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延燒三個月,疫區範圍也從原先泛亞洲地區,逐漸蔓延至歐美、大洋洲,美國更在 1 日(四月)累計超過 187919 名確診案例,其次為義大利(105,792例)、西班牙(95,923例)、中國(81,518例)、德國(71,808例);此波疫情的全球竄燒也直接導致經濟蕭條,即便台灣目前確診案例較各國要少少,但也難免影響到國內經濟。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於 3 月 27 日所公布的二月台灣景氣概況指出,經濟狀況的緩將導致台灣領先指標綜合指數(Leading indicator,是由數項能提前反映景氣變動情況的指標所構成,用來預測短期未來景氣變化 )連續四個月呈現下滑趨勢,包含外銷訂單、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等指標皆連下行,可見台灣身為世界經濟生態系的一份子,正在承受不同國家、地區因商業活動停擺而產生的衝擊。
在新創方面,除了受整體經濟趨勢、人民消費狀況所影響,而呈現成長趨緩、甚至逆勢負成長與商業開發不易,然而,亦有許多新創公司針對政府居家隔離政策、人們行動交通、口罩生產品管、疫情期間禁出入人流監管以及其他生活娛樂等不同領域,分別祭出或開發相關的服務或產品,可看出台灣新創於危機中展露出的創新能量;然而,好壞參半的是,全球緊張的經濟生態勢必也影響了台灣創業生態近一季的發展。
為了釐清現況,《創業小聚》發起「Meet 創業小聚創業特別號」調查,邀請創業生態系夥伴共同參與,並透過此篇報導揭露疫情對台灣新創環境的影響。
疫情影響程度高?有 60% 的填答者指出,3 月業績並沒有受到疫情影響
此次,《創業小聚》透過線上表單的方式隨機邀請創業生態圈內的夥伴參與作答,兩週內共收集 84 份有效問卷,其中包含 66 名創業者、11 位新創公司高管或主要成員、5 名創育機構負責人或主要成員,以及投資人與其他身份。參與調查的行業領域以「人工智慧、大數據與分析」佔最大宗,為整體的 35%,其次為企業解決方案(20.7%)與線上零售與電子商務(16.8%)。
就「所屬新創公司的行業類別」與「所屬的新創在本月(2020年3月)業績因疫情受到多少影響」兩細項來看,除了旅遊業、農業科技與新食品、健康保險、先進製程與自動化機器人生物科技(Biotech)和網路安全呈現負成長之外,其餘產業都仍處持平或正成長的狀態。
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健康保健(Healthcare)領域中有 87.5% 的填答者指出,本月(2020年3月)業績未受疫情影響;而旅行與旅遊產業則 100% 受到疫情波及,且其中有 50% 的業者表示,負成長率已達 60-100% 之多;而此波疫情中,所有歷經疫情卻正成長的新創裡,人工智慧、大數據、線上零售及電子商務領域新創幾乎佔據六成,視為受疫情影響相對較低的產業。
此外,在去年(2019年)有營業額、已經獲利(或損平)的新創公司,以及有營業額、尚未獲利的公司裡頭,共有 60% 的填答者指出,本月業績並沒有受到疫情影響,仍處於正成長與持平的狀態;然而,處於研發中、尚無營業額的新創公司受到衝擊較大,雖有 50% 的公司在疫情嚴峻的 3 月業績持平,但另還有 50% 的新創業績呈現負成長。
面對疫情的臨時動議?部分旅遊業者表示:在未來有「關閉服務」的可能性
從美股及全球股市目前的狀況來看,市場面對恐慌情緒的干擾與資金壓力很可能引起短期的經濟衰退,包括台灣在內等內需市場的消費狀況呈現趨緩或停滯的狀況,因政府嚴令減少社交活動、為減少接觸而降低消費行為等種種因素,更會影響台灣近一季的經濟前景,因此,對於新創公司而言,在人均消費降低、經濟活動遲緩時,如何穩住軍心、熬過業績持平或負成長的階段尤為重要。
從此次《創業小聚》調查中可看出,即便未來幾個月無任何業績進帳,仍有約四成的新創公司負責人認為,手頭現金可支撐公司運作一年以上,同時,更有約三成的新創能穩地營運半年至一年,由此可見台灣新創公司的現金流狀況比想像中來得好,顯示大部分新創在做現金控管仍較為保守。
再者,有 74% 的新創公司針對面對疫情的後續動作,將採取「持續謹慎關注,暫未改變現況」的應對模式,然而,也有部分線上零售與電子商務、企業解決方案及旅行與旅遊產業的新創表示不排除「不得已必須要讓伙伴開始無薪假」以及「不得已必須要讓伙伴開始減薪」等情況發生,其中,亦有旅遊業者表示:在未來有「關閉服務」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絕大多數領域的新創公司在短期內皆有加強行銷預算增加業績的規劃,且以 20.51% 的「人工智慧、大數據與分析」新創位居最多。
進一步了解台灣新創對於未來一季(2020年4月-6月)的業績漲跌看法,有 68.5% 的填答者標示表示持平或看好,除了部分商業模式為 B2C 的新創以及受疫情影響較深的旅遊業之外,可發現參與問卷的 84 間台灣新創普遍對未來一季業績仍有一定程度的信心。
超過五成新創期待政府祭出補助方案,國發會已於上週提供相關辦法
綜合來看,雖然受疫情全球化影響,民生及消費狀況不如以往,這次台灣防疫相對成功,疫情沒有擴散到影響實際生產活動,且台灣新創產業多以軟體開發、線上服務與 B2B 導向的銷售為多,因此即便台灣經濟在今年(2020年)第二季有下行風險,除了少數旅遊、線下服務為主的新創之外,其餘大致能夠維持正常運作。
除此之外,針對「希望生態系或政府可以有什麼措施協助度過疫情衝擊」此細項,多數新創都從「基礎設施、數位轉型」、「經濟補貼」及「資金融資、投資」等面向期待政府可提出應變措施,其中有二分之一的新創公司表示希望政府採取積極的經濟補貼,如:稅金補貼、員工薪資補貼、研發補助、行銷補助、人事補助等,除了實際補助之外亦希望政府協助新創降低稅金,增加貸款成功機率,減緩疫情可能對新創產業造成的衝擊。
事實上,上週(3 月 30 日)國發會已經第 84 次管理會會議通過辦理「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對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影響新創事業投資作業要點」,將於疫情期間,針對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影響的我國新創事業,以及主要營業活動於我國的境外新創事業,祭出特別股發行條件、價格、轉換辦法及贖回辦法,且投資金額以六個月營運資金為主;除此之外,政府也針對個人納稅義務人所得稅、水費及電費祭出優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