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矽谷駐點創業家蘇祐立:現在是中美斷交以來,台灣新創最好的時機!

矽谷駐點創業家蘇祐立:現在是中美斷交以來,台灣新創最好的時機!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邊境旅遊於上個月正式解封,隨著出國的門檻降低,更激起台灣新創前往美國開拓海外市場的憧憬,然而在歷經疫情及資本寒冬的環境下,台灣新創劫後復生的奇蹟是否成為可能?

為了解答疑惑,創業小聚邀請到國際駐點創業家、同時也是資深國際行銷經理人蘇祐立,以他過去多年在台灣、中國、美國BD(商務拓展)的經驗為例,提出他對台灣新創赴美趨勢、機會等觀察,並由創業小聚的記者協助整理與撰文。

Q1:雖然大家說現在是資本寒冬,但是疫情的影響也已經趨緩,你怎麼看接下來的全球環境變化?有哪些產業或領域對台灣創業者而言具有相當大的機會?

對台灣創業者來說有機會的,我看好三大領域包含:能源、半導體和Web3。能源產業(包括針對ESG的創新)是全球各國政府都投注大量資源的領域、半導體則是台灣既有的優勢、不過這兩個產業都是高度倚賴資本、需要產業巨頭灌入資源或投資,同時這個領域的創業者大多是該領域的資深專家,在這個領域耕耘許久才找到產業的創新點,Web3則有較多年輕創業者。就我的觀察,矽谷創投目前對Web3的想像不再僅有虛擬貨幣或者是NFT,而是兩個領域專注在Web3時代基礎建設,可以想像在Web3時代,當資料建立在去中心化、所有人的個人資料都是可攜式的架構,Web3在金融上的應用能更加突破,尤其是CBDC。我看好各國政府都會開始發行CBDC,顯著的案例是中國政府目前試點發行的虛擬人民幣,但是各國央行目前都在針對CBDC進行不同類型的技術研究假使未來美聯儲發行了美元的CBDC,可以預期的是金融業甚至是各產業會在CBDC的架構下,研究各種新的應用其他國家將紛紛依循美國的CBDC產生新的金融創新,且各國立法規管CBDC的速度正在加速,當各國正式的規管條例出來後,又可預見下一波創新的發生。

CBDC:中文為「中央銀行數位貨幣」,屬於一種由各國中央銀行發行並控制的數位貨幣,地位與法定貨幣相同。
加密貨幣
Pixabay

Q2:歐美正經歷資本寒冬,台灣新創相對處在「資本暖冬」,如果說這是台灣新創進軍美國的好時機,台灣新創在公司設立、商業模式或是進入市場方面該注意哪些細節?

在美國當地設立公司最重要的就是找當地人才,首要找尋的人才不外乎就是「律師」、「會計師」、「人事」。因為美國的法律、會計制度變動速度快同時比較複雜,台灣新創要自己摸索當地規定的成本太高,不依循規定又會面臨違規、賠錢的問題,首要找尋的人才是有能力帶來營收的人才(業務/商務拓展或者是產品行銷)。

此外,相較於美國,台灣只要弄懂勞健保規範,美國各州則有不同的醫療保險設計,退休金制度401(k)的設計也較為複雜,如果台灣新創認為找當地人才成本太高,可考慮尋求美國當地的人資軟體服務商解決方案商的協助。

至於在建立商業模式時,則要銘記「不能把美國視為一個國家一個單一市場,在每個區域的狀況都有不同」的準則,思考拓展業務的成本,加強客戶服務,並根據各州差異敏捷調整,可以肯定的是以台灣直接到客戶面前解決問題的思維,去拓展幅員遼闊的美國市場絕對是不可行的。

Q3:台灣大型企業赴美營運(例如最近台積電前往亞利桑那州設廠),勢必對周邊地區帶來影響,就你的觀察,會不會增加台灣新創跟著赴美的機會或優勢?

