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制已經不是新點子,然而不管產業大老還是新創依然紛紛搶攻這個競爭的市場,究竟後繼者還能另闢什麼賽道?
美國新創OrderGroove提出了一個新概念——為其他品牌打造訂閱制平台,包含沃爾瑪、雀巢、和巴黎萊雅等消費品巨頭,都已透過OrderGroove建立自己的訂閱制平台,目前Ordergroove服務的客戶總數已近500家品牌。
天生的創業家歷經顛沛流離後,看見的訂閱制3大發展關鍵
OrderGroove創辦人Greg Alvo首次創業遠在高中一年級時,當時他在eBay上為錦標賽的球隊製作和銷售海報,卻因侵害版權問題,而面臨聯邦政府的警告,最終落寞離場。
然而這沒有讓Greg Alvo打退堂鼓,大學時他整裝出發加入Liquidation.com,在該網站銷售來自各品牌的庫存商品。在Liquidation.com的經歷除了讓Greg Alvo積累大量電商知識,也讓他發現 民眾的購物常態:習慣購買固定品牌 。於是他在2008年時著手建立讓客戶可以自動續訂過往消費商品的功能:訂閱平台OrderGroove。
依循消費者會購買固定品牌的消費習慣,Ordergroove提供品牌一站式的平台,上架訂閱制商品、查看銷售數據等都能在Ordergroove的後台完成,以此降低品牌推動訂閱制的技術障礙。Greg Alvo表示,具體來說品牌導入Ordergroove後可享受的訂閱制服務有3個:
1.從訂閱頻率找到消費習慣
打開訂閱消費後,品牌方能更清楚掌握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並在後台看見訂閱總收益、客戶留存率、續訂率等數據,幫助品牌快速掌握訂閱服務的銷售狀況。
2. 壓低價格以吸引消費者
與一次性購買相比,透過Ordergroove訂閱商品的消費者因為單筆購買的數量較多,因此可以獲得更大的折扣。
3.減少購買摩擦
「一個簡單的Yes按鈕,就能訂閱商品是我們的願景。」對Greg Alvo來說最大程度的減少用戶訂閱的障礙至關重要,因此消費者在訂閱商品的流程就跟以往下訂單的程序相同,直接在品牌的網頁下訂即可,不需要跳轉頁面至Ordergroove。
然而為何品牌不能自己創立訂閱制平台,還需要將業務外包給Ordergroove呢?
原因在於Ordergroove提供的「數據」,不只有助於品牌管理訂閱制的成效,也能幫助品牌梳理帳務的資料。
在國際會計標準修改後,推行訂閱制的平台必須明確列出各訂閱方案的起訖日,並提供平均月收入的數據。如果客戶突然取消訂閱或是延長訂閱方案,品牌就必須按比例重新分配訂閱制的費用至每個月的收入帳目中,並重新記錄新舊方案開始與結束的時間,否則將不符合會計標準。
如果導入Ordergroove服務,則不管消費者付費或是取消訂閱,Ordergroove都將自動計算每筆方案的帳務,加速品牌處理帳務的速度。
對品牌而言或許可以透過大量聘請工程人員、會計人員來取代Ordergroove的服務,然而導入Ordergroove的服務對品牌來說,也算是啟用訂閱制服務的最快解,端看品牌如何選擇。
同為電商領域,Ordergroove如何切出不同於亞馬遜的路
那麼同樣都是民生消費的購物通路,OrderGood與亞馬遜的差別在哪?又是如何在消費者喜新厭舊下,為品牌吸引死忠訂閱戶?最大的差異在於Ordergroove提供工具,而不是電商平台。
「亞馬遜對許多公司來說都是可怕的。」Greg Alvo表示,亞馬遜在透過演算法紀錄用戶愛好的同時,也透過推薦機制輕易的導引客戶至其他品牌中,因此品牌在使用亞馬遜吸引消費者時,其實無法保證消費者的黏著度。
為了與亞馬遜競爭,OrderGroove不玩相同的遊戲,它的目的不是為了讓消費者在更多品牌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商品,而是讓消費者在單一品牌的眾多商品中選擇,自然可降低客戶被其他品牌吸引走的擔憂。
獲1億美元投資,但最新估值並未揭露
Greg Alvo這一路走來顛簸,創業第一年就遭逢金融海嘯,當年耗盡錢財於創業上,只能去Costco吃試吃品充當晚餐的日子,對Greg Alvo而言仍歷歷在目,所幸OrderGroove仍然存活下來並早早推出訂閱服務。
創立10餘年,服務近500家品牌,Greg Alvo表示與Ordergroove合作後,品牌的用戶可成長50%以上,轉化率高達21%,平均訂單價值(AOV)可增加24%。
近期,Ordergroove籌集了由成長型股權公司Primus Capital Partners領投的1億美元資金,這次融資後Ordergroove的估值未揭露,僅知道在Ordergroove上輪2,000萬美元募資後,研究公司PitchBook發表其估值約達1.11億美元。
資料來源:Techcrunch,Venturefizz,.Crunchbase

喜歡吃甜食、閱讀、寫字的女生。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