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Transferwise 更名為 Wise!英國 fintech 獨角獸站穩跨境匯兌支付服務準備 IPO?

創業小聚特約編輯 林麗珊 2021-03-04
Transferwise 更名為 Wise!英國 fintech 獨角獸站穩跨境匯兌支付服務準備 IPO?
https://transferwise.com/gb/about/our-story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創立於 2011 年的英國金融科技獨角獸 TransferWise 由愛沙尼亞籍的 Kristo Kaarmann 與 CEO Taavet Hinriku 共同創辦,專門提供跨境匯兌的服務。日前公布將重新命名品牌為 Wise ,自 3/1 起旗下所有服務與網域都將改名,據外媒分析,將是為了今年下半首次公開發行(IPO) 進行準備。

傳統銀行在跨境匯款時經常收取手續費與高額的換匯成本,也因此曠日費時。Wise 的商業模式是透過網路平台媒合點對點(P2P)跨境匯款的需求,也就是說,若一方要從 A 地匯款往 B 地,另一人要從 B 地匯款往 A 地,就可以透過 Wise 的平台進行媒合。

跳過傳統銀行中介,Transferwise 提供更加優惠的保證匯率,或者中間匯率(買入匯率與賣出匯率相加除以二),以吸引使用者,並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續費。

Wise 目前每月處理 45 億英鎊(約 62 億美元)的支付款項,擁有 1,000 萬客戶,2,200 名員工。截至 2020 年 3 月,該公司的收益在一年內增長了 70%,達到 3.03 億英鎊(約 4.1 億美元),利潤翻了一倍。分析師認為,公開發行將奠定 Wise 作為英國有史以來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的地位。

Transferwise使用情景 Transferwise官網

從跨境匯兌到國際帳戶,不間斷拓展產品服務

Wise 在 2015 年正式躋身獨角獸的行列,並於 2017 年重新調整股權結構,並持續全球擴張的腳步,在新加坡設立亞洲總部,以作為佈局亞太地區(APAC)的總部,同年 E 輪募資後,其估值達 16 億,並開始達成獲利。

不滿足於只在自家的 app 上提供跨境匯兌的服務,2017 年 Wise 一度與英國的行動銀行新創 Starling 合作,卻在不到一年內宣告破局,雙方各自增加核心業務, Starling 推出自家的支付服務,Wise 也推出了自己的跨境銀行帳戶與信用卡, Wise 的商業與個人網路銀行帳戶可以同時與英國、美國、澳洲和歐洲的本地銀行連結,並可以持有、轉換 28 種不同貨幣

Wise 貨幣種類
Transferwise 擁有多種貨幣種類。(圖片擷取自Wise官網) Wise官網

一邊拓展 C 端使用者的服務,一邊也沒有停下試圖尋求更多合作夥伴的腳步, 2019 年 Wise 與提供企業定期付款服務的新創 GoCardless 合作,使用 “TransferWise for Business” 產品,透過串接 API 的方式運用 Wise 的基礎架構進行跨境匯兌,也讓使用者可以適用 Wise 的優惠匯率。

藉著與 GoCardless 的合作,Wise 將服務對象擴張至英國網銀 Monzo, 德國的 N26, 愛沙尼亞的 LHV 和法國第二大銀行 BPCE Groupe。2020 年 Wise 更拿到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的證照,允許平台販售投資產品,讓用戶的現金餘額獲得更大回報。

更名的企圖心,拓展更多元的服務組合

從 Tranfarewise 到 Wise ,不再僅僅是匯款公司了,其更名旨在凸顯多元的服務組合,希望能以 Wise 的綜合貨幣帳戶為核心改變國際銀行的現狀

在官方聲明稿中提到,現在的客戶需要的不僅僅是匯款,還包括在國際間匯款、消費和收款,貨幣一但需要兌換成另一種貨幣,就有諸多的細則與規範,而 Wise 希望能鬆動這些藩籬。「我們的品牌名字將更符合我們的服務對象:擁有多種貨幣生活的人和企業。」CEO 暨共同創辦人 Kristo Kaarmann 提到「我們已經發展到不僅可以解決匯款問題,而且仍將保留使用 Wise 的核心經驗。」

Transferwise創辦人Kristo Kaarmann與 CEO Taavet Hinriku
Transferwise由Kristo Kaarmann(左)與 CEO Taavet Hinriku(右)共同創辦 https://transferwise.com/gb/about/our-story

「新創公司常犯的最大錯誤之一是,他們選擇名稱過於限定在一種產品或垂直行業」溝通顧問 Charlotte McCrum 在外媒 Sifted 的訪問中表示,「這意味著他們將自己限制了成長和多元性。」Wise 的更名帶著對未來發展的企圖心,希望能夠改善貨幣流通與轉換之間的各項障礙,也是為了今年度可能的 IPO 進行品牌的調整,畢竟在公開上市後更名可能更加傷筋動骨。

參考資料:SiftedSky newsTech Crunch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