台灣企業赴美一定會增加台灣新創到當地拓展市場的機會,例如透過在美國導入台灣大型企業的過程,累積在美國的實績案例,或者透過比較知名、在美國本地已經經營多年的台灣大企業作為代理商或系統整合商,間接取得終端客戶的訂單,或者單純當地人脈的連結、資訊的分享,都能夠協助到初入當地的團隊,少走很多冤枉路,都是大企業可以提供的協助。

僅限編輯使用_shutterstock_1615031197_tsmc.jpg
台積電也赴美設廠。 Sundry Photography via shutterstock

當累積越來越多台灣新創到美國時,這些新創也能自成互助的生態,互相交流當地商業情報、人事法規、會計法規等等營運資訊。再者,矽谷至少有2,000~3,000家積極運作的創投分別針對不同的產業、不同的階段的團隊,初來乍到的新創有了其他新創的前車之鑑,也能更好的了解當地投資人的生態系,減少尋找資料和辨識商機的時間成本。

Q4:在最近的美中局勢變化中,你會建議台灣新創如何應對?

已經不只一個矽谷的創投和產業前輩跟我說現在是中美斷交以來對台灣企業來說最好的時間,就我的觀察台灣新創的機會分成兩類:

1. 與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改變有關的產業:「無中國」(Non-China)的供應鏈

雖然美國為主的西方陣營企業,要轉移所有與中國有關的供應鏈離開中國需要時間,但我確實有觀察到美國供應鏈慢慢轉移到台商在越南、印尼、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趨勢,再加上美國國內近一到兩年陸續通過的包括晶片法案、基礎建設法案及能源法案正好符合台灣的製造供應鏈優勢,再加上美台之間友好的氣氛,如果台灣團隊有針對智慧製造、半導體和能源的創新解決方案,會是非常好的時間點。

2. 不涉及地理環境限制的產業—MarTech、Web3

今年500 Global總部的加速器錄取了六個台灣團隊而500 Global的創投基金投資了30個台灣新創團隊,之中就有不少MarTech、Web3領域的新創,其中數間MarTech的團隊是針對大流量平台的相關應用,而Web3世界目前更是從頭到尾都是跨各國的目標用戶,因此較沒有適應不同國家區域市場的限制,且台灣政府對Web3的控管不如其他政府嚴苛,台灣的Web3新創因此可以更好的透過Twitter、 Discord等社交平台,向美國市場彰顯台灣Web3團隊的亮點。

至於對於所有立志要進軍海外市場的新創團隊,最快速關鍵的方法就是找到具有國際商務經驗或者是熟悉本地市場的人才加入,讓團隊一方面熟悉各國商情,二方面當團隊官方語言不是中文/國語,能夠更無縫接軌。

shutterstock_marketing_324665789.jpg
TierneyMJ via Shutterstock

Q5:順應台美關係升溫的趨勢,政府或雙方社群應該再做些什麼?

目前看到台灣政府最有效協助台灣團隊在國際上能夠曝光的政策,,就是國發會投資了國際創投和加速器,這些國際創投又投資了台灣的創業團隊,協助了台灣創業團隊可以在國際市場被更多投資人和客戶看見例如500 Global、Drap Associate、Infinity Ventures、Translink Capital等等。

除了與國際加速器和創投合作外,政府另外一個有效推廣台灣新創的可能方法,是更多的台美雙向新創參訪團。國際上貿易外交行之有年,台灣也有許多長期有能力接待國際新創的加速器,例如Garage+,而往美國推廣的方面,或許是深入針對不同產業,前往適合的州拜訪,例如俄亥俄州就有集合醫療、研究和教育三位一體,是全世界最知名的醫療機構—克利夫蘭診所,台灣政府若能夠長期與該機構建立合作關係,自然也能預期具醫療實力的台灣新創可從中獲益;而目前已經做為半導體重鎮的亞利桑那州大鳳凰城地區,相信未來也是台灣得以建立更多交流的地方。

TAGS: # 矽谷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溫于萱 創業小聚實習生 溫于萱

喜歡吃甜食、閱讀、寫字的女生。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