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在公司的日常會議中,常常聽到夥伴進行類似的報告:
「這週『客戶』又新增了幾件客訴,主要來自外部物流因為節慶運輸量大⋯⋯」
「快要雙11了,『顧客』問我們這次在他們平台提供的優惠組合是⋯⋯」
「『消費者』決定購買產品的因素有很多,有時候是因為通路檔期、競品促銷⋯⋯」
一般聽到這些話,總是覺得有點怪怪的,但在開始創業的幾年裡,每天兢兢業業,連活下去的是問題,為了迅速處理問題並使會議有效率的進行,我們其實很少主動去探究這些文字的使用,中文字詞發展博大精深,我們很容易自然的把「客戶、顧客、消費者」都歸類在向我們「買」產品或服務的人 。
直到最近鮮乳坊開始發展消費者旅程,我就在想那難道消費者旅程不能對B2B的「客戶」設計嗎?才發覺,別說同事了,連我自己常常也都被這三個詞給搞得糊塗。
以下是透過海內外資訊並結合我的觀點所整理出來的內容:
Client(客戶)
雖然一般中文解釋Client為客戶,但在英文中Client是指:需要你專業服務,通常有契約關係,以建立長久合作關係的公司或個體戶,客戶一般會向這類的專業公司,獲得有利於自身事業發展的服務。一般來說,這個詞被廣泛用於行銷顧問、顧問資源、會計事務所等專業諮詢公司。
從上可知,在英文的解釋中Client並不適用於「產品」公司(customers buy products while clients buy advice and solutions),語言的奧妙之處就在於無法完全的相互涵蓋與解釋,因此在中文的使用上,我們還是會稱與我們有長期合作的夥伴為客戶,以乳品業的業態來說,我們供給鮮乳給飲料店、咖啡廳、甜點店等來說,他們就是我們的客戶,這樣的對象一般都以B2B為主。
舉例:LadyM使用鮮乳坊的鮮乳製作千層派,所以LadyM是鮮乳坊的客戶。
Customer(顧客)
Customer是指:在「一次或多次」性買賣中,「購買」產品或服務的人,是直接購買者,但「不一定」最終使用產品或服務,也沒有簽署買賣契約,這樣的對象一般都以B2C為主。
舉例:阿嘉去家樂福買許慶良鮮乳,阿嘉是家樂福的「顧客」。
有關於「客戶」VS「顧客」的經典案例,大家最常提的就是管理諮詢公司McKinsey's創辦人Marvin Bower在自傳中提到的:「麥肯錫沒有顧客,我們只有客戶」,麥肯錫只為客戶提供專業諮詢與顧問服務,而顧客只是一般商品與服務的購買者。
Consumer(消費者)
再來要講到「消費者」一詞,這應該是這之中我認為最難詮釋的詞彙了,因為在中文的字義上「消費」一字看起來是付費的那個人,但實質上消費者這詞在從英翻中來說,比較偏向「用了買來的產品」的人,也就是「使用者」為主的概念。
Consumer(消費者)是指:產品與服務最終的「使用者」,但使用者的身份也可以同時是顧客或者客戶,而在消費的期間消費者的角色也涵括了「提議、影響、決策、購買、使用」行為。
舉例:阿瑄每天睡前指定要來一杯鮮乳坊許慶良鮮乳,家裡冰箱庫存快沒了,於是阿瑄請阿嘉隔天到家樂福買一罐鮮乳。阿瑄在這個案例中同時扮演了提議、影響、決策、使用(消費者)等角色,阿嘉則是購買(顧客)的角色。
再舉一個「顧客」VS「消費者」的實際案例來說,可能會更好懂一點,「媽媽覺得女兒用綠藤的天然洗髮精對改善頭皮油癢比較好,於是買了洗髮精給女兒,媽媽是顧客,女兒是消費者」,簡單來說付錢的是「顧客」、使用的是「消費者」,但有時候顧客與消費者也可能是同一位,因此,未來品牌在設計消費者旅程時也絕對不能忘記把「使用者」的感受與需求一起放到其中思考,因為很多時候「購買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決策者」與「使用者」。
有了上述的整理,我們先來復盤一下最前面的案例:
「這週『客戶/顧客/消費者』又新增了幾件客訴,主要來自外部物流因為節慶運輸量大⋯⋯」,因為物流都可能影響到三者的收貨順利性,因此此案例從客戶改為三者都適用。
「快要雙11了,『客戶』問我們這次在他們平台提供的優惠組合是⋯⋯」,應從顧客(B2C)改為客戶(B2B)。
「『消費者/顧客』決定購買產品的因素有很多,有時候是因為通路檔期、競品促銷⋯⋯」,除了消費者以外,若是使用顧客也可以,因為顧客才是真正到通路上去採購的人,當然消費者也可能在這過程中扮演影響決策的角色。
最後,再一次快速以我整理後的觀點分清楚這三者的差別,簡單收斂如下:
客戶(Client):需要「長期購買」你專業的產品或服務,透過契約保障合作關係,一般都以B2B為主。
顧客(Customer):「一次或多次性購買」產品或服務,通常沒有契約關係,一般都以B2C為主。
消費者(Consumer):產品與服務最終的「使用者」,但也可能同時是客戶、顧客。
本文授權轉載自鮮乳坊共同創辦人郭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