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創業小聚No.113] 智慧醫療再升級,台灣離遠距醫療遠不遠?

feature picture
Meet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從數據收集、視訊診療到藥物配送,不斷升級的智慧醫療,究竟該如何打造更完善的遠距醫療生態,台灣擁有傲視全球的健保體系,但該如何在大量醫療數據的基礎上,做更有效的應用與創新?

創業小聚第 113 場,邀請到宇心生醫智抗糖健康聯網政昇藥局 4 家智慧醫療新創,針對醫療數據收集、視訊問診到藥物物流三大面向進行探討,分享對距醫療不同環節的解方。

同時,創業小聚亦邀請橡子園創投合夥人瞿志豪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智能糖尿病暨代謝運動中心副院長謝明家擔任點評嘉賓,一同討論台灣智慧醫療的關鍵與解答。

宇心生醫:商業模式再創新,訂閱制心電圖服務

十二導程心電圖是由十個導極所組成的十二個導程,記錄心臟於三維空間中不同角度的電氣活動,以了解心臟各區塊之狀況。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頭號殺手,心電圖是最簡單方便且最廣為使用的心臟醫療檢測儀器,具頂規醫療標準的十二導程心電圖目前大多在醫院內使用,然而於 2013 年成立的宇心生醫則希望把高階十二導心電圖帶出醫院、帶入日常,其產品於 2018 年通過美國 FDA 認證。

傳統心電圖需要在醫院、受過訓練的護理人員操作,而宇心生醫則把十二導程心電圖縮成一個手掌的大小,其內部的整合式電腦也一分為七種大小的機型,讓病人得以自行操作,同時,除了解決心電圖在「操作」上的困難以及諸多限制,宇心生醫更想解決「判讀」的問題。

美商宇心生醫張瑞中總經理 Meet

「每年有超過350萬張十二導程心電圖結果,但沒有那麼多心臟科醫生可以即時判斷。」張瑞中總經理表示,真正能協助解決問題的是 AI 的智慧輔助判讀,他提到:「從訊號處理到 model 的訓練,現在我們的產品已經可以即時判讀 150 種心律問題。」宇心搭建了 HIPAA- compliant 雲端平台,讓醫師可以根據 AI 智慧判讀結合自己的經驗診斷,在創業將近七年期間,也持續訓練平台上的 AI model,優化判讀的正確性。

談到遠距醫療新創的巨大挑戰——商業模式,張瑞中表示,宇心生醫過去多以航空、監獄、安養院、臨床機構為主要客戶,然而近期最新的嘗試則提供訂閱制的心電圖服務,希望藉此將服務推及至大眾市場。

「改變人們對心電圖的看法,以及醫療場域操作心電圖的方式,讓醫師只要做診斷就好。」張瑞中分享,在這樣的模式之下,診所下單後便能透過宇心生醫將裝置寄給病患,讓病患自己在家操作後,再回寄裝置,判讀結果則可以於雲端平台由醫生判讀,再回傳給病患,張總經理提到:「我們不只提供醫療器材,可以快速擴大,自己掌握客戶關係,不用靠通路。」

延伸閱讀:台裔妙手仁醫創立宇心生醫,讓專業心電圖走入尋常百姓家

來賓點評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智能糖尿病暨代謝運動中心副院長 謝明家

非常贊同我們投資的不是產品本身而是他的商業模式,遠距醫療發展更多讓病人可以更安全,但當商業模式不對就沒辦法推廣,我期待宇心把這樣的工具落實在病人照護上。跟航空、監獄都是很大的創新,最終端還是要服務到病人,身為醫師很欣賞這個工具,期待跟台灣、美國其他國家醫療單位做怎麼樣的合作,服務更多病人。

橡子園創投合夥人 瞿志豪

遠距醫療是大趨勢,全球人口高齡化,醫療體系的成長本來就沒有需求來得快,最近 COVID-19(新冠肺炎) 更是大幅加速遠距醫療的 adoption,你們走在正確的方向。

對遠距醫療的廠商來講,重點是商業模式。只賣產品會很困難,重要在於這個服務用什麼方式、怎麼提供服務、為病患提供怎樣的 value? 過去有很多做遠距醫療拿到 FDA 就會找個娘家嫁掉,被大廠併購,因此「選擇自己 go to market」抑或是「找個娘家嫁」,都將會是一個很大的決定。

如果做傳統醫療器材,憑藉一己之力會有些困難,因為通路常常被壟斷,很難做到國際市場,一定是讓大型公司併購。但宇心生醫正在嘗試的 DTC(Direct to Consumer)的可能性屬於新的模式,跟傳統醫療器材只只賣醫院不一樣,DTC 就連醫療大廠都沒有這種 model,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宇心會想走這樣的路。

觀眾Q&A

線上觀眾:

Apple Watch 也可以測心率,你們產品跟 Apple Watch 有什麼差別?

