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開會都挑在什麼時候?與會者出席率與專注力,其實與會議時間大有關係

開會都挑在什麼時候?與會者出席率與專注力,其實與會議時間大有關係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如果要安排一場跨部門會議,你會選擇哪一個時段呢?早上 9 點、下午 2 點還是下午 5 點半?9 點可能太早、5 點半又讓人覺得會延後下班時間。事實上對多數工作者而言,開會是個職場必備,卻又經常處理不好的任務。想開一場精實的會議、提升工作效率,預定正確的會議時間 就成為關鍵的第一步。

最需凝聚專注力的時段,不應被會議占據

《CNBC》提到,一場讓人不想開的會議,原因經常出在它選擇了一個壞時間:星期一早上。 然而,這正是許多團隊,用來對焦接下來一周待辦事項或重大任務的時段,為什麼星期一早上不應該安排開會呢?

shutterstock_1031044285_ppt_meeting.jpg
shutterstock

美國作家與工作顧問琳・泰勒(Lynn Taylor)解釋,因為大家才剛從休假中重返崗位,星期一早晨是最需要凝聚專注力的時段,不應該透過會議扼殺這些精力,而且周一上午可說是整周工作下來、記憶最鮮明的時段,假設有個壞的開始,並不利於開展整周的任務。

英國行事曆服務商 YouCanBookMe 則從 50 多萬份的會議邀請,以及 20 多萬筆的回覆當中,歸納「出席率」最高的時段為 星期二的下午 2 點半。假設沒有辦法安排在此時間點,那麼周間與下午仍然是相對較好的選擇,都能讓與會者有些餘裕可以準備相關事項。假設真的要挑選星期一,也能稍微延後會議時間,幫助團隊進入工作狀態。

另外,還要懂得管控會議本身的長度,《CNBC》指出,45 分鐘是理想時長,因為 30 分鐘太短、可能開頭都花在閒話家常,一小時又太長,容易讓人效率低落、抱持「反正會議還沒結束」的心態。

學會安排空檔、零會議日,強化開會效率

除了挑對開會時間之外,《Inc》也分享了 4 個更有效的會議安排技巧:

1. 提早給予資料

會議中最浪費時間的一件事情,就是帶著大家一起閱讀簡報、文件或提案。如果能在一或兩天前提供,便能直接針對該主題討論、提問,以利推進結論或行動。

shutterstock_1170687463_meeting.jpg
Pressmaster via shutterstock

2. 會議和會議之間的間隔

有時候待討論議題眾多,難免碰上一個接著一個的會議,但人們的腦袋會需要空檔「重開機」,因此會議之間請安排至少 10 分鐘間隔,方便大家裝個水、上廁所,喚回注意力。

3. 特別保留「無會議時間」

許多任務會要求工作者,得長時間保持高度注意力或創造力,而會議就經常是打斷這些時刻的元兇。因此,如果身為領導人,不妨替團隊保留半天或一天的無會議日,留下完整工作時段。

4. 讓與會者有選擇權

《Inc》建議團隊可討論「雙腳法則」(law of two feet)的共識,也就是相信大家都能管理好自身的時間,當身處某些非強制性會議,或非主要討論、決策成員時,如果認為效益不大或無法專注時,可以默默退出會議,而不會被視作不禮貌的行為。

資料來源/CNBC, Inc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作者:Y Chen,原文標題:星期一早上不適合開會?與會者出席率低、專注力差,跟會議時間大有關係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經理人》Y Chen 編譯‧整理 《經理人》Y Chen

經理人最實用的管理知識交流和學習平台,提供主管和上班族專業的工作心法及職涯提點,陪伴領導者管理組織、帶領團隊、提升績效。(追蹤:FBwebsite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