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產業在疫情中,幾家歡樂幾家愁。
實體健身房,如 SoulCycle,暫停營業,裁員 25%。讓消費者購買健身課程的 ClassPass ,今年三月份有 10 天營收幾乎掛零。
相對的,賣在家使用的運動單車的 Peloton,2020 年股價大漲 125%。
成立 8 年,在 2019 年 9 月上市以 80 億美金的市值的 Peloton,曾被投資人嫌棄自我膨脹,一上市股價就被打趴。
一場疫情,改變這一切。根據 2020 年的第一季的財報,Peloton 顧客數增加到 260 萬人,營收成長 66%,市值飆高到 175 億美金(2020 年 7 月 24 日數字)。
究竟這家公司,是如何崛起的?一台運動單車,為何能賣到台幣 6 萬 7 千元?
關鍵在於 Peloton 話題性十足:它賣跑步機、飛輪、線上課程,還竭盡力氣造星捧網紅(他旗下的健身教練),號稱是集蘋果、Netflix、直播「三位一體」的最狂新創。
Peloton 的賣點,主打讓你不用出門,在家看線上直播教學踩飛輪、跑跑步機,聽健身教練令人熱血充腦的迷人嗓音和精選的動感音樂。教練還會從螢幕上看見你的運動數值,偶爾點名看你有沒有偷懶。Peloton 並不便宜。有螢幕的跑步機 3,995 美元(約新台幣 12 萬元)。有螢幕的飛輪腳踏車 2,245 美元(約新台幣 6 萬 7 千元)。此外,每個月還收 39 美元(約新台幣 1,170 元)的月費。
在新穎有趣之外,Peloton 的模式跟傳統的健身產業有何不同?他究竟是家硬體公司?內容公司?還是軟體公司?在 Peloton 的商業模式上,我們看得到其他產業的未來想像。
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健身服務「規模化」
健身房其實跟旅館業的獲利模式有點像:出租空間、設備、提供附加服務獲取利潤。當旅館業走向分眾市場時,健身房也各自鎖定上班族、年輕女性等不同市場,經營出差異化。但這種模式最大的困擾,就是尖峰時段與離峰時段的用量不均。如:上班族最常使用的時段是中午與下班後,通常這時候會塞滿了人,連帶著每個會員可使用到的器材、空間、服務都減少。而在離峰時段,卻又門可羅雀。
對健身房老闆而言,理想狀態有三好:會員越多越好、使用率越高越好、客戶滿意度越高越好。但可惜的是,在實體健身房的經營中,這三者存在衝突:人越多、使用率越高,健身房的品質可能也會下降(更多汗臭味、教練更難找、可使用的器材更少)。反而,會員數越多、但每人使用頻率不高,才能維持一定品質。但若真的如此,健身房會員續約率也難以維持。這也解釋為什麼根據 The Association of Fitness Studios 調查,美國健身房會員的續約率只有 75% 上下。
Peloton 想要打破這種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它推出「把健身房搬到你家」、「想何時上課就何時上課」,以及「專業教練課帶你進步」等三合一解決方案:購買 Peloton 智能跑步機或飛輪(可即時監測身體各項數值),每個月訂閱線上課程(直播課程、錄影課程)。透過分期付款機制,用戶每個月付出購買跑步機或飛輪,外加訂閱教練課程的費用,跟參加中高級的健身俱樂部月費差不多,也大幅提升用戶的購買意願。
這種模式為 Peloton 的快速「規模化」打下了基礎,並跳脫傳統健身房的模式陷阱——人再多,使用者品質都不受到影響。
以星探眼光挖掘健身教練成為關鍵
但 Peloton 真正吸引人目光的,不只是它打破健身產業時間與空間限制的做法,也不是它能賣得動昂貴的跑步機、飛輪,而是他的高用戶黏性。在最新上市說明文件中,Peloton 訂閱會員的 12 個月續約率高達 95%,比一般健身房高出 20 個百分點。
(同場加映:訂閱制的成功關鍵在哪裡?就在續約率。這個團隊是續約率成功的關鍵 、 怎樣經營客戶,才能維持長期關係?「擠牙膏式」的3個步驟,讓續約時不再狼狽)
這個核心優勢,來自這家公司的核心策略。
Peloton的核心究竟是硬體(飛輪、跑步機)?是軟體(可記錄身體運動數值的系統)?還是內容(線上課程和師資)?
