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家上班的經驗是,你會花大把時間泡杯咖啡,然後非常慢地起身走到冰箱,咬掉一小塊起士,再慢慢走回你的筆電,忘了你剛剛在做什麼。」這是英國首相強森的經驗。
雖然不一定適用所有人,但居家辦公、遠距工作確實省下了通勤時間,「效率」反倒成為下一個要攻克的難題,說到底還是要靠「自律」才能完成工作內容。
「我覺得靠自律逼自己工作太累了。」Flow Club創辦人顏榮(首圖右)在螢幕前笑著說,他有一套自己的解決辦法,甚至成為了一個創業題目:讓一群陌生人在線上會議室,對著螢幕一起工作——真的只是在螢幕前埋頭工作。
聽起來很奇妙,但是Flow Club的使用者遍佈包含台灣的25個國家,而且每週會有超過200場的跨國無聲會議室,甚至入選了知名加速器Y Combinator,究竟是什麼讓Flow Club這種看似簡單的服務運轉起來的?
Clubhouse的啟發:商務人士都想要進步
11歲離開台灣到美國生活的顏榮,在2006年進入史丹佛大學,也開啟了顏榮第一次創業:一款協助行銷人員用視覺化方式,量化績效的MartTech工具Crowdbooster,而這個點子來自於社群軟體的蓬勃發展。
「在史丹佛人人創業的校園氛圍下,你一定會受影響,我那時候最喜歡的新創是Twitter。」顏榮說,Twitter創造的社群互動令他印象深刻,因而以此為基礎開發了Crowdbooster這款B2B工具,讓行銷人員可以量化自己在Twitter上的社群行銷成效,不過自己仍然對2C的服務有所嚮往,「B2B雖然有趣,但是面對消費者的服務更貼近人。」
顏榮想找人聊聊,卻發現自己周邊的朋友都剛剛成家立業,正是人生中最忙碌的時候,大家幾乎抽不出時間,「我能不能建立一個連結商務人士的社群服務?」這個點子在顏榮心中生根發芽。
顏榮於是在2020年成立Flow Club著手開發產品,從影音、音樂到健身跑步,各種元素他都嘗試了,迴響卻不如預期;與此同時,另一個讓馬斯克這種大咖都嘗試使用的社群服務冉冉升起:Clubhouse。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Clubhouse可以成功?原來關鍵在於他們做的是,讓大家覺得自己會進步。」顏榮解釋,他問了周邊朋友想不想跟朋友多親近,大家都想,但是大家還是打開Clubhouse聽Mark Andreessen(矽谷知名創投Andreessen Horowitz創辦人)講話,而不是跟朋友視訊,所以顏榮決定打造以提升生產力為主的社群服務。
虛擬的WeWork、工作的Peloton
疫情期間人人都居家辦公,這給了Flow Club發揮的餘地。或許有些人會想,脫離了辦公室嘈雜又隨時會以人打擾的環境,在家工作的效率肯定會有所提升,不過顏榮發現並不是這麼回事。
「當居家辦公變成常態,人們一定會受不了,但是最讓人沮喪的其實不是低效產能或分心,而是你只能靠不斷工作來彌補自己不自律的罪惡感,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股壓力,然後效率又更加低落。」顏榮表示,Flow Club正是想要靠社群的方式讓大家維持工作效率。
Flow Club的運作模式類似讀書會,用戶選擇適合自己的主題會議室(例如寫作、設計、研究等等)後,主持人會先用5分鐘的時間請大家分享今天將完成的目標,或是彼此交流自己在工作上遇到的困境以及解決辦法,接著就會進入1~2小時左右的完全沉默的工作模式,時間截止時再請大家分享自己的進度,以及自我評價。
「其實就好像健身房一樣,你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可能會偷懶,但是當有一群人一起做一樣的事情的時候,你就會有動力,甚至透過交流而進步。」顏榮笑著說,外國媒體稱他們為工作的Peloton或者是虛擬的WeWork辦公空間。
不過,顏榮認為這種線上社團必須靠許多機制才能打造出良好的體驗,例如說會議室採取只能9人參與的小班制、縮小視訊螢幕尺寸避免過多的社交,最重要的則是主持人的培訓,包含怎麼啟動大家分享的開關,以及鼓勵別人的方式等等。
除了接案者之外,也要把影響力擴展至一般公司職員
Flow Club採取會員制,每年只要繳交400美元(約新台幣7,200元),就可以加入會議室討論,參與10場之後,就有機會成為主持人。目前用戶遍佈25個國家,累計達到近千名用戶,每週會有200場活動,每個會員一週平均會使用Flow Club的服務6次。
「有個有趣的會議室叫做Sunday Scary,因為大家都害怕週一的到來,參加這個場次可以讓人們做好準備、減輕壓力,用戶的回饋不只是完成了多少事情,而是壓力獲得釋放,而且看到不同人的工作內容與方式時,還會啟發他們的鬥志。」顏榮表示,這些會員們大多也都不會關上鏡頭,這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
顏榮也觀察到,現在大部分的使用者仍然是以接案者、遠距工作者、創業者、碩士或博士班研究學生為主,對於剛開始遠距上班的上班族來說,可能還不習慣這種模式,但是他希望隨著遠距辦公成為常態後,Flow Club可以成為所有工作者最愛用的生產力工具社群。
「我們就是讓大家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持續進步,然後進入Zone的境界完成工作。」顏榮笑著說。
Zone的境界:類似於心流,意指身心靈的狀態都達到頂峰。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