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的最貴」是用來形容網路時代商業模式的最佳註解。許多看似免費的服務與資訊,用戶其實都必須付出數據與隱私等隱形代價。
2021年創立的開放數據平台Caden可以幫忙用戶找回個資自主權——Caden讓用戶自己決定要不要讓廣告商追蹤數據,更重要的是,用戶還可以自行把數據分享給廣告商賺取收入。Caden官方表示,依照數據提供的完整度,用戶每個月可以賺取5至50美元不等的額外收入。
Caden——個人設備上的數據保險箱,把數據所有權返還所有使用者
Caden主要提供的服務Caden Vault,是一個讓使用者建置在個人設備上的「保險箱」。Caden Vault會串接各個應用程式如Amazon、Uber、Netflix等,把這些平台上的使用習慣和相關數據匯入保險箱。用戶成為唯一掌握這些資訊的人,並且可以決定要不要分享這些數據。
如果用戶想要透過Caden提供這些數據給廣告商,Caden希望提供2種分享數據的選擇:
- 所有用戶的匿名數據:Caden向廣告商共享數據前,會先集中所有用戶的數據並匿名處理,只讓廣告商取得粗略的數據。
- 分享個人精準數據:用戶可以決定將自己的具體資料分享給廣告商,以便量身定制廣告。
不論分享整體或是個人數據,用戶都能在Caden累積積分,再利用積分兌換現金,每1,000點可以兌換1美元。Caden表示,第一種匿名數據的分享可以讓用戶賺取5至20美元、個人精準數據則可以換取最高每月50美元,除此之外,用戶也能透過回答個人基本資料、定時分享數據等方式累積積分。
不過,Caden表示目前仍在測試階段,只會出售經匿名處理的整體用戶數據。也就是說,目前Caden還沒辦法讓廣告商針對個人進行精準、客製的廣告投放。未來才會開放讓用戶看到自己的數據提供給哪些品牌,並讓用戶控制哪些品牌可以使用他們的資訊。
2018年Apple推出的SKAdNetwork概念也很類似Caden。Apple自iOS14起新增App追蹤透明度政策(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ATT),要求新上架的iOS App,要在首次開啟時,詢問用戶是否允許被追蹤。而為了避免廣告主無法衡量廣告成效,Apple推出API SKAdNetwork,彙整同意App搜集的數資資料,提供匿名的整體數據讓廣告商進行成效歸因。
Caden | Apple | |
---|---|---|
用戶整體數據 | 可以獲得 | 可以獲得 |
用戶個別數據 | 未來將開放 | 無法獲得 |
數據變現 | 5-50美元不等 | 無法變現 |
Caden計畫醞釀6年,雅虎創辦人:「你一定要把這項計畫做完」
Caden並不是創辦人John Roa的第一次創業。過去他曾創辦一家數據公司AKTA,並在2015年賣給Salesforce。
原先John Roa並沒有打算進行下一次創業,不過,John Roa的友人將一份2015年John Roa寫的商業計劃書(Caden的前身),提交給商界名人如奧美前執行長Bill Gray、雅虎創辦人楊致遠、喜達屋資本創辦人Barry Sternlicht等,和他們討論計畫的可行性。
這些商界名人一眼愛上了Caden的概念,「對楊致遠來說,他基本上是創造了這個產業(網路廣告)的人,網路廣告的隱私問題已經存在30年了,他現在想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John Roa表示,這些富有影響力的名人不但鼓勵他完成這項計畫,更表示會全力支持、投資。
因此,John Roa找齊了25名團隊成員,快速開發Caden平台。「對用戶來說,他們現在有合法權利可以保留真正有價值的第一方數據,並將其拉入一個安全的Caden保險箱,由用戶自己擁有。」John Roa表示,用戶的數據會在無形之中匯入、整合進保險箱中,Caden會再將數據轉換為有效資料,在用戶同意的前提下,提供給企業端。
還個資於民不是新概念,雅虎共同創辦人為何決定投資?
2022年,Caden在種子輪前融資中籌集了340萬美元,早期投資包含雅虎共同創辦人楊致遠、Starwood資本創辦人Barry Sternlicht,以及花旗集團前技術長暨時代雜誌非常務董事Don Callahan。
今年(2023年)1月,Caden再獲一輪由Streamlined Ventures領投的6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這2筆共940萬美元的資金,將幫助Caden優化產品,並計劃在2023年Q1公開推出旗艦版應用程式。John Roa表示,截至目前為止,Caden已經吸引了13,000名候補用戶。
不過,Caden不是第一家涉足個資領域的公司。Datacoup早在2012年就做過類似嘗試,並在2019年倒閉,當時Datacoup透過每周向用戶支付1美元費用,購買用戶的推文、Facebook帖子和信用卡數據;另一個應用程式CitizenMe於2014年推出,也是只支付用戶幾美分購買數據。
相較之下,根據John Roa的說法,Caden用戶可以透過共享數據每月賺取5到50美元,變現能力可能是Caden可以吸引破萬用戶的主因。另外,楊致遠認為,個資領域的競爭相當激烈,但Caden為用戶設計一個體驗順暢、在獎勵和同意方面對用戶完全透明的平台,是Caden強大的技術護城河,而這也是他決定投資的關鍵。
目前,Caden還在Bata測試階段,僅表示平台數據可以提供企業分析相關數據、電子商務、媒體銷售、CRM追蹤等,並未透露商業模式。
資料來源:Forbes、Caden 1、Caden 2、Caden 3、TechCrunch、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摩羯座,喜歡看海、喜歡沒有雲的天空,偶爾烘焙、偶爾寫字。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