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瘋狂裁員、增加工時,馬斯克「Twitter式管理」被罵翻,矽谷新創老闆卻說讚?

瘋狂裁員、增加工時,馬斯克「Twitter式管理」被罵翻,矽谷新創老闆卻說讚?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身為天之驕子的矽谷精英或許從未想過這天:當馬斯克買下Twitter,並對Twitter展開雷厲風行整頓:除了大裁員,還取消免費午餐或一些津貼,並要求所有人回來辦公室上班,甚至叫員工每週至少工作40小時,放話開除「不夠努力」的員工。

矽谷科技公司很少像馬斯克這樣,逼迫動腦員工壓榨產能,至少不會公開這麼做。大部分矽谷科技公司都會用優厚福利、卡內基課程灌輸所謂的口號與使命感,利用這些手段加強員工向心力。

就這樣馬斯克「脫序」行為太理所當然,引起矽谷工程師與媒體厭惡,甚至連議員都批評馬斯克上述不太人性化的作風。

表面上輿論風向都是站在被馬斯克「苛刻對待」的員工那邊,但有個不太受注意、也不太發聲的群體──矽谷老闆與管理職。

照理說矽谷常發生一個問題:基於快速募資增長膨脹的員工數,在科技業繁榮期間,科技公司很容易因過快發展導致過度膨脹。矽谷創投安德里森·霍羅維茲合夥人就在Twitter 說:「馬斯克對Twitter問題的作風,對經濟衰退時期做困難決定的創辦人來說是種鼓舞。」

他還說:「對某些科技公司創辦人來說,馬斯克就是他們希望能成為的怪物經理人。」

twitter
flickr

站在風口讓員工福利呈指數型增長

但是敢像馬斯克公開說自己決定的人畢竟是少數,畢竟很多創辦人還是需要維護矽谷媒體與大眾聲望。許多人接受採訪時都私下承認會把Twitter當成增進效率的案例研究──但接受Insider採訪時不願具名,因肯定會引起員工劇烈反彈。

當然,現在美國面臨經濟衰退,許多公司也用裁員、增加員工上班時數等增加公司效率並減少支出,但馬斯克肯定是最極端的例子。

過往十多年,由於美國科技業蓬勃發展,就業機會跟著激增。據非營利組織CompTIA分析美國勞工數據統計,2009~2019年美國科技業增加至少230萬個工作。

大量增加職務使勞動市場吃緊,科技公司開始增加津貼、福利以吸引更多員工來工作:包括免費飲食、太空艙、更多假期、零食、按摩師等,琳瑯滿目的福利成為矽谷標配,對這些高階白領工作者提供友善工作環境成為矽谷顯學。

風口過後就要為過度擴張付出代價

COVID-19大流行期間,科技業又迎接一波爆發性成長,讓科技公司募得更多資金,但投資者也向公司施壓並要求他們儘快長大,好在經濟成長期搶得市占。爆發性擴張變成福利競賽,員工習慣在家工作步調,甚至能享有去辦公室上班一樣多的補助與福利。

這種狀況跟中國前幾年爆發性增長有點類似,得益於經濟快速增長,許多公司創業者都能隨意從投資者拿到擴張資金。但為了證明自己公司有增長前景,就必須迎合市場或投資人意見快速擴張,但擴張速度越反常地快,就代表前面有顆泡沫等著你──大或小的問題而已。

就如2019年時中國經濟成長開始衰減,中國政府也快速切斷二級市場資金,讓市場投資與風險資本流動更保守。還在燒錢的新創公司突然面臨資金斷鏈窘境,因此只能用裁員等方法削減成本支出、減少福利與額外津貼,只求在風暴下存活。

不過大部分新創公司是漸進性較溫和,馬斯克採取明快無情風格,以離職為威脅結束Twitter遠端工作時光,並直接將Twitter總部辦公室增置衣櫃、洗衣機、臥室用品──等於要求員工直接把公司當家,以時間換取更多產出。

馬斯克成了領頭羊與偶像,吸引更多砲火

對其他新創公司來說,有Twitter這種大公司用如此激進做法,等於砲火都會轉向Twitter,剩下即使手段相對溫和,也能成功為公司節流,不需受到馬斯克般罵名。

經濟衰退,意味權利將轉回到雇主。過去矽谷如果不喜歡這份工作,隨時能跳槽,但現在面臨經濟衰退,員工都必須好好考慮情勢是否允許離開現有職位。

Insider報導,已有矽谷公司「遇缺不補」──要求員工提升產出而非雇用更多人。 有些新創公司創辦人仍不敢像馬斯克激進,因人資評估可能導致員工激烈反抗。

但看到馬斯克對Twitter激烈動作後,員工要求更多福利或擴編的聲音就變小了,馬斯克成功創造了更苛刻的矽谷工作標準,之後矽谷這種工作模式或許會成為新常態,以前害怕員工離職而投入大量福利的行為可能會大幅減少。

這一切,都要感謝敢「大刀闊斧」砍掉員工福祉的馬斯克。

本文授權轉載自《科技新報》,作者:Dindo Lin,原文標題:馬斯克「Twitter 式管理」讓他成為矽谷新創老闆的新偶像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科技新報》Dindo Lin 《科技新報》Dindo Lin

報導有價值、有意義的資訊,同時也會有具備全局觀點、個人觀點的意見或評論刊載,為市場和業內人士關心的趨勢、內幕與新聞。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