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冠軍」台灣仍然守不住黑天鵝蔓延的情勢,甚至本次疫情影響的劇烈程度尤在去年之上。疫情期間台灣新創也迅速提出許窩心服務或應對方案,幫助如餐飲業、教育業或居家民生等可以維持正常生活,並且也讓數位轉型的需求加速落地。然而作為剛起步的市場挑戰者,缺乏資金與資源的新創更可能的是面臨營運困難的狀況。
為了釐清現況,《創業小聚》與 AAMA 台北搖籃計畫共同發起【2021新創公司疫情衝擊調查】調查,透過此篇報導揭露疫情對台灣新創環境的影響與需求。
本次調查共有 133 間新創(合計員工規模近 7,000 位)參與,其中以 11-70 人規模之新創團隊為多數,佔比達到 64%,另外有 103 份問卷回饋自團隊創辦人,可以想見新創團隊對於本次疫情影響的急迫與關切。至於 133 間新創團隊裡面,粗分為提供數位科技與生活服務兩種類型的團隊,前者有 68 間參與調查,後者則有 65 間,比例各半。
疫情嚴峻且突然,半數新創恐撐不過半年
本次疫情影響劇烈,五月至今確診人數已經破萬,升上三級警戒後禁止室內五人群聚、室外十人群聚,人民生活大受影響,連帶使得企業端受到衝擊。
根據【2021新創公司疫情衝擊調查】的調查結果,有 31% 的新創團隊預估 5-7 月的營收會下降超過 50%,而今年(2021)一整年將有 51% 的團隊預估營收會較去年下降;至於目前資金是否足夠支撐公司營運,其中有 53% 的新創表示只能支撐不足半年。相較於去年(2020)四月份的調查結果,可以明顯感受到這波疫情的影響程度更甚,受調查的新創團隊中有半數很快將面對營運危機。但值得關注的是,有鑑於企業數位轉型需求增加,提供數位科技服務的新創對於後勢發展表現,較提供生活服務新創來的樂觀,68 間數位科技服務的新創中,有 42 間認為今年業績將會成長。
面對資金與營運困境,新創們以「銀行融資」和「控管支出」為主要的開源節流手段,以「調整營運模式」和「快速實施 WFH/人員分流」為應對調整營運的辦法,此外「加速數位轉型進程」也是新創們考量的另一大重點。
危機當下最需要拓展銷售通路,盼政府給予更多金援
三級警戒後,人們幾乎難以到實體通路購物,企業也紛紛採取遠端工作的政策,因此對新創來說如何有效地將服務與產品透過更多創新管道對接到目標受眾成了當務之急,「銷售通路拓展」也在調查中名列最需要的資源,另外「營運模式調整」與「短期資金周轉」也是新創目前另外兩個迫切需要的幫助。另一方面,新創之間也願意相互協助企業推廣/銷售產品、分享調整營運模式的經驗或提供數位化的諮詢,顯現出新創團結抗疫的一面。
除了自救,政府的紓困專案對於新創的幫助有限,就調查結果顯示,「員工薪資補貼」、「融資計畫的支持」和「創新研發的費用補助」是新創們希望政府給予支持的部分,例如有新創表示,紓困 4.0 中的薪資補助是很好的一項補助款,但一人四萬是杯水車薪,並無法提供實際的支持,此外大部分受調查的新創也認為,除了紓困之外,「成立新創輔導輔助專責部門」、去年國發基金特別股的政策以及紓困補助產業別認定的協助,也是新創所期待的措施。
國發會紓困專案出爐,以紓困4.0為基底
對於紓困 4.0 無法適用早期新創的狀況,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也在 6 月 11 日向新創社群說明「行政院國發基金新創紓困加碼方案」、「彈性適用紓困補助」及「協助新創投資」三項紓困規劃。
「新創紓困加碼方案」預計是以政府紓困 4.0 貸款專案為基礎,由國發基金對新創提供更多優惠,預計包括放寬新創適用條件、信用保證成數及利息補貼再加碼。「彈性適用紓困補助」則是針對新創事業常因橫跨多種行業類別,導致主管機關模糊、不利申請紓困補貼這點,國發會已協調經濟部及相關部會,只要營業衰退是事實,行業認定就可彈性處理。
至於國發基金去年推動特別股投資方案,也將研議展延,以減輕新創財務壓力,然而並未說明目前尚未申請之新創是否還能提出申請的相關辦法。此外,國發基金的 50 億創業天使投資方案及其他各項投資計畫,也會加大協助業者申請的力道,讓有潛力的新創能持續成長而不至於付之一炬。
另一方面,經濟部也針對新創因提供跨領域營運模式而有行業別認定不易的困境,在 6 月 15 日特成立專責窗口協助行業別認定,以利數位經濟新創業者得以順利進行企業營運衝擊補貼之申請。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