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1本書和7堂實用課程,掌握商業的隱藏邏輯。曾任職於BCG和埃森哲的三谷宏治教授,深刻了解商業世界的實務和痛點。他的書籍《管理學,最強商業邏輯養成》將商業行業的複雜性分解為4個關鍵要素:目標受眾、價值主張、能力和獲利模式。
電商賣書起家的亞馬遜為何能撐過2000年代初的網路泡沫?其實,就與他們提供的「真正價值」有關。
經營資源的固定資產,可分為有形和無形
人固然是企業最強大的經營資源,但在會計上,只不過是每年都會呈現在「損益表」(P/L)上的費用(人事費用等),而不是資產。相對地,除了人以外的其他經營資源,多半會以「固定資產」的形式,呈現在「資產負債表」(B/S)上。
- 有形固定資產:包括土地、建物、設備和機械等
- 無形固定資產:包括智慧財產、軟體、營業權
看資產負債表就能明白企業擁有什麼經營資源,但表上所呈現的數字既不是取得金額,也不是市價(現在賣掉值多少錢),而是「原始取得成本-折舊攤提的累計金額」的特殊數字;至於原始取得成本則可在「資產負債明細表」等報表中確認。此外,若想知道企業擁有哪些土地設備、座落何處等資訊,就必須找上市企業等公司公布的有價證券報告書,查看當中的「設備狀況」。
不過,企業自行研發的智慧財產等項目,在帳上認列的價值為零,所以外界無從得知實際情況。
對許多科技新創企業而言,真正最花錢的經營資源,是容納人員的辦公室。因為光押金就要付12個月的月租金,還要支付裝潢、設備和用品等,加起來又要花一筆差不多的金額。然而,漂亮的辦公室確是吸引年輕人加入公司的必要條件。
然而,亞馬遜卻反其道而行,改以「物流中心」這項經營資源來和同業一較高下。
迅速創業、緩步成長的亞馬遜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當年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投入了網路事業。1994年春天,他還在避險基金擔任資深副總裁,發現剛問世的網際網路,使用率竟以異常的速度成長,對比當年前一年的成長竟高達23倍!他馬上思考:「網路除了可以拿來當成溝通工具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用途?」並列出了20個有可能在網路上銷售的商品,其中的第一項就是「書」。當時已有人透過郵購、型錄賣書,實體書店龍頭企業的市占率也在20%以下。貝佐斯深信,這是個千載難逢的良機。
那年夏天,他辭去了令人稱羨的工作,和妻子一起離開紐約。正當搬家公司的貨車一路往美國西岸駛去之際,他們夫婦則是飛到了德州,領取繼父給他的一部中古雪佛蘭。接著,就在貝佐斯開著這輛車前往西雅圖的途中,他又繞到舊金山面試一位程式設計師,並決定錄取。到了西雅圖之後,當天就敲定了住處,還買了3部工作站,就這樣在「車庫」裡著手創業。當時搬家公司的貨車還沒抵達西雅圖。
這種速度,正是貝佐斯致勝的關鍵因素。因為他在快速進化的網路世界,尤其是電商(E-Commerce,簡稱EC)領域,比別人更快取得專業知識,並成功運用。
不過,相較於創業的速度之快,後來亞馬遜在美國吹起網路泡沫的1999~2001年前後,成長腳步卻(相對)放緩。
亞馬遜投資絕對能力與物流
2000年之前,亞馬遜在營收表現上,對前一年的成長都達到兩倍以上。可是到了這一年,營收竟只成長68%,結帳後的淨虧損更一舉突破1,000億日圓(14.1億美元),這一如貝佐斯的預期。
2000年時,亞馬遜在全美各地共有8個物流中心,其中有6處都是在這一年所興建,平均一座物流中心的興建成本約為5,000萬美元。亞馬遜物流中心樓地板總面積因此從原本的3萬平方公尺,一舉擴大到50萬平方公尺,處理物流作業的員工人數,也增加到將近8,000人。
多位證券分析師連聲撻伐:「停止投資物流中心」「我們投資的是網路事業,不是物流業」「給我們看看不同等級的高速成長」。再加上2000年4月網路泡沫的影響,亞馬遜股價一路走跌,至2001年10月時,甚至還跌到5美元的低點,是全盛時期的1/20以下。
可是,貝佐斯並不介意。因為他知道,此舉將會為亞馬遜帶來壓倒性的「持續性競爭優勢」。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個物流業者能在接單隔天或兩天後,確實將商品送到全美各地的消費者手上。如果,這種「快速出貨」對顧客而言是一種價值,那麼它應該會是創新。亞馬遜將所向無敵。
「一站購足」吸引顧客為之著迷,「長尾效應」成為獲利來源
亞馬遜「品項齊全」的程度,是實體通路的好幾倍,甚至是好幾十倍;再加上精準的「推薦商品」和「快速出貨」,吸引了全美3億消費者為之著迷。這是貝佐斯砸重金投資資訊系統與物流,所培養的能力。2003年,亞馬遜重新轉虧為盈,再度步上成長軌道。
把亞馬遜「品項齊全」的商業價值,用「長尾效應」(the Long tail)概念來解釋,並廣為傳播的是線上雜誌《連線》(WIRED)的總編輯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他在2004年的一篇報導中,指出包括亞馬遜在內的大型電商業者,有很大一部分營收是來自實體通路買不到的非主流商品(obscure product,占整體的93%)。尤其在亞馬遜,這個比例更高達57%。超過230萬本書的銷量,皆符合以下這2種法則:
- 冪律分布:暢銷商品非常暢銷,但大多數商品幾乎都賣不出去
- 28:72:營收集中在前幾名的暢銷商品(頭部),但不是一般常見的20:80(最暢銷的兩成商品,其營收貢獻占總營收的八成)。銷售排名更低的商品(尾部)對營收也有貢獻。
最先發現這些趨勢,並開始著手分析的,並不是管理學學者。而是1999年,生於羅馬尼亞的物理學者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Albert-Laszlo Barabasi),他發現網際網路等網絡的串聯並非雜亂無章。它們不只有結構,還呈冪律分布,後來稱為「無尺度網絡」(scale-free network),為整個社會學界帶來極大的影響。
MIT的經濟學家艾瑞克・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和他的學生胡宇(Yu Jeffrey Hu)等人決定分析亞馬遜,並於2003年時,發表了長尾效應之存在與影響的相關論述。
長尾效應固然會牽動營收,但對獲利的影響更大。那些「不暢銷」的尾部商品,以往是通路的賠錢貨。可是,到了電商平台,持有尾部商品的庫存,因為全美國只有一本(甚至是零本),所以不會造成太大的成本壓力。而且還能照定價出售。美國和日本不同,沒有書籍再販制度,就連暢銷書都可以馬上打五折賣,所以可用定價銷售的尾部商品,是獲利相當可觀的商品素材。
本文摘自:管理學,最強商業邏輯養成:7堂管理學入門課,洞悉商業世界的運作真相
作者:三谷 宏治
出版日期:2023/3/2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
邀請您加入「《創業小聚》LINE官方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