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從開拓者成為指路人!Japan Insider創辦人:想從群眾募資落地日本市場,要考慮這些細節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2020 年,嘖嘖平台上總共有 19 億的募資金額,而 Makuake 有 34 億台幣,雖然差了兩倍,但你要想,日本的 GDP 與電商市場是台灣的 8 倍。」Worklife in Japan、同時也是 Japan Insider 的創辦人 Victor 分享:「其實台灣的群眾募資走得比日本快很多,但若是不了解日本的特性,再厲害的產品也難以推行。」

日本在 2021 年受到許多關注,不僅是台灣選手在東京奧運賽事中拚搏的精神、多次慷慨捐贈的疫苗,還有上半年在日本敲鐘的 Appier;簡立峰博士也曾說過,以經濟學角度來看,若要試驗新服務需要至少五千萬的人口,而日本人口多達 1.2 億,台灣新創又具備中英語優勢,因此日本非常適合作為拓展海外試驗的第一站。

只是無論在語言或文化上,日本具備極其特殊的風情,儘管台灣曾經與日本擁有共享了一段歷史,想在日本創業並不如想像中簡單,況且實際落地時,在當地要找誰對接?要注意什麼法規?商場上又有什麼交涉的細節要特別小心?面對一道道關卡,進入日本市場猶如進入未知的深海。

「我們的想法很簡單,透過在日本深耕已久的台灣社群,分享在日本工作的經驗與日本市場的環境,讓想要進入日本的企業和新創,可以節省更多時間與成本。」Worklife in Japan 的共同創辦人 Mark 說。從個人的工作諮詢到協助新創上架產品到日本的群募平台,整個 Worklife in Japan 團隊靠的不是對獲利的渴望,而僅僅是單純「共好」的熱忱,這股驅動力,或許該回到創辦人 Victor 如何受到蘋果創辦人 Steve Jobs 的影響開始說起。

Worklife in Japan 創辦人 Victor
Worklife in Japan 創辦人 Victor Worklife in Japan提供

而立之年斷然放棄升遷機會,因賈伯斯而找到自己的使命

2010 年,智慧型手機與 app 剛開始崛起,那還是個多數人使用無名小站多於 Facebook 的光景,也是 Victor 人生重要的分水嶺。

「我 26 歲退伍後就從事業務開發相關的工作,做了三年後就覺得,該換個新環境做點不一樣的事情了。」Victor 回想,當時他有兩個選擇:原公司外派上海工作的機會,或者放棄當前的職涯發展,前往日本打工度假。處在而立之年的十字路口,Victor 毅然選了後者:「上海的文化跟語言還是和台灣太像了,相較之下日本就新奇得多。」2010 年在 Google 上搜尋「日本」,能得到的資訊少之又少,還要安撫家人的擔憂,甚至自己說得出口的日語也寥寥無幾,但 Victor 心裡想的很單純:我要去異國嘗試看看。

對於打工度假的想像,不外乎去便利商店或旅館打零工,空閒的時間則去旅遊以增廣見聞,然而「不會說日語」卻成了 Victor 的致命傷,因此一個打工的機會都沒有錄取;天無絕人之路,日本老牌大企業三井商社相中了這位青年,為了國際發展,三井正需要不太會日語、但懂得中英語的新血加入。誤打誤撞, Victor 從去打工度假,變成了在日本發展一份正職工作。

shutterstock

「從沒想過可以到日本工作,我覺得一切都很新鮮。」Victor 笑著坦白,自己對「在日本工作」的印象一直是很模糊的,「我後來覺得,與其查無名小站上少少的資料,還不如自己親自來過一次。」然而 Victor 並沒有在商社待多久,由於資訊取得不易、無法在事前做好心理準備,日本企業對準時的要求、對輩份的看重,以及對加班文化的習以為常,很快地就為這段蜜月期劃下句點。

「在那之後看了很多書跟文章,有之初創投創辦人 Jamie 的部落格、也有賈伯斯的自傳,或許是受到創新創業的影響,突然覺得:人生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使命』,我一定要做一件可以留下痕跡的事情。」

離開商社的 Victor 隨到到了外商公司工作,由於外商企業的加班文化相對較弱,因此 Victor 多了不少個人時間,他立即想起自己因為資訊落差導致在商社適應不良的經驗:「如果我能把自己在日本工作的經驗寫下來,累積後是不是就能幫助到那些也想要來日本工作的台灣人呢?」

透過「共好」壯大在日台人社群,實踐自己的價值

如同決定前往日本打工度假時的衝勁,Victor 馬上開始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動筆經營自己的部落格,而這份耕耘很快就有了收穫。2013 年某次聚會上,在 Sony 擔任 Fintech 相關工作的 Mark 認識了 Victor,兩人同時都以「日本工作經驗」為題撰寫著部落格,可謂一拍即合,Worklife in Japan 誕生了。

因為 Worklife in Japan,兩人陸陸續續地認識了其他在日本工作的台灣人,題目也從寫自己的經驗轉為採訪在日台灣人的工作經驗,Worklife in Japan 因此多了文章以外的更多內容,更吸引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夥伴加入,Ethan 即是其中之一。Ethan 的加入也讓 Worklife in Japan 多了活動聚會這個元素,包含從 2017 年開始在台大校園內進行的主題分享,藉由在這些在日本工作的台灣人分享各產業領域的經驗,以打開台灣人對日本職場的想像,也曾幫 gogolook 等新創在日本舉辦徵才活動。

