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具備技術優勢還不夠!矽谷觀察作家鱸魚:台灣新創前進矽谷要注意3大生存法則

具備技術優勢還不夠!矽谷觀察作家鱸魚:台灣新創前進矽谷要注意3大生存法則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棄文從工的矽谷觀察作家鱸魚,在矽谷當工程師三十年,歷經了三次大風大浪,看盡了矽谷叢林的野蠻與殘酷。鱸魚這一路走來,從軟體程式設計、作業系統管理、資料庫管理,到大型網站資料的儲存策略、效能管理,到資料中心和雲端管理,建立了非常獨特的職場生涯鏈,相同領域的人在矽谷可能並不多。一直堅持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鱸魚認為,在矽谷,沒有人種與語言的限制,打破天花板的關鍵在於,不要讓自己只會技術,更要懂得自我包裝,打造自己專業的獨特性,才是矽谷叢林的生存法則。

為什麼筆名叫做鱸魚?「很多台灣人來到矽谷,可能取了一個美國名字,或者把中文姓名翻譯成英文,但這樣都不好記。有一次我去逛超市,看到美味、營養又高價的鱸魚,靈機一動,就決定用這個名字,後來也以這個筆名開始撰寫文章,」鱸魚笑著說。

在矽谷當工程師的鱸魚,認為矽谷叢林的生存法則是懂得自我包裝,打造自己專業的獨特性。 鱸魚

矽谷發展的五大階段

來到矽谷超過三十年的鱸魚,經歷了2000年的網路泡沫化、金融海嘯到現在的新冠疫情,樂觀的鱸魚說,這每一階段都可以拍成一部電影,重點是,有多少人可以親身經歷這些重大的變化?

鱸魚將矽谷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1. 第一階段:硬體為主
    矽谷從70年代中期崛起,剛開始以硬體為主,包括IBM、英特爾、蘋果、戴爾(Dell)、惠普等,所有的商業資產都在機房。但當時每家廠商的硬體互不相通,屬集中式管理。這個階段造就了許多硬體工程師。

  2. 第二階段:個人電腦帶來的軟體時代
    從1985年起,矽谷開始進入軟體時代,只要有個人電腦,運用軟體就可以在公司辦公,企業的資產從機房轉移到辦公室,包括甲骨文、微軟、Adobe等軟體廠商崛起。這個階段造就了許多軟體工程師。
     

  3. 第三階段:網際網路商業化
    從1995年開始,可以說是矽谷變化最大、改變矽谷歷史的重要階段。網際網路(Internet)在1993年開始商業化,全世界的商業網際網路瞬間連結,成為一股極大的力量。包括亞馬遜、eBay、雅虎都在這個時候建立,當時崛起的是網路工程師,商業資產也轉向以使用者數量(User Base)為基礎。

  4. 第四階段:行動裝置崛起
    網路泡沫化之後,2004年開始,行動裝置開始流行,隨著iPhone推出,資料開始進入世界各個角落,這個時代,不再著重使用者數量,而是數據基礎(Data Volume)。過去使用者基礎的階段,每一獨特的使用者就只是一個(人),但是數據基礎下,每一個使用者都在不停地製造數據。Google、Facebook每一秒鐘都在累積數據,資產不停地增加。這個階段也讓數據分析師(Data Analyst)開始出現。

  5. 第五階段:萬物聯網與人工智慧時代
    人工智慧時代來臨,底特律汽車重鎮的地位已經受到影響,包括特斯拉等智慧車的生產重鎮都已經轉移到矽谷。上一階段的數據基礎開啟了人工智慧時代的演進。這個時代也造就了資料科學的出現。

而上面提的五個階段都是往上架構,並不會因為進入下一個階段,前一個階段便消失。

1995年可以說是矽谷變化最大、改變矽谷歷史的重要階段,包括亞馬遜、eBay、雅虎都在這個時候建立。 alexfan32 via Shutterstock

AI時代人一定會被取代,能做的就是增加可持續工作的時間

AI時代,人會不會被取代?

