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台灣新創最好的結局是什麼?矽谷駐點創業家詹益鑑:被新創企業收購是最好的學習途徑

台灣新創最好的結局是什麼?矽谷駐點創業家詹益鑑:被新創企業收購是最好的學習途徑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正當美國處於資本寒冬階段,台灣經濟相較之下反而逆勢成長,卻因為受到前兩年疫情影響,前往美國尋找投資、參加展會拓展人脈的比率大幅降低,而隨著國門打開,台灣新創應如何掌握自身軟硬體產業優勢,進軍美國?

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產業將成為未來五年的投資趨勢

其實資本寒冬的出現,也是因為疫情和緩所造成的。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前,隨著金融海嘯之後五年的貨幣寬鬆退場,全球資本市場原本就已經期待一波修正的來臨。但卻因為新冠疫情爆發,美國及歐盟各國紛紛必須為了挽救實體經濟而採用紓困方案,並再一次啟動貨幣寬鬆政策,導致了疫情期間的資本市場高速升溫、全球股市及加密貨幣市場呈現泡沫化的跡象。

而在歐美各國從去年中完成疫苗施打並逐步重啟經濟之後,因為一路高漲的運費,加上原物料及人工短缺開始導致通膨現象,也自然引發聯準會必須升息來降溫的後果。某種角度來說,目前的資本寒冬其實是兩次貨幣寬鬆後的必然修正,而無論對於金融機構和新創投資市場來說,二級市場的估值修正勢必導致一級市場也邁入募資困難及投資保守的階段。

矽谷在歷經了疫情初期的科技股爆發、疫情中的生技與數位醫療產業蓬勃發展,來到後疫情時代必須面對估值回落的挑戰。再以北美的消費及企業市場來看,短期內的消費低迷、支出緊縮將是無法避免的,這也是今年各大企業與新創財報預測都必須向下修正且股價下跌的主因。

但回到總體經濟的基本面來看,美國人口正邁向老年化,加上疫情兩年所造成的移民短缺及提前退休現象,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將衝擊美國經濟三到五年以上,也將導致通膨問題雪上加霜。

貨幣緊縮或升息政策固然可以有效打擊消費與企業支出,但無法創造生產力與儲蓄,因此短期內的經濟衰退將難以避免。反過來說,只要能提高企業生產力的軟體和硬體方案,例如將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應用在消費場景和企業環境,都將成為五到十年內的投資主旋律。

機器人-unsplash
應用在消費場景和企業環境的機器人、人工智慧,都將成為五到十年內的投資主旋律。 unsplash

從過去兩季矽谷知名加速器及創投的投資案件來看,硬體新創、機器人應用、智慧聯網裝置、軟硬整合以及人工智慧,都已邁入普及而百花齊放的階段。電動車產業除了改革汽車行業,也將一如十五年前遊戲業改變了行動通訊產業一般,將快速地把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的成本因為規模化而降低,並普及到各行各業。

從台灣的產業優勢與人才機會來看,這將是一個新的機會。若再加上中美關係緊張甚至科技產業對立的局勢,未來三到五年將是台灣投資美國、並且以矽谷為核心的第二次好機會。

台灣新創赴美比例銳減,難以在當地拓展市場

疫情期間因為旅遊禁令與入境隔離規範,台灣新創公司在國際上的能見度大幅降低,在疫情前原本一路升溫的新創出海、赴美參加展會與加速器的現象也戛然而止。

雖然投資人與創業者的會面由實體轉為線上,但以硬體或醫療器材為主的台灣新創一來難以展示產品或提供體驗試用機會,二來若以企業及醫院作為客戶的軟硬體或服務業,都因為難以拜訪客戶或建立銷售通路體系而無法拓展北美市場,即便是從投資人角度,也寧可投資過去已經見過團隊與產品的新創,尤其對矽谷創投而言,只投資能經常見面的創業者,也是長期從投資與出場經驗中發現的去風險原則。

因此,疫情雖然造成線上會議的普及,許多創業者與投資人在初次見面也都會採用視訊會議,加速器跟國際展會也被迫採用數位形式,但經過一年的測試,多數人依然會信賴實體會面所能觀察到的更多團隊互動與產品細節。

google meet 2.jpg
雖然許多加速器跟國際展會採用數位形式,但多數人依然信賴實體會面所能觀察到的更多團隊互動與產品細節。 Google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疫情上半場(歐美嚴重、台灣相對穩定的階段)許多在美國的台裔創業者或投資人回到台灣,固然有增加雙向的交流與理解,但投資案並沒有較疫情前大幅增加,但過去台灣新創界仰賴政府補助出國參展或申請加速器的慣性也因為無法實體出國、補助多半暫停而終止,即便有線上會展形式也因為無法獲得補助而減少參加。

