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經濟跟『關係』有關,而不是跟『交易』有關。」《引爆會員經濟》比喻,從某些方面來說,會員經濟就像婚姻,你希望會員對你永遠忠心,但跟婚姻一樣,如果想要長久維繫,就必須費心經營,因為組織跟會員雙方都會隨著時間成長和改變。
從顧客加入會員那一刻起,你們的關係就備受考驗。任何讓會員感到勞心勞力的事,都會讓會員遠離你,如會員註冊像身家調查,或是付款方式諸多限制等。如果能把事情變簡單,會員就愈可能參與品牌舉辦的活動,連帶提高忠誠度。
遊戲產業裡,稱呼習慣付費獲得更好的體驗與遊戲裝備的玩家為「課金玩家」(課金即付費之意)。這群人數量可能不多,但跟一般玩家相比,營收貢獻占比卻高出許多。許多行業也借用了這個概念,努力開發自己的「超級付費用戶」,把這個概念拉到會員經濟裡,就是希望每個會員都能成為高價值用戶。
讓用戶彼此激勵、競爭,增強黏著度與留存率
在會員成為「超級用戶」之前,組織必須設計許多機制,讓會員與會員建立連結。《小群效應》表示,將用戶和與他們相似的人聚在一起,彼此互相比拚,有助於增加黏著度和留存新用戶。
騰訊旗下的許多產品,都是利用「比較」心態吸引、黏住用戶,比方說,「微信讀書」將好友(關係鏈)跟讀書綁在一起,「讓閱讀不再孤單」是吸引用戶的基礎,「和好友比賽讀書」則是驅動用戶讀書的因子,當用戶分享「讀書排行榜」時更能以此擴散、吸引更多用戶。
《流量池》建議,企業可以導入遊戲化思維,讓會員自主「打怪升級」。大多遊戲化系統都包含3大要素:點數、徽章和排行榜,點數通常是用來激勵用戶完成某些任務,刺激他們的蒐集欲望與競爭性;徽章則是一種視覺化成就,用來證明用戶在遊戲化進程中取得的成果;排行榜則是讓使用者知道自己跟別人的等級差別,驅動用戶向上提升。
這個驅動力為「榮譽驅動」,用戶會為了獲得虛擬榮譽和地位,持續投入時間、資源和金錢。《小群效應》指出,讓人們知道有人在和自己比、「和什麼人比」都會影響黏著度。比如說,和陌生人比所產生的愉悅感和成就感,遠不如和熟人、強關係或特定人群比來的強烈,因為用戶關注和自己類似的群體,比較容易受到這一群人的刺激,也更容易在使用過程中受到激勵。
然而,如果用戶長時間都跟同一群人互動也會疲乏。組織必須設計一些「進階機制」,讓用戶可以不斷進步、和比自己能力更強或地位更高的人在一起。舉例來說,如果發現最高層級會員的數量愈來愈多、高級徽章被蒐集得差不多時,就可以推出更高級的層級吸引用戶。
依消費行為與周期行銷,「喚醒」沉睡客戶
當曾經活躍的用戶陷入沉睡時,組織必須採取「喚醒機制」。《以MARTECH經營大數據會員行銷》指出,許多公司很努力設計會員權益與機制,但卻沒有好好跟消費者溝通,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提醒用戶:
1.權益行銷
用後台數據監測會員的消費狀況,提醒會員可以不斷升級,享受更高權益。例如星巴克(Starbucks)會提醒會員,只要再累積多少點,就可以免費獲贈一杯飲料;電商會提醒你只要再消費多少元,就可以享有免運服務;航空公司會提醒只要再增加多少里程,就可以升級金卡會員,享受行李快速通關的服務。
這些例子的溝通重點,都是讓會員知道有更好、更高的權益等著他,刺激他努力消費,甚至養成習慣。
2.預測行銷
建立大數據模組,預測顧客的消費行為,適時推薦他需要的產品。演算模組可以透過關聯法則學習,知道消費者購買商品的關係,在你買了A商品後推薦你買B產品,提高成交率。
