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別將想法畫在同一張紙上!將思路圖像化,更要以「3C」思維詮釋

別將想法畫在同一張紙上!將思路圖像化,更要以「3C」思維詮釋
Leremy via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當我們看到一個問題,我們會去想辦法解決,所以創造了許多驚奇的產品與服務,然後,改變這個世界;但是這些驚人點子的背後,「思考的過程」卻不為人所見,也不見得容易。該怎麼把剛想到的點子寫下來?該用什麼方法呈現更淺顯易懂?而這些紀錄又怎麼能夠促使我們思考的更深入?《圖像思考的練習:這樣做,推動10億生意、調解糾紛、做出成果》一書的作者平井孝志以其 30 年的經驗,告訴大家深度思考如何以圖像化方式記錄,輕鬆駕馭思考路徑。

圖像思考的練習:這樣做,推動10億生意、調解糾紛、做出成果
圖像思考的練習:這樣做,推動10億生意、調解糾紛、做出成果 先覺出版提供

繪圖本身就是思考的過程

繪圖這項作業,其實就是「思考過程」本身。

我們「繪圖」的目的,是希望與圖像對話,以拓展、深化思考,意義絕非僅止於完成一幅圖畫而已。如果只是草草畫出一幅圖畫,這毫無意義。

執意於完成圖畫,就無法從圖像中學習。而PowerPoint會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完成製作簡報一事上,因此不能用來進行圖像思考。

圖像就像酒一樣,會愈陳愈香,所以即使沒畫完,放在一旁也無妨。一邊掛念著那幅懸而未決的圖像,一邊在腦中反覆喚起畫面,等待靈感的湧現。我想,這就是圖像思考原本該有的樣貌。

無論是執行專案、研究或撰寫書籍,我都會隨身攜帶自己胡亂畫下的整體意象圖或構思圖,直到完成那項工作為止。有時,我會添上幾筆,有時則是重新繪製。當我遇到思考瓶頸時,那些圖像還能帶我回到「思考的原點」。有時只要注視著圖像,就能讓我思考得更加深入。如果是自己曾經對話過多次的圖像,就會在腦中留下畫面,即使沒有實際看到那張圖,也能喚醒圖像。因此,無論是在坐電車、散步或吃飯的時候,無論何時何地我都能繼續深入思考:

「啊,那張圖的右下方,好像可以加上某某重點。」
「原來如此,把這裡和那裡連起來,似乎就能讓某某理論成立了。」
「最終好像用右上、正中央和左下的三個重點,就能含括全局了。」

然後,我會帶著這樣的想法,再次觀看圖像,補充新的內容……我認為,這是圖像思考十分重要的一環。順帶一提,雖然可能完全看不出個所以然來(無法解讀),不過圖115 是我和專題討論課的學生、討論碩士論文時,畫下的碩論全貌草圖。各位可能會感到在這張圖畫上進行討論很不可思議,但這已成了我和學生創造共識的基底,它能呈現出碩論的結構。

當然,我在學生完成碩論之前,都一直把這張圖放在手邊(也有影印給學生一份)。只不過,現在內容全忘光了,連我自己也無法解讀這張圖了……

圖像思考的練習115
圖115 我的草圖 先覺出版提供

在圖像中來來回回,能加深思考

我有時會刻意讓自己在多張圖之間,來來去去。

下述的「田字圖⇔金字塔圖」,正是其中一例。這麼做能讓我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事物,自然可以讓我思考得更清楚、更深入。

在某個企業培訓課程中,我帶大家上完「邏輯思維」課後,用了以下的話作為結語。

「邏輯思維是即使大腦『懂』了,也很難學『會』的能力。然而,不懂的話,就不可能學會。從這一層意義來說,希望今天的邏輯思維課,能成為各位邁出的重要第一步。」

在說這些話的同時,我腦中出現的畫面是「箭形圖」:懂 → 會(圖116)。就在此時,我忽然想到:「如果用『田字圖』來思考會變成什麼樣子?」換言之,就是將『懂』和『會』當成橫軸和縱軸,畫出一個矩陣。這個田字圖讓我意識到「這次的課程,就是讓學員從左下的格子移動到右下的格子裡」。也就是說,它讓我明確地掌握自己所做的事。這麼一來,下次要做的事,就是要讓學員從右下的格子提升至右上的格子(圖117)。