等到疫情下半場,台灣開始較大規模流行、歐美卻因為疫苗施打較快而已經開放,台灣的投資人與創業者又因為返台的隔離時間很長或擔心在海外或機上感染等因素而普遍放棄出國。從我自己在疫情前參與過的生醫國際展會與新創媒合、加速器等平台,都看到疫情期間台灣新創大幅度缺席國際舞台的現象。

幸好在今年上半,台灣逐漸跟上國際腳步,疫苗施打率穩定成長、疫情獲得控制。返國隔離時間也逐步縮短,從第二季、第三季在美國許多展會跟加速器恢復實體,也逐漸看到台灣創業者重新赴美。

最顯著的例子包括CES, JP Morgan Healthcare, Select USA, BIO USA 這些在疫情前兩年台灣都有上百人甚至兩百人以上參與的國際展會,在2020年至2021年幾乎都轉為線上,而我雖然有參與這些會議的線上型態,但搜尋與會者卻都很少見到台灣人。直到2022年五月之後,才在Select USA, BIO USA 等看到數十人的台灣參展團,而暑假之後也陸續看到每周都有來自台灣的新創團隊或機構組織來到矽谷,我幾乎每周都要接待一組以上的台灣訪客。

台灣新創處於「資本暖冬」,正是赴美發展的最好時機

台灣因為在疫情上半場因為疫情控制得當、經濟不僅沒受影響,還因為中美貿易戰與供應鏈幾張的緣故,大量的訂單來到台灣,半導體與電子業更成了全球最關鍵的產業核心。向來以出口經濟為主的台灣,也因此成為疫情兩年下極少數經濟逆勢成長的國家。但若要說到台灣新創在全球資本寒冬之下是否面對較為溫暖的資本暖冬,其實我是悲觀的。

畢竟台灣早期投資人向來比較保守,即便過去十年的創投逐漸回溫、企業創投與天使投資人也漸成氣候,但整體來說由於產業曾經過於依賴中國市場與經濟而缺乏與歐美連結經驗的新生代,其實在美國市場上是格外吃力的,尤其在行銷與募資能力、在地人脈與資源的連結上,遠遠不及中國、印度與韓國等亞洲國家,也輸給具有產業連結深度或語言優勢的以色列與新加坡。

但若說疫情後的此刻是台灣新創或投資人來到美國發展的良好時機,我是非常同意的。主因還是由於中美關係陷入過往三十年來的新低點,而且地緣政治與科技戰爭的焦點都將與台灣的優勢產業、資源與人才有密切關係,而前述的美國總體經濟與社會狀態所產生的自動化需求,包括軟硬整合與人工智慧、聯網裝置應用、數位健康等領域,都是台灣進軍美國的好機會。

多數沒有跨國募資或行銷經驗的創業者,都會先在台灣募資與銷售產品開始,而且執行長多半也為了台灣的市場、資源而無法全身投入美國。

這對於要走上國際市場並跟美國或全球團隊經爭的局勢來說是很不智的,因為花越多時間在台灣,就越有可能失去在美國全力以赴的機會。而美國市場固然競爭但規模與機會也大很多,所以除了設立公司與募資必須從美國開始這些技術性細節,最關鍵的還是要懂得如何在很早期的階段就把團隊、資源與市場重心放在美國。

若執行長因為家庭或語言因素不是最適合長駐在美國的代表,那麼美國就必須有一個能代表公司並且可以在地進行決策、執行募資與行銷業務能力的共同創辦人或總經理,才有機會跟能力在美國真的把三到五年的市場成績經營起來。

企業上雲
若執行長不是最適合長駐在美國的代表,那麼美國就必須有一個能代表公司並且可以在地進行決策。 photoAC

台灣新創如何在美中局勢變化中應對?

