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我們如果要走出去,光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如果有其他夥伴的幫忙,才能夠實現。」基石創投創辦人江旻峻(Brandon Chiang),強調台灣新創打團體戰的重要。
過去台灣的創業者,總是希望能夠先在台灣這個比較熟悉的市場,打下深厚的基礎後,再繼續往外走。但在網路普及的數位時代,絕對具備走向國際能力的台灣新創,更應該從國際市場的角度來思考企業的佈局與產品開發方向。第一天就瞄準特定區域的國際市場,其實才是更為健康且永續的作法。
基石創投創辦人江旻峻曾於鴻海集團、台灣大哥大、敏盛集團擔任網際網路與健康事業的規劃,也參與了盛弘醫藥的上市櫃流程,踏上了創投之路。 2015年到2018年間,進入AppWorks負責東南亞區域投資。江旻峻相當熟悉網路產業的商業模式與趨勢,輔導超過上百家之網路新創的經驗,讓他看到了區域級市場的許多機會,「台灣的團隊還有更大的舞台可以發揮。」
台灣的創業者應該關注區域市場的發展機會
「台灣的創業者一開始可能沒想太多,如果我們把相關的資訊帶給他們,就能增加他們想向外走的動力。 」江旻峻在連結台灣和矽谷生態的Podcast節目「矽谷為什麼」提到成立基石創投的初心。
「我們在台灣做創投的那幾年發現,如果只做台灣市場的台灣團隊,那從VC的觀點,他們大概只能募到種子輪、A輪,頂多一點點B輪。」江旻峻繼續說,「但如果大多數的VC如果要做B輪之後的投資,就會覺得你的市場不夠大,我給你這筆錢,要這麼大的估值,你可能不一定可以撐得起來。」
強化國際鏈結,是台灣新創發展的重點
數據的確驗證了江旻峻的說法。曾被國發會點名台灣獨角獸的兩家公司:Appier與Gogoro,都先後奔向了海外的資本市場。Appier於在日本掛牌;Gogoro則在宣布透過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模式前進美國NASDQ。
另外,提供新零售解決方案、早在2017年就前進馬來西亞的91APP,也順利在台灣上櫃,甚至一度衝破400元台幣,驚豔資本市場。成立於2019年的雲端廚房Just Kitchen,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在加拿大多倫多證交所掛牌,並陸續在德國、美國等上市,快速進軍國際市場。
「那些募到B輪、C輪甚至IPO的台灣團隊,都不只是在台灣而已,都會在台灣、日本、東南亞等都有它們市場的分布與軌跡,才有一輪一輪往後募下去。」江旻峻說,「一個只投台灣團隊的台灣創投,未來的發展可能也會被卡住,所以我們希望我們的團隊可以有往外走的DNA。」
初期就設定要走向國際市場,就創投的觀點來看,的確對台灣新創的未來發展是否能走的更高、更遠相當重要。
台灣吸引國際團隊前來的優勢
相對於協助台灣新創出海,「矽谷為什麼」的主持人謝凱婷也問到:「基石創投除了投資台灣的團隊,也投資東南亞的團隊。你會不會覺得台灣對疫情相對控制比較好的這點,或是有沒有其他吸引他們來設點的優勢?」
「在我還在拓展東南亞市場的時候也有發現,那時台灣的數位發展相對於東南亞較為成熟,也有一些當時東南亞沒有的商業模式,例如Carousell,這個投資經驗讓我們知道台灣其實已經有很多可以開發這個系統的人才。到後來他們甚至把台灣當成他們的Tech Hub。」江旻峻說。「相較於東南亞市場的人才,台灣工程師的能力與流動性都較為穩定。」

關注領域為醫療科學和當代科技,目前在多個網站上擔任專欄作者,並持續出版與翻譯書籍。曾參與 H.Spectrum 生醫創業培訓計畫,發想長照媒合服務。熱愛旅行,希望疫情後能繼續未完成的旅遊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