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張量科技獨創球型馬達,隨SpaceX火箭上太空!他們的技術厲害在哪?

feature picture
張量科技提供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2022/01/14更新:
由特斯拉創辦人伊隆·馬斯克成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於昨(13日)發射105顆低軌道衛星,其中一顆衛星正是由台灣太空新創張量科技研發「球型馬達技術」的微型衛星。

「我們要發射第一顆應用球型馬達的微型衛星上太空。」四名台灣年輕人的夢想預計最快在 2021 年 6 月就要實現,張量科技的球型馬達控制系統將和 SpaceX 的合作夥伴、波蘭衛星商 SatRevolution 一起搭著 SpaceX 的火箭上太空實地驗證。張量科技的創辦人暨執行長顏伯勳,外表略顯生澀,不過談到公司即將實現的夢想卻十分自信。

鈦媒體

挽起袖子解決問題,從技術走到應用的距離

張量科技的技術基礎脫胎自顏伯勳、李尚融的高中科展題目。他們親自動手、解決問題的行動能力很早就展現出來,顏伯勳在 13 歲開始接觸自造者雜誌與社群,國中時期就與同學合作一起做機器人參加科展。「我就是自己動手想試試看把東西做出來。」顏伯勳說。

他找來國中就認識的好拍檔李尚融一起在 2018 年 5 月代表台灣,參加被譽為「諾貝爾獎的搖籃」美國匹茲堡 Intel ISEF 競賽,自全球 1,792 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獲得工程機械組第二名。

Intel ISEF 國際科展 2018
顏伯勳與李尚融參加Intel ISEF 國際科展 2018 James Huang 攝影

他們一個負責硬體設計與製造,一個負責軟體與自動控制,伯勳甚至為此申請了自學計畫,從高二開始在家自學。兩人為了尋找資源跑遍了南部的研究單位,找到南部的模具工廠、去南方創客基地、借了台南職訓中心的 CNC(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電腦數值控制工具機)、並到成大請電機系老師指導。

在成大電機鑽研技術的過程中,他們也看到了技術應用的不同機會, 2019 年 11 月 27 日正式成立張量科技,除了主掌技術研發的顏伯勳與李尚融,也加入了兩位同樣為電資背景的高中同學。吸引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全台最大天使投資社群識富天使會投資。

球型馬達一顆抵三顆,助微型衛星省電、省空間

獲得大獎肯定的他們不只想做研究、發期刊論文,更想著如何使用技術創造更大的影響力,慣於實作解決問題的他們決定成立公司,尋求將技術產品化問世。

「老師叫我們要想研究怎麼樣有貢獻,我們想很久,覺得做出產品來投入市場有更大的價值,」適逢當時成大的實驗室正在執行國家太空中心的專案,要做出福衛衛星的馬達,也讓顏伯勳與李尚融看見不同機會。

衛星在無重力的宇宙中運行,需要依靠角動量守恆以馬達來給予動力,才能讓衛星旋轉到精準的角度,順利發送電磁波傳訊回到地球,這就是衛星的「姿態控制」。

張量科技球型馬達
張量科技球型馬達 張量科技官網

傳統上,一顆衛星上搭載三顆單軸馬達,同時控制 X、Y、Z 三個軸向的動力,才能讓衛星能以準確的速度與角度運行,「姿態控制系統就佔了衛星上 1/3 的體積也很耗電,」顏伯勳說。

一顆球型馬達能在 3 軸上任意旋轉、控制衛星角度,有助減少衛星上馬達的體積、重量、耗電量,比傳統衛星馬達減重三分之二,當然也包括發射衛星的成本。

顏伯勳說,過去發射一公斤的東西上太空大約需要 300 萬台幣,傳統姿態控制系統大約 2 公斤,而一顆球型馬達只有 400 克,單就重量來說,相當於成本只要過去的 1/5。

衛星真正的具有商業利益的地方在於上面搭載的功能,比如照相機、通訊網路、天氣氣象設備等,「傳統馬達的架構體積會壓縮到客戶的酬載的體積,球型馬達可以釋放更多空間。」

年輕新創看台灣太空產業現狀,想縮短人與宇宙的距離

台灣國家太空中心透過第 3 期國家太空計畫,自 2019 年起至 2028 年止 10 年,預計投入 251 億元,建立台灣衛星完整供應鏈,進軍全球太空產業。顏伯勳說台灣發展太空產業的優點是電子業基礎完善,「台灣是一個研發天堂,什麼電子元件、機械加工都有辦法做,」缺點就是張量科技的產品應用在太空中,在台灣很難找到市場。

不過,他也認為對太空產業不像消費性電子業需要高度競爭,「壓低成本不是最重要的事,」因為成本高、回收效率低,所以精確、安全、穩定更重要,也是附加價值更高的產業,張量科技從草創第一天就著眼海外市場。

sky_rocket_launch
Jay Cheng Pexels

目前張量科技的團隊多與國內外學術單位合作,提實驗裝置給研究者,「他們做研究要有創新點,我們的球型馬達對他們來說就是新東西,」而研究成果與數據,也讓張量科技能夠持續優化球型馬達的研發。

團隊累積的背景加上 SpaceX 讓火箭發射設備開始商業化,可以共享火箭搭載的空間,顏伯勳打個比方「就像以前去台北一定要包 NASA 自己開的遊覽車,但現在有固定班次的 SpaceX 客運可以搭。」太空變得可以伸手觸及,基礎架構變得完整,張量科技的技術也有更大的應用空間。

「人類文明每次有突破都是交通工具的進化,宇宙這麼大,為什麼人類一定要待在地球上?我們想讓整個宇宙都可以被人們觸及。」顏伯勳提及願景充滿夢想感,「我們希望球型馬達東西變成主流,能更改規格,讓大家捨棄本來的規格。」

目前公司尚在天使輪的階段,2020 年進行地面環境測試(震動、輻射等)、太空環境測試等,預計 2022 年正式進入市場,在太空產業架構越來越完整的今天,張量科技期望為太空科技產業化帶來更大的動能。

張量科技
張量科技團隊,由左到右分別是: 侯淞喨(CPO)、顏伯勳(CEO)、李尚融(CTO)、張永承(COO)。 張量科技提供

創業快問快答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A:對產品一如既往地追求完美、擁有一支向心力強的團隊

Q:長遠來看,公司想成為一家何種類型的公司?下一步的目標是什麼?你們如何完成?
A:Tensor Tech 希望能在太空產業商業化的過程中,扮演一個推手的腳色。與SpaceX透過回收火箭以降低成本的方式雷同,我們想要做的是微型化衛星,進而降低成本。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錢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張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19/11/27
產品名稱:衛星姿態控制用球型馬達
上線時間:2019/11/27
官方網站官方粉絲團新創資料庫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林麗珊 創業小特約編輯 林麗珊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