必須要放棄中國市場與資本,因為政治風險與國際風向格外對中國不利。在過去還可以考慮兩邊都吃,但現在只能明確的選邊站。即便在最自由開放、最擁抱資本的美國,從兩年前開始也已經大幅度地管制中國資本、人才與企業對美國新創或企業、機構、學校的投資與合作,若是高敏感技術或領域,更是直接拒絕中國資本與企業的介入。

台灣新創應該要善用這樣的局勢,好好掌握台灣最有利的資源,例如半導體與電子產業的供應鏈,軟硬整合、醫療環境與生技研發的優秀人才及快速原型開發能力,並結合在矽谷逐漸出現的中生代投資人與科技社群,模仿猶太人、印度人在過去幾十年的從資訊、資金到資源都串聯的方式,尋求在美國的投資人與合作夥伴。

此外,多數台灣新創不應該尋求在美國上市的巨大成功,畢竟即便是美國創業者,能夠第一次創業就上市的比例也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的上市新創都是連續創業者跟精心打造的投資人組合、董事會及顧問群所建立的,這些都不是在美國沒有工作與生活經驗的台灣創業者能夠第一次創業就發生的。

反過來說,若追求被美國上市前的新創企業收購,其實是最好的學習途徑,即便公司價值可能沒有創造巨大的投資回收,但對於創業團隊來說,將有機會以中高階主管的身分觀摩到如何打造獨角獸與在美國募資與上市的流程,還有真正結交到有美國市場經驗的行銷、業務與營運專業人士。

同時也比較容易取得美國身分、並在美國工作與生活其間,好好體驗與理解美國環境與市場,有機會比較跟思考台灣優勢與美國需求之間的連結,在邁向下一次創業的過程中累積更多的資源與洞見,這些才是在矽谷容易被天使投資人與老牌創投看到並且欣賞的特質。

台美關係增溫,政府或雙方社群應該再做些什麼?

台美的關係升溫在民間有感受到,但由於矽谷許多民間社團包括台灣商會、科技社群的創辦階層與活躍主力都邁入退休階段,過去政府派駐的官員多半與這些組織互動及舉辦活動,但在疫情前就已經可以看到明顯的老化與年齡斷層。

疫情發生後,兩年之內所有活動幾乎都暫停,若以聯誼性質為主的活動基本上難以轉為線上,即便演講或會議轉為線上,也不一定能吸引到四十歲以下的新生代。所幸今年在矽谷影響力基金會執行長Katie的號召之下,並感謝國發會與數位時代的支持、與數個科技社群的團隊合作,兩年來第一次發生一場將近千人的台灣人實體聚會,並且超過七成都是四十歲以下的參與者。

這次年會能夠順利成功,除了主辦與協辦單位的團結、用心與努力,講者群與各論壇主持人的名單規劃與成功邀請,也是關鍵因素。這也是身為共同主辦人的我,並負責生技論壇與創投論壇兩個場次講者的邀請工作,會後收到非常多與會者對講者們的正面回饋,格外感到榮幸跟開心的地方。

此外,【矽谷為什麼】兩年半下來所累積的收聽數量與社群影響力也逐漸在矽谷跟台美之間擴散,即便我們一直覺得自己在經營小眾市場,但矽谷格外充滿了對科技、新創、生醫與投資有興趣的族群,因此也累積出了跨越民間與政府、跨越產業與領域、跨越空間與時區的連結情感,這是我覺得過去以政府跟組織為主導,或透過傳統媒體所難以達到的。

矽谷為什麼?2022 美國創投基金趨勢 新創投資的下一步
【矽谷為什麼】兩年半下來所累積的收聽數量與社群影響力也逐漸在矽谷跟台美之間擴散。 矽谷為什麼?

因此,我建議政府當局,應繼續秉持開放而合作的方式,與民間社群持續創造不同於以往的活動。除了送往迎來,接待賓客或訪團,其實應該站在在地年輕人與中生代的角度,思考它們在異地生活與多元文化之下,所面對的求職、進修、創業與投資甚至子女教育與生涯規劃等各種需求,那麼才能真的與在地台灣人開始連結,並且順勢將台美局勢的升溫,轉移為矽谷與台灣的重新連結與價值創造上,並成為國家發展與產業轉型的典範與資源所在。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詹益鑑 矽谷駐點創業家 詹益鑑

Taiwan Global Angels 創辦人 / Berkeley SkyDeck 顧問暨創業導師,專注於數位健康與智慧物聯網的早期投資,曾任 BioHub Taiwan 助執行長、AppWorks 合夥人,熱愛閱讀、旅行與鐵人運動。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