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領導者也要轉換角色!創業初期到快速成長,目光得從「願景」轉移到「組織」

領導者也要轉換角色!創業初期到快速成長,目光得從「願景」轉移到「組織」
Wikipedia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許多成功創業者,大學時都研讀過哲學:創辦LinkedIn的里德.霍夫曼、創辦PayPal的彼得.提爾,還有創辦Flickr和Slack的斯圖爾特.巴特菲爾德等。《尼采商學院》兩位作者的創新資歷超過18年,擁有數百次投資經驗,他們將以全新視角詮釋尼采哲學,告訴你事業成功的關鍵。

兩類領導人

我讚美領導者和跑在前頭的人,他們總是不斷把自己拋在身後,也一點都不在乎是否有人跟隨:「每當我停下來,我只看到自己形單影隻:為什麼我要停下來!沙漠還那麼廣闊!」這是真正的領導者的情操。

換句話說,永遠多想一步、不在乎別人是否同意或跟隨,這樣的人是我所讚許的。「有那麼多事物有待從事與見識,我又何必為了等待別人而止步?」真正的領導者是這樣想的。

flickr_businessman.jpg
真正的領導者永遠比其他人多想一步,並且不管是否有人跟隨,都會持續朝著自身的目標前進。 Mish Sukharev via Flickr, CC Licensed

本書大部分章節裡,我們多半同意摘錄的引文,至少在我們用於創業之道的範圍內是如此。如導論所探討,這不意味著你就該同意我們─非也,我們之所以摘錄,用意是提供思考的食糧。本章的引文略有不同。對我們來說,這則引文對領導手腕和策略提出了困難的問題;事業越成熟,問題越尖銳。這則引文就領導手腕提出明確的說法,有些情況或許是對的,但遇到其他情況就錯了,因此讓你能藉以思考自己的角色和傾向,以及兩者是否符合事業所需。

一家新創公司的起源是向外的視野:你見到一個產業、一套準則或一種做事的方式,讓你想要加以顛覆。這股顛覆的衝勁是目光遠大的領導者的性格特質。這樣的人會想著如何改變世界,以這樣的眼光看世界,而且傾向朝那個方向採取行動。他們「一點都不在乎是否有人跟隨」。有時這股傾向讓創業者看似有點瘋狂,有時則因為企圖一口氣顛覆太多事情,害公司失焦。無論如何,在新創公司的草創期,領導班底需要一種日新又新的願景,需要其領導者─用尼采的話說─「不斷把自己拋在身後」。

隨著一家公司找到相互契合的產品與市場,努力加速成長、增加毛利,領導也需要不同的手腕。公司認出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可望收獲持續的成長和豐厚獲利,此刻正逐步完成它企圖達成的顛覆。領導團隊必須轉移重點,讓組織上下一心,才能在那條特定的道路上成功。另一方面,它也必須抵抗開啟額外活動領域的誘惑。在這個階段,偉大的領導者著眼於組織而非願景,他們或許有策略和擴張規模的願景,但必須專注於執行而非尋覓新機會。從他們的觀點來看, 要顛覆什麼的問題早已有答案了。

有些創業者能從著眼願景的領導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再轉換成著眼於組織的領導方法,然而許多創業者沒辦法。能或不能,取決於持續顛覆的想法多深刻地印在他們的靈魂中。有些人總認為「沙漠還那麼廣闊」,儘管生意已進入成功顛覆產業的過程,想要重新顛覆的本能仍然沒有平息。

沒辦法完成轉換的人,必須在組織裡找到新角色,使組織的領導效能得以提高,否則就離開。有些人改當董事,或擔任無責的技術長,在這個職位上,他們可以為產業和公司提供不斷演進的未來願景;有些人繼續當執行長,但找進一位善於管理組織的資深領導者當總裁或營運長;也有人離開公司,致力顛覆一個嶄新的產業,或者在競業禁止協議到期後,在相同的產業設立一家要顛覆局面的競業新公司。決定賣不賣公司的時候,創辦人的過渡議題甚至有可能變成考量之一。

businessman_walking
隨著公司的改變,新創團隊的領導者也必須不斷地為自己找尋適合團隊的角色。 rawpixel

不同階段的領導風格及伴隨而來的創業者轉變議題,本來談到這裡就夠了,然而在這個科技變遷連連加速的時期,產業顛覆幾乎是連續不斷地上演。組織取向的領導者還來不及完成擴張規模過程,沒多久就發現他們這會兒變成顛覆的目標了。