「要在日本生活,工作是很重要的一部份,我們的理念很簡單,就是提供足夠的資訊,讓這些對日本有憧憬的人有更多參考依據,同時也可以讓日本人知道這些在日本工作的外國人都在想什麼、面臨什麼處境。」Mark 和 Ethan 分享,雖然平時工作非常忙碌,但仍然運用閒暇時光經營幾乎無獲利的 Worklife in Japan,心中的想法非常單純:透過互助,強大這個在日台人的社群,並且從中實踐每個人心中的價值與理想

隨著平台的成長,Worklife in Japan 長出了另一個針對台灣企業與新創的平台:Japan Insider。

成功的永遠是理解市場的團隊,而不是厲害的產品

「Worklife in Japan 的初衷是希望大家不要害怕來日本工作,但是如果大家都往海外跑了之後,那台灣豈不是沒有人才了嗎?」Victor 思考,在海外工作的台灣人除了經驗分享之外,是不是也能為台灣做出更多貢獻?

「2017 年的時候,團隊中一位夥伴的親戚做了個產品想要賣到日本,但為了測試市場,提出了群眾募資的想法。」Victor 回憶,他們當時對群眾募資的認知幾乎為零,所以只是將產品資訊翻譯成日文後便上架了群募平台,沒想到意外取得成功,隨後又在親戚的要求下,陸陸續續將產品上架到電商平台、並為其打通實體通路,這一切全都是從零開始的新業務,「我們這時候才發現,原來不只個人,連企業也會遇到落地日本的問題。」幾經思考,團隊認為「群眾募資」是一個具有長期需求、也是個適合台灣企業落地日本的前哨站,所以誕生了針對企業服務的 Japan Insider。

Japan Insider
Japan Insider 提供新創上架群眾募資平台與電商頁面的服務。 Japan Insider FB

如同個人進入日本職場會有「文化衝擊」,企業落地日本市場也會有資訊不透明的困境,Victor 指出,2020 年嘖嘖上總創下 新台幣 19 億的募資金額,而 Makuake 雖然有 34 億台幣,但日本的 GDP 與電商市場是台灣的 8 倍,「其實台灣的群眾募資比日本盛行很多,日本甚至還會複製台灣群眾募資的做法,但是就算你有再好的產品,缺乏資訊與準備,拓展計畫仍很可能胎死腹中。」Japan Insider 透過輔導台灣新創與企業以群眾募資平台的方式進入日本市場,而成功的團隊也能夠將經驗反向回饋給急欲前往日本的新創團隊,進而形成新創互助、一起走入國際市場的正向循環。

在這近四年的經驗中,Victor 和 Mark 觀察到以下幾個新創團隊以群眾募資落地日本需要注意的地方:

  1. 隨時觀察市場需求的變化
    除了落地日本的市場前調,更重要的其實是落地後是否能夠持續觀察市場,並且隨著需求的變化快速調整產品,「不是做完群眾募資就好了,你要動態調整產品與服務,所以能否成功看的是團隊,而不是產品。」Victor 表示。

  2. 法律審核產品驗證
    日本的群眾募資平台也是電商平台的一種,所以任何商業行為都要符合日本的《特別指定商業法》,若未順利出貨損害到的是平台的信譽,因此在商品上架前會有嚴格的審核,例如是否已經有了樣品、是否提交製造工廠的簽約證明、群募平台的法務部會檢查產品是否牽涉到藥事法或警事法等等。

  3. 產品驗證
    日本人除了看重出貨的誠信,也會對產品本身的宣傳加以驗證,假設產品是標榜了「可以用洗衣機清洗的健身帶」,那還要提交測試證明、清洗過後的強度是否改變等等的資料。

  4. 需準備兩年的上架計畫
    等待審核與上架群眾募資,需要六個月的時間;參加實體展覽增加曝光機會,又會需要另外六個月的時間;若還要上架其他的電商平台,等到養出自然流量又要再六個月,所以產品要能真正打通日本市場,新創們需要準備一年半到兩年的計畫。

硬體以外的軟體新創諮詢計畫——W cafe

就群眾募資的性質而言,比較適合硬體產品的新創落地,但是近來台灣的軟體新創也逐漸茁壯,例如 Appier、awoo 等新創都已經在日本展開事業乃至掛牌上市,Victor 等人並沒有視而不見。

「我們自己也看到了需求:不少人會來私訊問關於工作或產業的細節,這不是單純的舉辦活動或寫文章可以應付的,我們在想如何可以更有效率的解決大家的問題。」Ethan 隨即道出了今年七月甫上線的新服務——W cafe,「這是個一對一的諮詢服務,我們讓 Worklife in Japan 的夥伴直接解答。」Ethan 表示,因為這個在日台人的社群網絡其實臥虎藏龍,業內人士包括從醫療產業到 FinTech,透過 W cafe,就可以突破過去聚焦在群眾募資的限制。

W cafe
W cafe 一對一諮詢聊天室。 W cafe

「其實台灣新創在日本是非常有機會的,」Victor 觀察到,日本新創光是吃下國內市場就足以成為獨角獸,而在創新的能力上,台灣不見得會輸給日本,「最大的差異,就是台灣新創是否理解整個日本市場與資源所在了。」作為開拓者,Victor 已經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接下來將會繼續為台灣新創指出在日本市場的道路。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曾令懷 創業小聚內容採編 曾令懷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