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散戶最愛證券平台 Robinhood 商業模式惹爭議,監管單位多次出手

散戶最愛證券平台 Robinhood 商業模式惹爭議,監管單位多次出手
pexels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Robinhood 近 50% 的營收都仰賴客戶訂單流(payment for order flow,PFOF),PFOF 一方面的確可以讓資本從大品牌(做市商)手中流向小品牌(網路券商),但另一方面最常為人詬病的問題就是不透明,散戶受制於平台機制,無法確認自己的訂單是否能以最佳的市場價成交

為了改善保障散戶投資者的權益,美國證交會(SEC)於 2020 第 1 季出手修訂 606 號規範,要求像 Robinhood 這樣的網路券商必須明確揭露每月從做市商(market maker)手中收取的淨付款,包括標準普爾 500 和非標準普爾 500 的股票交易以及期權交易,用戶終於可以清楚看到零手續費背後的代價是什麼。

巨大成長帶來巨大風險,監管機構多次出手開罰

Photo by Austin Distel on Unsplash

因為疫情的緣故,歐美主要城市的民眾被禁足在家,線上投資活動頻繁,所有網路券商營收都有顯著成長,但 Robinhood 的成長率無疑是最高的。光是 2020 年第1、2 季就爆增 300 萬名用戶,全年共計有 6.82 億美元的 PFOP 收入,比 2019 年成長了 514%,季度間的成長率也最高。

據外媒報導,投行 Piper Sandler & Co. 總監 Richard Repetto 分析, Robinhood 對做市商有很強的叫價能力,PFOF 的回扣通常按每股支付,然而 Robinhood 是按照每點價差收取回扣,高於其他競爭對手的平均價, Robinhood 的用戶特性提供他們與做市商叫板的空間。

尤其期權交易(option trade)這個項目,對券商來說更加有利可圖,Robinhood 2020 第 2 季度的 PFOF 總營收 1.8 億美元中,有 1.1 億是來自期權交易。因為期權合約比較複雜,通常都由專業的對沖基金操作,不像股票那麼頻繁的背交易,所以做市商能從中賺取更大的價差,券商也會很自然地鼓勵用戶交易期權,不過 Robinhood 遊戲化的投資流程讓期權交易變得格外簡單,若加上年輕、資金較少的投資者往往更衝動,依賴槓桿(laverage)來追求一夜暴富,終將釀成巨大風險。

Photo by Chris Liverani on Unsplash

年僅 20 歲的美國青年 Alex Kearns 懷疑自己在 Robinhood 的交易中損失超過 73 萬美元,因無力償還而自殺,這起發生在 2020 年 6 月的悲劇,引發 SEC 一系列調查。隨後 Robinhood 遭 SEC 指控,從 2015 至 2018 年年底,Robinhood 並沒有在網站或報告誠實揭露其最大收入來源是轉售客戶訂單流給其他交易公司,除此之外,也未向客戶履行最佳執行(best execute)的義務,2020 年 12 月 18 日才判定以 6,500 萬美元賠款和解,並成立獨立諮詢委員會於 60 日內提出報告。

2019 年 Robinhood 的子品牌 Robinhood Financial 就曾經因為違反 FINRA Rule 5310,被金融業監管局(FINRA) 罰款125萬美元,指其於 2016 年 10 月至 2017 年 11 月之間未向客戶履行最佳執行的義務,也沒有對用戶訂單進行有系統地審查,包括很多無效訂單、在非交易時間提交的訂單等,FINRA 因此認定 Robinhood 的系統設計不合理,無法履行最佳執行的義務。

誠然 Robinhood 帶來金融服務的普及,不過卻並沒有帶來金融素養的普及,也讓許多投資初心者面臨巨大的風險。

雖然爭議纏身,Robinhood 仍打算繼續維持今年內上市的計劃,亦不排除與 SPAC 合併(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彭博,引述消息報道指,Robinhood 計劃最早在 3 月秘密提交 IPO 申請,估值達 200 億美元。

資料來源:Financial TimesInvestopidiaCNBC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林麗珊 創業小聚特約編輯 林麗珊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