產品是公司成功的源頭,他們專心扶植產品,沒有發現改變正在發生。如今,公司還在成長曲線上,就會需要處理「循環周期性發展」的策略問題,這也造成願景取向和組織取向的領導方法需求之間持續的緊張。

在產品和產品功能的層級,產業一直都在改變。成功的公司必須在日常的商業進程中,實現這個層級的創新。從事這類改變只是著眼於組織領導方法的要件之一,畢竟顛覆不會在打造功能或強化產品線的時候發生,而是在替換效應或生活方式的層級上操作的。

Uber和Lyft顛覆了運輸方式,但僅僅微調計程車的商業模式是辦不到的;這兩家公司創造了嶄新的方法將運載方式和乘客湊在一塊兒。Apple顛覆數位運算產業的方式,讓人們能將他們的電腦和溝通裝置帶在身上, 而且時時都能使用。Uber一開始看起來就跟別的應用程式沒有兩樣,iPhone看起來跟其他的手機沒什麼兩樣,只是有一些額外的功能,甚至還少了鍵盤。這兩項產品首次發表的時候都像是新產品,而不是某種顛覆行為。

居市場領先地位的公司,它的領導人埋首核心業務的時候,不大可能看出諸如此類的改變正在發生,他們需要組織裡有人不像他們那麼專注在核心業務上,才能提示他們留意攸關公司的潛在改變。這有助於他們偶爾將目光從樹移開,才能看見森林。意思不是說一有改變的動靜,他們就會立刻反應(甚至也不見得要反應);反之,意思是他們有察覺到業界可能的走向。當顛覆產業的改變初露端倪,著眼組織的領導班底將有更完善的準備,可以開始將改變納入他們的策略和開發活動裡。

縱然不領導整個組織,成長飛快的新創公司仍需要有胸懷願景的領導者當團隊成員。雖然原本的先知未能改從組織著眼來領導組織,但如果團隊裡要有胸懷願景的成員,誰能比他們更合適?這需要著眼組織和胸懷願景的領導者之間達成一些共識:前者必須耐心對待後者偶爾惹起的混亂,而後者必須接受的是,他們提出的點子不見得都會立刻進行,也應避免會影響組織眾議的嘗試。在兩類領導方式間建立正確的關係,是長期成功的關鍵。一旦失去焦點,公司的高速成長將會消散,但缺乏對產業變化的警覺心,恐怕葬送機會,得不償失。

如果要賭上公司孤注一擲,或許就該賭在替代品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上。尼采對領導者的想法,就好像是慣常賭上公司的人,可是風向一變就轉舵,公司永遠沒辦法實現它的潛能。但在變遷越來越快的時期,公司同樣無法忽略進行中的改變。兩類領導人都有其必要。

做事不是領導

沒有一條河是由於自身而浩大豐富,它接受了許多支流,引領它們前進,所以浩大⋯⋯。一個人原本是否很有天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指出那麼多支流該流向何方。

換句話說:沒有流入進來的溪流,一條河就不會變得浩大。河給了流向,但水全都來自支流。這條河的源頭有多大,無關緊要。

自己一個人打理整個生意,有時顯得比較輕鬆。不必管理員工,沒有跟你意見分歧的共同創辦人或主管,沒有施加壓力的投資人。有些創業者還真的這樣做,另一些人則是盡量撐、拖越久越好。然而這種做法限制了事業成長的速度,最終則限制了公司能成長的極限。何況一個人單獨經營的情況下,要維持動機和精力都有困難。

