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成功孕育出Dropbox、Airbnb、Coinbase等知名新創公司的矽谷著名加速器Y Combinator(YC)在今年5月發布一則題為「經濟低迷」(Economic Downturn)的警告信,提醒創業者連續13年的創業熱市即將劃下句點,隨著通膨問題、股市崩塌、疫情動盪而使投資意願大幅下降的「資本寒冬」正迎面而來。
不只是YC發出這樣的警告,美國市場調研機構CB Insight今年5月發布針對2022上半年市場變化調查的《全球創投報告》也指出,2022年第二季的創投投資額,與上季相比下跌了19%,同一季美國市場的創投資金總額更創下自2021年以來的新低。
消費型態和貨幣政策轉變與持續存在的通膨問題,使全球在後疫情時代面臨經濟重整壓力,造就投資意願低落的資本寒冬來臨,影響新創團隊往後募資的難度大幅增加,新創該如何順利因應並度過難關?
Meet創業小聚於7月4日舉辦Meet Global Online Happy Hour活動,邀請在矽谷和北京各有10年創投經驗的美西玉山科技協會主席謝忠高,與曾任AppWorks合夥人、現致力於醫療科技與智慧物聯網新創領域的Taiwan Global Angels創辦人詹益鑑跨海連線,一同探討資本寒冬下台灣新創的出路。
暌違13年再度襲來的資本寒冬,和過去有何異同?
早在1997年就踏入創投行業的謝忠高,曾經歷2000年的「.com股災」與2008年的金融海嘯,他指出,現在即將來臨的資本寒冬,與2000年的.com泡沫形勢非常相像,這點可以從美國上市公司的狀況來看。
在2000年前,美國上市公司當中營運但不賺錢的比例約占4、5成,但在2000年時突破8成以上,隨後慢慢下降,直到2019年再度超過8成。也就是說,在過去幾年大家只看成長、不看獲利,市場熱絡到幾乎可以用瘋狂來形容,然而用物理學的現象來看,要維持市場上的「最大亂度能量」需要非常多的金錢去支撐,這些公司本身不賺錢是事實,一旦撐不過就會爆炸。
另一件和過去資本低迷有關的現象,則是在2000年、2008年與此刻都出現的大量「衍生型商品」。
謝忠高解釋,在2000年.com泡沫破裂時,許多創業家和投資人都逃出市場,那時有一群金融家因為手上資金太多,便開始創造衍生性商品,例如當時的次級房貸。而套到現在來看,則是近幾年常見的SPAC上市、虛擬貨幣ICO發行等,都是市場上想賺錢的人製作出來的衍生產物,與第一件事同理,當市場上的最大亂度撐不下去,便會出現反彈。
別急著上市,資本冷卻時靜下心來長期耕耘
面對無可避免的投資市場冷卻,新創有何因應之道?
謝忠高認為,新創度過寒冬的方法不外乎就是努力做到開源與節流,除了想辦法募資,也要盡量降低成本支出,包括盡可能地減少租金、人力,並與投資人保持密切聯繫與溝通,培養出共度難關的共識。
至於許多新創都因市場近況暫緩上市,謝忠高表示,台灣新創經常以快速上市為目標,但上市其實不等於出場,很多虧損的公司往往是上市後見光死,股價馬上大跌。因此他建議,新創還是要踏實想好自己的基本盤,才能在熊市或牛市都能上市。他也提醒,美國新創平均7.5年上市,如果想做好一個新創,最好要有熬10~20年的決心,絕不是花個2、3年就能達成,「把這件事想清楚就會靜下來了。」
資本市場保留時站穩腳步,風暴過後將是勝負關鍵
經濟下行帶來的資本保留,對於不同階段的新創團隊所造成的衝擊也有差異。Taiwan Global Angels創辦人詹益鑑表示,資本寒冬的來臨其實大家早有預期,這也是前幾年募資金額往往比過去高出2~3倍的原因,但如果是一些早期新創團隊,尤其如果還在剛創業的階段,商業模式不成熟、沒有獲利的話,要有心理準備在接下來的幾年會特別難熬,投資人會變得更加保守。
「不過對中晚期的新創來說,反而是很好的加速機會,」詹益鑑指出,已經有穩定的商業模式和業績的公司,則是要牢牢抓緊機會,只要能撐過這波寒冬,很可能就是分出勝負的關鍵。
就像現在全球知名的Google、臉書、阿里巴巴,都是在2008年金融風暴前成立,並在穿越風暴後,馬上大幅領先對手。他強調,不論是創業或募資角度,都要去思考募不到資金的這2年應該做什麼樣的考量。
寒冬創造機會,過冬期間台灣如何與矽谷重新連結?
有些創投認為,資本寒冬期間,矽谷投資不再活躍,此時位於矽谷以外經營成本較低的地區,反而望趁這波停滯期創造出「新矽谷」。
不過,謝忠高認為,要出現下一個矽谷必須滿足「聚集效應」,要有足夠的頂尖大學、充足的研究能量、願意創業的人、創投與銀行資本和法務單位等,世界上能達到所有條件的地區其實不多。目前來說,北京和上海的潛力頗大,但他並不認為矽谷會在短時間內被取代。
「但現在絕對是台灣非常好的機會。」謝忠高表示,台灣新創未必能吸引矽谷投資者的資金、未必能在美國上市,但可以與矽谷的新創公司結合。矽谷新創都希望能開拓亞洲市場,這點是台灣能夠幫忙的,加上台灣的人才品質好、有硬體實力、人力成本卻沒有美國來得高,對矽谷許多新創來說很有競爭力,如果能和對上眼的公司合併,對台灣新創能拿到美國的股票,也更有機會直接在美國募資。
針對台灣與矽谷如何重新連接,詹益鑑則認為,美國其實一直以來都很重視台灣的半導體、硬體和人才,而近幾年美國的自動化產業尋求軟硬體整合,卻面臨嚴重的缺工問題,此時台灣應扮演速度與品質兼具的良好原型開發供應鏈,善用台灣所具備的人才與效率優勢。

摩羯座,喜歡看海、喜歡沒有雲的天空,偶爾烘焙、偶爾寫字。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