鱸鱼的答案是,不要再問會不會被取代,一定會被取代,差別只是你位在洋蔥的外圈還是核心。越處外圍容易被取代,越核心則反之,但同樣地,這些工作機會也對稀少。現在被取代的速度大概在三到七年。以鱸魚的工作為例,下一個世代的資料庫將具有自我管理、自我修復的能力,鱸魚的工作也會被電腦所取代,現在能做的就是做好準備,增加自己可以持續工作的時間。

受到這次疫情的影響,很多機會還是在,只是重新洗牌,就像Airbnb、Hotels.com受到影響很大,但亞馬遜、Google、Netflix卻異軍突起。這件事的啟發在於,不能把所有專業都仰賴在一件事上,因為有可能瞬間改變。因此在這個過程中,鱸魚一直嘗試擴張自己的領域。鱸魚說,自己能在矽谷職場發展超過三十年,當然有幾分運氣,但這些運氣是有條件、有法則。

矽谷職場叢林的三大生存階段

從政治、教育相對保守的台灣轉進矽谷,對鱸魚來說,是滿大的轉變與衝擊。台灣人在初期進入矽時,最強的就是技術,相較於西方人在分析、思考、包裝上的優勢,台灣人一開始可以光靠技術就擁有一定的領先,但是這個領先大約只有三到五年的光景。根據鱸魚三十年的職場經驗,他歸納出三個矽谷職場叢林的生存階段:

  1. 第一階段:技術領先與縱向深耕
    強調技術領先,但即使擁有優異的技術,這個階段你對公司來說只是一个零件。如果三到五年你還是只擁有技術,就很容易被取代。亞洲人在乎產品(Product)但美國要求的是整合與過程(Process)。

  2. 第二階段:水平發展
    第一階段屬於縱向的深耕,三到五年之後,會往水平發展,發展不同的專業能力,並學會收割、學習、整合別人的成果。

  3. 第三階段:行銷自己
    鱸魚表示,現在矽谷過半的高層技術經理人(C Level)都是印度人,雖然他們擁有相當獨特的印度口音,但還是能位處高位,證明美國人可以接受英文口音不佳的主管。但印度人展現出超強的包裝、語言及說服能力。「當公司主管聽到一個好消息時,不只會感謝這個好消息,也同時會記得帶來消息的人。」所以,台灣人不要再抱怨,要學會做那個帶來好消息的人。矽谷從90年代開始,已經沒有人種、語言的問題,要打破玻璃天花板,靠的是將自己的高度拉高,學會思考、包裝的能力。

華人在矽谷的社交能力相對較弱,下班就想回家,中午就帶便當自己悄悄吃但是要在矽谷生存,就要有「不被人家忘記的能力」,因此,增加「社交」投資絕對需要。

鱸魚觀察到要在矽谷生存,除了具備技術基礎外,還需要有不被人家忘記的能力。 PanyaStudio via shutterstock

新創好,還是大企業好?

常有人問,剛進入職場,到底是去大公司比較好,還是新創比較好?鱸魚兩種公司都有待過,這兩種公司的經營哲學完全不同,大公司像是Google、Facebook出來的人,大家都搶著要,要的就是他們的「成熟度」及「見過市面」。而新創公司強調的是技術、效率、行動力,相較於大公司,可以快速用小成本上市,但是產品的成熟度就與大公司有一定的差距。

鱸魚認為,所謂的產品成熟度主要來自於三方面:

  1. 可擴展性(Scalability):譬如系統可以同時讓五百人上線使用,但可以同時讓五百萬人上線使用嗎?這就是所謂的可擴展性。

  2. 效能(Performance):系統表現的效率是否始終一致?是不是可以做到不仰賴金錢來購買效率?效率應該是內建的,是出於設計與周全的思考。

  3. 韌性(Resilience):譬如PayPal有兩萬人同時上線付款時,是否有韌性可以處理;萬一有一個節點不通了,流程是否能自動變通?這些都應該在設計考量之內。這個部分亞馬遜處理得很好。然而,設計要有韌性就需要擁有經驗與專業人才。

大公司的優勢在於可以在某個專業深入發展,但對於大學剛畢業的學生,應該要先找到上船的機會,很多新創的工作可以嘗試,更有可能有發財的機會。五年後,可以進入中大型企業,學習產品的成熟度。大公司的尺寸與規模是學習產品成熟度最好的地方。

面對疫情,鱸魚正面地表示,他相信幾年後,矽谷將恢復原來的欣欣向榮,面對現在的不確定性,大家可以做的是好好學習、充實自己。等時機來到,才能大展長才。

《矽谷為什麼》
《矽谷為什麼》由Podcast同名節目《矽谷為什麼?》的主持人詹益鑑(左)與矽谷美味人妻(右)合力撰寫。 商周出版社

本文摘自:《矽谷為什麼》
Podcast節目《矽谷為什麼?》
作者:詹益鑑、謝凱婷
出版日期:2022/6

TAGS: # 矽谷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