當你決定要讓事業不受限制地成長,矢志藉著組織來打造它,你個人的貢獻、做事的輕重緩急,都將有顯著的改變。你不再緊盯開發產品、銷售、客戶服務和財務的細節,反之,現在你要專注打造能執行這些活動的組織,而且要執行得優異且一絲不苟。固然會有一段過渡期,期間你仍舊會涉入營運事務,只是逐漸把時間和精力用於人事、文化、流程和事業的整體走向。

創業者往往很難接受或理解這個觀念。當你不再讓自己限制公司的發展,你的工作就不再是促進事業成長,也不再是營運,而是打造並領導一個組織,讓組織來促進事業成長、營運公司。這是截然不同的職務,需要不同的技能,側重的地方也不一樣。

這樣的轉變帶來的好處,足以讓你和組織都脫胎換骨。現在,你的事業強健,無關你個人的局限,也無關你在特定領域的能力。領導主管和經理的人是你,但現在驅動公司成長的是他們。試想一條大河,它從源頭一路流經小支流,後來跟其他河川匯流,成長得越來越快。

水從山丘流下,扶持一門生意當然沒有那麼簡單。你接受哪條支流匯入水道,必須精挑細選。你必須挑出正確的路徑,才不至於注入一池死水。你必須努力避免河流分岔成不同方向。打造與領導組織既富挑戰,更是勞心費力。這就是你的工作。你的事業要成功,就看你把工作做得好不好。

river
建立一個組織需匯集多方人才,無法單靠一個人壯大。 istock

人力資源平台Bolster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的切身之痛

要先對齊組織上下的宗旨和焦點, 不然我一抽身,公司就一團混亂。
麥特. 布倫伯格(Matt Blumberg)/ 人力資源平台Bolster執行長,《創業CEO》(Startup CEO)和《創業CXO》(Startup CXO)作者

我記得那痛苦萬分的一個月,讓我更明白自己必須全心全意讓組織運作順暢。那時,我們終於有了一支完整的管理團隊和貨真價實的董事會,只是事情的先後次序完全顛倒了:我製作了一整套供全員會議使用的材料,接著辦了一場董事會,董事會需要一組更詳盡的新材料,又辦了第二場全員會議,討論一些新加進來的細節,最後我參加每季一次的管理移地會議,期間我們做成一些改動方向的決議,迫使我要回去向董事和全團隊說明,這又需要另外一套材料和論點。

重蹈覆轍幾次後,我醒悟了。要先對齊組織上下的宗旨和焦點,不然我一抽身,公司就一團混亂。我稱如此發展出來的結構為敝公司的作業系統。

在計算機領域,作業系統是連結硬體和軟體、讓裝置得以運作的基線程式碼,讓計算機表現始終一貫。我們的概念是,公司的作業系統也會扮演相同的角色,連結硬體(我們的員工)和軟體(他們的工作),讓組織得以運作。

我們的作業系統只是一套標準的行為與節律,讓團隊成員每天迎向未知挑戰的時候,有所依據。包括:

  • 事前排定重大會議的日程。
  • 重大溝通的一貫格式。
  • 誰屬於領導班底、領導班底如何做成決策,都說清楚、講明白。
  • 嚴格執行開門政策
  • 單一套資訊系統和作業程序

我發現,只要我們維持上述作業系統環節順利運作,我們的團隊就能兢兢業業,準備好應對真正重要的挑戰。

尼采商學院
《尼采商學院》是一本將尼采哲學思想應用於商業實踐的書籍,提供了實用的建議和策略,以幫助讀者在商業中實現成功和超越。 今周刊出版

本文摘自:尼采商學院:Linkedln創始人里德·霍夫曼盛讚,一周一篇,激發創業投資的勇氣與智慧
作者:戴夫・吉爾克, 布萊德・菲爾德 Dave Jilk, Brad Feld
出版日期:2023/03/01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
邀請您加入「《創業小聚》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今周刊出版/Dave Jilk, Brad Feld 今周刊出版/Dave Jilk, Brad Feld

《今周刊》是台灣最具影響力的財經媒體,2018、2019年蟬聯金鼎獎「最佳財經時事雜誌」、屢獲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等大獎肯定。專注掌握國內外財經脈動、深度報導產業趨勢、推動台灣進步,備受各界肯定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