圖像思考的練習116
圖116 箭形圖 先覺出版提供
圖像思考的練習117
圖117 田字圖 先覺出版提供

但想像出這個田字圖後,我便開始對左上的格子感到好奇。到底會有哪些人在這個格子裡?原本就非常聰明的人?可以無意識地使用邏輯思維的人?但這種人應該少之又少吧……思考至此,我又想到了如同圖118 的面積圖。

圖像思考的練習118
圖118 面積圖 先覺出版提供

到頭來,在現實中要成為「會的人」,還是只能走「左下↓右下↓右上」的路徑,所以「右下↓右上」這段移動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就變得十分重要。於是,我不禁想說:「真希望他們也都能養成圖像思考的習慣……」雖然再講下去會有點沒完沒了……

但我又浮現出新的疑問:當大家都能靈活運用邏輯性思考時,換言之,當面積圖右上的格子(斜線部分)占據面積圖大半的時候,接下來又會如何?

當然,自己的價值會相對降低。這時就必須要突破、需要脫穎而出。只要還停留在這個田字圖的框架中,就不可能出類拔萃。於是,這時需要思考的就是「坐標軸的重新定義」。

假使「會不會」是非常嚴謹的二分法,那麼重新定義的機會,或許就在於如何擴張「懂不懂」的橫軸上了。如果「懂不懂」是被動的,那機會就在「主動」上。既然如此,那用「創造」如何?我開始產生了各式各樣的想法。

最後,我以箭形圖為起點的圖像,就變成如同圖119的2×3的矩陣圖了。

圖像思考的練習119
圖119 2x3的矩陣 先覺出版提供

我現在還在繼續思考的是一些非連續性的挑戰,像是如何創造新的框架、飛躍性的創意。雖然一旦這樣開始思考,就會愈來愈停不下來,但在各種圖像間來來去去,也不失為鍛鍊思考力的良方。

將圖像組合起來擴充整體樣貌

無論是田字圖、箭形圖或任何模型,都不可能光靠一個圖像就能畫出全局。

只有一個圖像的全局圖,確實讓人一目了然。不過有時候,將多個圖像組合起來,描繪出豐富且多面向的全局圖,也會對我們裨益良多。

比方說,假設企業思考策略之際,以重要的3C(顧客、自家公司、競爭者)來詮釋全貌。由於每一個C中最關鍵的討論點各不相同,因此或許可以以箭形圖的價值鏈呈現自家公司;以4P的金字塔圖表現顧客;以田字圖顯示競爭者與公司的位置關係。將這些圖像整合起來,就能創造出一張有效的全局圖(圖120)。

圖像思考的練習120
圖120 全局圖 先覺出版提供

先前曾提到豐田的A3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也是將各種理論的流程和圖像組合起來,讓整張A3紙變成一個全局圖。然而,這裡有一點要特別留意,那就是要避免「邏輯上的錯綜複雜」,也就是說簡單至上最為重要。

過去,我經常告訴年輕的管顧,不要在一張投影片裡,畫上一堆向左、向右、向上、向下或斜向的箭頭,因為這就會變成「邏輯上的錯綜複雜」。此時的邏輯就像打結的毛線球。這個現象恰恰證明腦中的邏輯是亂成一團的。為求簡單明瞭,我認為整體結構最好是從左到右或由上到下,也可以分成三個區間來組成一個圖像(圖121)。

圖像思考的練習121
圖121 簡單至上 先覺出版提供

本文選自:《圖像思考的練習:這樣做,推動10億生意、調解糾紛、做出成果》,更多資訊請參考:博客來圓神書活網誠品金石堂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先覺出版社(合作書摘) 先覺出版社(合作書摘)

思潮的最前線,知識的最先覺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