領導者。
從說故事指明改變後的未來願景
「傳達新觀念」如此艱難的原因也有可能會成為你的救贖恩典。
改變促成了故事,沒有改變就沒有故事,我們之所以會把注意力放在某個故事上,就是因為它不斷改變。我們想要知道接下來它會如何發展,故事能提起我們的興趣,使我們投注其中,在氣氛緊張與敘事的進行途中讓我們保持專注,我們在觀看一個好的故事時,會對角色與情勢投入情緒。我們想要知道:故事什麼時候結束?如果有一場扣人心弦的情節,我們會想知道接下來發生會什麼事?
謝天謝地,你有很多改變可以拿出來談,只要是與你目前的工作與企劃最相關的改變都可以,你可以考慮以下範例:
我們改變了診斷疾病與治療癌症的方法。
我們改變了購買食物的方式與吃下肚的東西。
- 我們改變了建造社群與找到相似他人的方法。
- 我們改變了工作、溝通與完成各種事物的方法。
- 我們改變了約會與尋找人生伴侶的方法。
- 我們改變了管理財務與規劃未來的方法。
- 我們改變了研發軟體、介面與互動的方法。
- 顧客改變了說故事以及和品牌互動的方法。
- 我們改變了購物與選擇真正想要事物的方法。
- 有哪些改變影響了你的企業?
你很幸運,如今這個時代你無須花太多精力就能找到改變,改變是新的常態。
在面對持續、大規模且勢不可擋的改變時,破壞是可預期的發展,這代表在各種混亂與預期之間,改變重新定義了人們過去行事方式的一種或多種觀點,它創造了新典範——看待世界的新方法。
你的任務是改變敘述,但訣竅是你必須成為改變的福音傳播者。
這個改變會帶來什麼好消息?有哪些事物能使人們受到改變的吸引?為什麼他們應該欣然接受改變?換句話說,他們能獲得什麼好處?
我們常遇到的問題,就是把改變描述成若隱若現的威脅(皮質醇),而非把改變描述成與我們的共同點相關的突破機會(催產素)。請記得,你不是來這裡發表博士論文的,無論你的提案內容為何,用積極正面的方法陳述我們如今擁有哪些過去沒有的機會,並解釋這會帶來何種幫助,將為你的提案帶來優勢。你架構提案的方法會大幅影響人們對提案的反應,也會影響你能否成功。利用語言與修辭強化你的訊息。
投資人喜歡聽到對未來的預設
若你在矽谷工作,你可能比較理解我們面前的指數型未來,如今我們正在經歷許多科技上的根本性突破,例如人工智慧、擴增實境、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多不勝數。提姆.柏納李發明第一版的全球資訊網不過是三十年前的事。如今全球資訊網無所不在,它遍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公司,將我們連結在一起。
二十一世紀的公司面對的是緊縮的科技循環,此循環創造出源源不絕的創新需求。與此同時,文化改變正在重新定義社會行為——數位身分、隱私權和情緒自我照顧習慣等等。同樣的,在各種傳統產業中的大型老牌公司,可能會難以預測有多少科技會改變他們如今使用的企業模式。以法律專業為例,境外人才與人工智慧正逐漸使他們的經濟模式往谷底跌落,有些改變顯而易見,有些改變則是我們容易忽略的。
具有影響力的故事敘述者會將各方力量——科技、經濟與文化匯聚起來,替受眾將這種力量的匯聚放進脈絡中。
科技力量:硬體、軟體、介面、外觀、頻寬等。
經濟力量: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有效度、供需改變等。
文化力量:新社會價值、新興潮流、重新定義常規等。
你可以在歐倫.克拉夫的著作《為什麼Google、LinkedIn、波音、高通、迪士尼都找他合作?:募資提案教父一週談成六千萬的快.精.準攻心術》中進一步探索這些力量。
投資人很喜歡在簡報時聽到簡報者證明各種力量正在聚合,我最近剛開始和一位以創投資金設立新創公司的執行長合作,他正在募集第五輪投資,在針對私募股權投資人的部分簡報中,他們提到了力量的匯聚證明了點對點市場將會是商業界的未來,投資人非常喜愛他們如此預設世界走向,而且這和他們的投資主題相符,投資人作出了預料之中的結論:若想要實現此一必然發生的未來,這間新創公司自然是最適合的人選,這就是你在描述未來走向時能駕馭的力量。
在一個心理測試公司的案例中,公司內部的執行團隊不斷重複研究未來的潛在破壞與他們數位轉型的速度。
這正是羅伯特.特塞克(Robert Tercek)在他的著作《蒸氣化》(Vaporized)中描述的「不可阻擋的力量」,數位產品正在吞食全世界。數位轉型勢不可擋,所有列印或類比的物品終將會蒸氣化,「Venmo曲線」就此成為該公司領導團隊中的口號。
如果你的年紀大約是二十或三十歲,你很有可能會一天到晚用Venmo在朋友之間轉帳,如果你的年紀大約落在四十多或五十多歲,你可能只會偶爾使用它。如果你是六十多歲或七十多歲,你可能會想著,Venmo是什麼東西啊?Venmo是一種智慧型手機的新型軟體,能用來做點對點金融交易,無須手續費,Venmo的普及化程度直接反映出了客群特徵,這個軟體就像是一種隱喻,能讓我們看出數位轉型是如何成為老派的受保護企業必須採取的程序。
如果你的多數客戶與使用者都是嬰兒潮世代,那麼你還有一些時間能從類比轉為數位,千禧世代成為職場上的主要族群,他們預期自己應該在各處都能獲得Venmo、亞馬遜與Netflix提供的相同簡易操作體驗與即時娛樂性,無論你在哪個企業裡,問題都不在於你需不需要轉型,而是何時該轉型,這是必然發生的未來。
所以現在的問題在於,我們的領導團隊要如何為那樣的世界作好準備與建設?好消息是,他們還有五至十年的時間能趕上這個必然發生的未來。
本文摘自《臉書、Google都在用的10倍故事力:矽谷故事策略大師教你3個步驟說出好故事,提升10倍競爭力!》
作者: 麥可‧馬格里斯
譯者: 聞翊均
出版日期:2021/0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