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及剛啟動的「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台美經貿互動有望上升到另一層次。順應台美關係升溫,以及邊境控管日漸開放的趨勢下,《創業小聚》邀請到北美台灣工程師協會NATEA分享赴美台灣人的不易,及台灣人如何在美國創造屬於自己的機會。
北美台灣工程師協會NATEA,拉近台灣人與矽谷的距離
事實上,美國與台灣從1950年代以來就一直有緊密的人才、經貿交流。從50年前人人上口的一句「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到近年來矽谷越來越多科技公司直接招募台灣當地人才遠距工作,台灣在美國社會大熔爐中一直是重要的人才來源。
然而人生地不熟的,台灣人要串聯自身與矽谷的關係,實屬不易,更別說是在通訊網絡不發達的時代。成立於1991年的NATEA,正是因為看見赴美台灣人的困境,企圖串聯台灣人與矽谷的關係,成員可在其中交流對科技新知的看法、分享產業資訊。近年來NATEA也逐漸向新創及多元轉型,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中研院院長廖俊智等都是該協會的榮譽會員。
文化大熔爐下的歧視與應對
雖然美國是個文化大熔爐,但是亞洲人在美國遭受歧視的案例時有所聞,在NATEA擔任董事會成員,從事多年醫療領域投資併購工作的陳懷平就表示:「面對由傳統精英把持的金融界,要從事併購工作,很常被質疑能力,尤其是在語言不如本地人流利時,就會連帶被認為其他能力也不好。」
不過陳懷平也強調雖然歧視是常態,但能力好的話依然可以被看見,比如說在他待過業內人士尊敬的公司後,就明顯感覺出他人對他投以完全不同的眼神和態度。
除了靠自身實力累積博得尊敬外,如果要更快速的融入美國生活,根據NATEA秘書長郭文琪和NATEA董事會成員汪純安在活動中的分享,可整理出3大訣竅:
1.說出能引發興趣的開場白
「講對方有興趣的話題,讓自己混進群體,就不會被視為是少數,自然就不被歧視。」若以地區劃分,美國東岸習慣以耀眼成績為開場白,吸引聽者注意;西岸則以日常的生活話題為主,最基本的就是了解美國職籃、職棒等運動文化。
2.加入當地社群
若是赴美求學的學生,則可善加利用在學期間參加學生會、辦活動,累積人脈,或是以學生信箱寄信積極接觸創業、科技人才,一般人在看到學生信箱後都會較善意的回覆。出社會後,則可積極加入當地社群,累積人脈。
3.找人來家裡辦派對
美國人並不排斥與不熟的人一同參與派對,在派對歡愉的氣氛裡,比其他正式場合更適合建立人脈,事後也可撰寫e-mail表達感謝,順便邀約與會者再喝杯咖啡聊聊,這大概會有7成的機率能提升彼此更深厚的連結。
台灣人在美國的機會在哪?
如何在美國打造屬於台灣人的機會?
過去任職北美台積電,現為NATEA執行長的陳柏達對此表示,美國科技業每年都在裁員,所以如果要創造自身的機會,那就得讓自己更多工,比如說軟體人員除了要會程式設計外,還要培養一些「專案管理」的能力,才可以避免自己被淘汰。
此外,陳柏達也喊話想拓展美國市場的台灣新創,矽谷的新創生態系固然優良,然而據他的觀察,自2000年後,硬體在矽谷的表現相對弱化,軟體則趁勢居上,因此要打入該地,還是要看領域,軟體與生物新創較興盛也較適宜。
郭文琪則補充在晶片法案、半導體短缺後,台灣的聲量確實是增加的,也將改變矽谷人對台灣的想法,不過除了有外在環境的驅力還不夠,台灣人若要挺進美國,首要做的還是把根本養好,也就是要「改變外國人認為華人奴性很重的印象」,學會包裝、表達自己,就有機會在海外打出一片天。

喜歡吃甜食、閱讀、寫字的女生。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