或是利用「購買周期」預測,例如咖啡可能會每天買、保健食品可能一個月要回購一次等,只要掌握購買周期,在消費者購買之前,推播必要的產品資訊、優惠方案,就有機會促成訂單。
這類方法可以根據會員資料、數據能力再細分,將顧客劃分成不同購買周期,將1個、2個或3個購買周期以上未回來的客人,給予不同的優惠方案。
3.互動行銷
邀請消費者參加專屬活動,只要完成互動就能得到獎賞,如寫下評論即可獲得點數。日本美甲貼片服務YourNail推出訂閱制,每月定期寄送2組貼片給消費者,費用比在網站上直接購買還便宜,但要持續讓顧客使用此服務,必須提高會員參與度。YourNail讓使用者設計美甲貼片供其他使用者訂購。不只讓購物更有趣,當使用者增加,企業能提供的貼片款式也愈多,目前每個月使用者參與製作的款式達數千種。
4.全員行銷
只要是會員,不分等級都能使用這個溝通手法,包括購前提醒、購後致謝、生日祝福、紀念日與節日慶祝、新品告知等訊息。不過,傳送這類訊息的目的不在於銷售,而是展現關心與在乎,如果等到銷售的時候才出現,比較會讓消費者產生反感。
理解會員離開的痛點,才知怎麼令他回心轉意
除了不斷活躍既有用戶,也要防範與理解為何會員會流失。《引爆會員經濟》指出,會員取消資格分為2種,一是被動流失,可能是因為信用卡換發或到期等喪失資格;二是主動流失,組織必須了解會員取消的原因,才能減少,甚至事先防範。
北歐高級車製造商Volvo曾經遇過XC40與XC60型號大缺貨。2017年10月發售的XC60,原本預計在2018年底賣出3000輛,沒想到在2018年9月就已經收到超過4000張訂單;2018 年3月發售的XC40,銷售目標原訂為1500輛,卻收到約3000輛的訂單。
因為訂單爆量,2款車從發售到交車約需半年的等待時間,為了避免車主認為「既然要花那麼多時間等待,那換別台車好了」,Volvo進一步推出一項服務:在等待交車的期間,買家只要先支付登記費等費用,加上每個月付車輛本體1%價格,就能承租該品牌的其他車款。服務2017年7月在日本上線後,簽約數在1年多後突破1500次,這也代表Volvo阻止這些組數的顧客流失。
企業為了提高會員忠誠度、活躍度,必須做出許多努力,但如果真的遇到會員想離開的時刻,也不要刻意把取消流程弄得很困難。《引爆會員經濟》指出,會員愈容易離開,就愈可能回心轉意,再重新入會,真正重要的是,建立一個制度,讓會員很難做出要離開的決定。
Q:所有品牌都能聯名「互洗粉絲」嗎?
A:當你發現一般的行銷活動帶來的流量有限時,可以跟其他品牌聯名互惠。不同品牌或行業屬性,會有不同合作模式,一般來說會有4個不同階段:
1 聯合創意: 品牌雙方共同發想創意、合作內容,就能帶來一些流量與關注度,如各品牌粉專時常關注其他粉專,跟風發文或合作貼文。
2 內容、平台合作: 如果只停留在創意,而沒有更深層的合作,會弱化品牌聯名的意義,植入內容互推品牌廣告,可以實現更深度的利益互享。
3 產品、技術合作: 再深度就是產品面的合作,像是品牌跟不同IP聯名,或是便利商店與YouTuber聯名推出新品。
4 訂單交易合作: 有些品牌的合作會共享交易與訂單內容,就能分析消費者行為,作為後續行銷應用。
資料來源:《流量池》,采實文化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作者:林庭安,原文標題:下單半年後才能交車,如何防止顧客棄單?提高用戶留存率的「3 不 3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