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七年的業務,出差美國多次,對我來說最不適應的其實是美國的Networking文化。我在台灣參加過幾次這類的社交活動,但總覺得無法融入因此很少參加。沒想到幾年後開始開發海外客戶,發現這類的社交活動是必要的。這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較容易透過內部人士推薦,得到我想要的資訊或請對方引薦。
參加展覽,多半會跟客戶約在那碰面,建立關係或者討論一些工作事宜。而我第一次在美國參加Networking,就是在CES參展的某天晚上,由一個交情還不錯的客戶邀請我去的。
現場就是商業聚會,只是大家手拿一杯飲料,跟不認識的人交換名片,介紹自己,短暫的對話,了解對方,結束後找下一個人或者一群人聊天。回家後,寫張感謝卡謝謝對方的時間,如果雙方有合作機會,也許還有跟進工作等等。Networking活動的好處是較輕鬆,所以能夠交流的資訊會比較多,也比較容易留下較深刻的印象。我有兩三個交情蠻好的客戶,就是在這樣的聚會上認識,並因工作漸漸成為朋友,也幫我更加認識灣區的生態。
但這樣的社交活動,因為Covid-19戛然而止。實際上,是幾乎所有活動都被迫中止。但公司不是只有開會,成員間的交流或破冰活動也不能少。研討會(Conference)、小組討論(Panel Discussion)和黑克松(Hackathon)也都需要舉辦。甚至連新創募資,也需要靠辦活動來增加曝光度,提高募資金額。因此 2020 年開始,虛擬活動相關的公司開始被投資人注意到,例如估值高達77.5億美金的Hopin,其他如Zuddl、Airmeet,以及今天的主角twine與Glimpse。
創立於2019年的遠距工作與活動規劃的新創公司twine,上週宣布收購Glimpse。從新聞稿上看,twine收購Glimpse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兩間公司的目標相同,產品相似,能力又互補。twine對B2B業務比較熟悉,知道如何進攻市場、定價、公司也相對成熟,Glimpse則有較強的技術能力。有了Glimpse的技術能力與產品,twine將在幾週內推出相容於Zoom Breakout Room(分組會議室)的產品,稱為twine for Zoom。
但Zoom的介面比較陽春,twine for Zoom可以讓客戶客製化介面。例如設計虛擬會議桌,可以是長桌、方桌或者圓桌。點開個別會議桌,會列出分組討論主題、訊息,也可看主會場的訊息與狀態。
當然,Breakout room還有其他用途,包含分組討論,公司內的社交活動,高階主管會議,新人入職介紹、社群聚會等等。
這類的新創公司有很多,但我有興趣的是以下三件事情:
1. 新創收購新創
近年來全球政府大撒幣,股市、房地產等資產價值大幅上升。創投也有充裕的資金投資,使得新創估值大幅增加。全球估值十億美金的獨角獸,到達1,000個之多。這使得新創資金充足,除了跟大公司搶人才之外,也開始收購新創、投資新創,以快速取得技術或市場。
例如twine收購Glimpse;雲端試算表與資料庫公司Airtable收購資料視覺化新創Bayes;線上學習平台Course Hero併購AI新創Symbolab,幫助學生學習數學,同時也併購文學線上學習網站Litcharts,讓學生能夠更完整的學習英文文法、文學以及詩歌。台灣的例子則有關鍵評論網併購Inside與癮科技等公司。
2. Zoom也有自己的生態系 — Zoom App Marketplace
KT選讀#5討論過,Amazon、Azure、GCP與Shopify等平台都有Marketplace,讓合作夥伴共同開發工具,增加服務,拓展生態系。作為線上會議平台第二名的公司,Zoom也看到生態系的潛力。建立Zoom開發者平台,開放API、SDK,讓合作夥伴提供加值服務,或者是開發自己的視訊服務。例如 Side Bar、Banner,投票、問卷,甚至玩遊戲、售票,進行線上直播或者經營串流媒體等。
3. 加入巨頭生態系,或另闢戰場,都有機會享受到成長的果實
Zoom拿走線上會議非常高的市佔率,不代表新創公司就沒有機會。有兩種方式可以共享這個產業成長的成果。例如成為Zoom的生態系一份子,補強Zoom所沒有的服務,例如建立售票系統、Side bar、舉辦線上活動如募資、黑克松等等,twine for Zoom以及Zoom marketplace上的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二種方式,則從市場區隔出發,推出適用於垂直領域的產品。例如線上影音編輯平台Kaltura,針對串流服務、虛擬教室、虛擬會議等用途,推出專屬產品。
本文授權轉載自《商業思維學院》,作者:KT Huang,原文標題:【KT 新聞選讀】虛擬活動新創 twine 收購 Glimpse,推出 twine for Zoom的新產品

商業思維學院是一間線上商學院,也是一間教育科技公司,我們希望能透過社群、科技去翻轉商學教育。
學院以輸出人才為己任,2C 提供訂閱制學習服務, 2B 提供人力資源的顧問服務,一方面提供人才技能培訓,另一方面也能協助人才媒合服務,解決企業數位轉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