在 Peloton 上市說明書,就可以看出他們定義自己的順序先是一家科技公司,再來是媒體公司、軟體公司。硬體,甚至不在他們的自我定義的名單上。(同場加映:買瑜伽體驗而不只是瑜伽墊的Lululemon、內容比賣的食物更好吃的Food52)
「我們不把這個事業想成是一個有攝影機的健身器材,我們認為它是一個直播健身內容的線上串流器材。」Peloton 創辦人 John Foley 說。「如果你問一個女人她們喜歡健身房課程中的什麼,她們會提出 15 點關於教練的評論,再來是環境、群體壓力,但沒有人會跟你說她們踩的腳踏車。」
健身教練,是 Peloton 事業以及客戶體驗的核心。好的教練能激勵學員,支撐他們超越越運動的痛楚,享受後運動完後的幸福感
但 Peloton 也不是一路開外掛的。在草創之初,由於「以一打多」的構想被投資人嗤之以鼻,Peloton 並沒有募到夠多的錢。經濟困窘之下,Peloton 只能在辦公室後、有個掛著黑窗簾的破教室來錄健身課程,把唯一一台比較好的腳踏車用磚頭墊高,旁邊排的都是廉價的腳踏車。「我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招募教練的,」創辦人 John Foley 回想,「我至今仍不敢相信那些教練辭了工作,加入我們。」
從旁觀者看來,與其說 Peloton 在招募健身教練,不如說 Peloton 在找的是有「明星潛力」的健身老師。
一開始,Peloton 專門去競爭對手 Soulcycle 與 Flywheel 那挖角:潛進對方課堂,用星探一般的眼光挖掘老師。Peloton 內容長 Fred Klein 形容挖到寶的感受:「一進教室 5 分鐘,我知道就是他了⋯⋯他是一個很好的健身教練,但重點是——他的聲音!這聲音可以去幫廣告配音了!他被關在一間只有 50 台腳踏車的教室到底要幹嘛?」
把健身教練打造成娛樂網紅,成功創造粉絲經濟
Peloton 招募教練的秘密武器,就是讓明星教練萬人擁護。雖然主打明星教練、看重教練排名,在競爭對手 Soucycle 和高級健身房 Equinox 也行之有年,但 Peloton 是把大汗淋灕的健身事業和光鮮亮麗的娛樂業結合得最徹底的公司。
在 Peloton 紐約的健身教室,四處擺放著的腳踏車中間,有著專業錄影機與燈光,專門錄製各式各樣健身類型、時間長度的影片,供學員可在線上直播或事後下載的影片。當課程開始,課前精心挑選的動感音樂一下,製作人喊「3、2、1,開始!」,小小的健身教室現場就進入一場直播秀的錄影現場。老師們一邊上課,可以看到線上學員的運動數字與狀態,因此透過飛輪或跑步機上的螢幕,一邊激勵與提醒線上的學員。每個教練,都是個被 Peloton 捧著的明星。
不僅是做現場直播節目造星的概念,Peloton 還透過大量的 YouTube 影片拍攝教練們的日常生活,透過打光、剪輯,讓影片有著時尚大片的質感,在網路上大力宣傳造勢。對於想要出頭的教練而言,這是他們在其他地方所沒有過的待遇。
「這像是在廣場拿著一個大聲公跟上《今日秀》(Today’s show,全美知名的晨間新聞與脫口秀節目)的差別,」Peloton 的明星教練 Robin Arzón 說,她為了加入 Peloton 結束了自己的健身事業,但她覺得非常值得。「當你站在台上,製作人跟你倒數計時,妳看到現場有 60 個學員,而在線上,可能同時有 800 人在上課。」
這個造星吸粉的策略相當成功。如今,還有學員千里迢迢橫跨美國來紐約,就只是為了跟明星教練一起騎飛輪。(同場加映:透過推薦明星吸粉的讀書俱樂部,拯救了90年的老品牌)
優質內容,是整體解決方案的一環
用內容為硬體創造差異化,近年似乎成了顯學:蘋果公司就在 2017 年中宣布投入 10 億美元(約新台幣 300 億元)在製作電影、電視節目上,並大力拓展新聞聚合器 Apple News、收購數位雜誌訂閱平台 Texure,希望透過這些整合服務,為銷售逐漸疲軟的手機,打造新的差異化亮點。
也因此,即便 Peloton 在硬體的飛輪與跑步機上下了不少苦功:改善控制栓、跑步機的底盤,讓學員跑起來不會顛跛,也更為舒適,但他之所以一飛沖天成為目前最炙手可熱的新創之一,不在於硬體更優越的性能,而在于提供健身前所未有的體驗:跳上腳踏車、轉開螢幕,你就可以立刻連結到線上教室,依據你的個人喜好選擇最適合的課程—就像擁有隨時可以來你家上課的私人健身教練。而這也是一台飛輪賣 6 萬台幣、一台跑步機賣 12 萬台幣的價值所在。如今,光跑步機已經賣出超過 8 萬台。
即便 Peloton 目前的定價依然偏高,但創辦人 John Foley 認為精打細算的人會知道,這比去高級健身中心划算,特別對於一週運動 3 次的人而言,等同每堂課定價 16 美元(約新台幣 480 元),比任何健身中心都便宜。而他的目標,則是在不遠的未來達到 2000 萬會員。
不愧是史上最狂的新創公司,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授權轉載自創新拿鐵,作者:Crys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