宇心生醫總經理張瑞中: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堅持做十二導程心電圖,因為單純一導心電圖我們認為有天會被 Apple watch 一統江湖,我們會堅持做高品質、醫療用的心電圖,十二導是醫療級應用才能夠檢測心臟結構的疾病,單導程只能看心率疾病。

慧康生活科技:破解智慧醫療創業者必須面對的難題

產品再棒,有三點我們要先思考,商業模式是什麼?誰來買單?照護提供者的功能是什麼?」慧康生活科技創辦人鄧居義指出,高漲的公共醫療支出、行動網路普遍、自動化監測、強大的雲端運算能力是智慧醫療發展的基礎,而 COVID-19 的發生則完全顛覆醫生、體系對智慧醫療的想法,現在美國、日本都因應疫情鬆綁了對遠距醫療的法規和限制。

Health2Sync慧康生活科技 鄧居義執行長及共同創辦人 Meet

慧康生活科技在台灣、日本、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皆設有分公司,主要是因為台灣有完善的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因此才有機會把線下的 know how 做成數位化的產品,並擴散至亞洲其他鄰近國家。

鄧居義解釋,在亞洲 1 個糖尿病衛教師平均要對 2 萬 5 千個病人,必須用規模化的解決方案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我們的使命就是以數據分析為基礎,提供個人化、規模化的慢性病管理及數位處方(digital therapy)。」

慧康開發出 App 串接膽固醇計、fitbit 運動手環、血糖計、血壓計、甚至胰島素廠商等等數據,幫助醫生做出輔助診斷。「台灣的環境很得天獨厚,也需要提出在地化、客製化的解決方案。」鄧居義提到,慧康科技過去也和健保局與國發會合作,開發健保管理系統的行動應用。

除了要幫助病人,也要幫助提供照護的人,「我們和藥廠公司、醫材公司、保險公司,最終每個數位處方的公司想的都還是進健保給付。」鄧居義直接指出要以病人為中心、輔助醫生做出決策,同時幫助保險公司控制成本。

他認為,公司必須率先證明這個軟體能夠幫助 high quality server,否則產品再好都沒用,「不管你產品再好,都需要證明自己能幫保險公司省多少錢、能幫醫生省多少時間。」

延伸閱讀:糖尿病患保險怎麼買?智抗糖在日本推首款糖尿病線上保單

來賓點評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智能糖尿病暨代謝運動中心 副院長 謝明家

台灣的慢性病照護是沒有做好的,你知道一個糖尿病、高血壓病人完整的檢查與檢驗項目有幾項嗎?你知道檢測必做的項目的目標值是什麼嗎?什麼時候該抽哪些血、哪些指數有差嗎?你爸媽昨天的血糖與血壓是多少?

把心血管疾病變成不可預測的是不對的行為,只有癌症的發生是不可預測的,心血管疾病應該在健康照護中系統應該是可被預測的,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希望在慢性病照護、健康照護,可以把剛剛那些問題變成透明化、隨手可得的資訊。

我想智抗糖做得很好,也期待糖尿病照護、慢性病照護、健康管理,智慧醫療可以幫助更多人。

橡子園創投合夥人 瞿志豪

他們是最會做國際生意的醫療新創,很多新創公司都還搞不懂海外,他們已經把亞洲各個國家都跑遍了,業務都擴張起來了,一開始就從不需要 FDA 的角度切入,到後來做大做好 digital soulution 的重要平台,對醫療體系的各個 stakeholder 的誘因都很瞭解。醫療體系很複雜,有主管單位、保險公司、醫生、病患,每個動機、想法都不一樣,一個新產品要被接受,要讓每個利益關係人都有接受的動機,這是我覺得製智抗糖最不容易的地方。

觀眾Q&A

線上觀眾:除了智抗糖這樣的 App 以外,有其他可以串接的數位工具嗎?

慧康生活科技執行長及共同創辦人鄧居義:他指的數位工具應該是不同 device,除了剛講過血糖機、血壓計、fitbit、體重計,當越來越多 devices 有數據,平台都應該要可以串,但串了之後要提供什麼feedback給使用者什麼才是重點。

醫生馬上看:以人為核心的互聯網醫療,遠距醫療技術門檻低,清楚定位才走得下去

「台灣並不是遠距醫療發展肥沃的土壤,法規、消費者認知都不足。」醫生馬上看徐克宇執行長表示:「因應疫情現在大家有超前部署,2018 年 5 月有擴大通訊診斷辦法,但目前沒有任一家醫院真的把遠距醫療佈建下去。」

延伸閱讀:台灣遠距醫療先鋒!前矽谷創投回台打造「醫生馬上看」即時醫療平台!

醫生馬上看目標設計以病人為核心的互聯網醫療,為了突破現階段台灣遠距醫療的法規限制,以國外旅遊、醫療服務難以到達的偏鄉使用者為主要服務對象,在服務海外旅客方面,醫生馬上看與保險公司合作,提供在外遊子台灣醫師的遠距醫療建議,對於保險公司而言是服務加值、對於投保人而言也是多一層保障。徐克宇針對以上遠距醫療數據提供看法:「這些醫療數據的使用,需要以病人為核心串接各家醫院,讓用戶可以根據需求去任何一家醫院得到服務。」也就是說,在概念上,平台上的數據理應得以共享,達到醫院與醫院之間、醫生與醫生之間接無資訊落差的理想狀態。

「遠距醫療沒什麼技術含量,因為視訊到處都有、電子病歷也很簡單。只有真正洞察到市場的一小塊商機,得到切入點才有機會走下一步。」徐克宇直言,健康管理並非剛性需求,醫療才是剛性需求,因此,醫生馬上看的切入點就是緊急醫療救援服務。

「我們從『緊急醫療救援服務』延伸出健康照護管理平台,這是一個建立在恐懼之上的商業模式,就像即便大家都沒用過,還是會照買旅平險吧。」曾在矽谷從事 VC 多年的徐克宇建議,新創若沒辦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找同樣規模較小的夥伴一起「打群架」,醫生馬上看希望幫所有要做健康照護的,以較低的門檻使用完整的遠距醫療平台,串接檢測裝置、醫療器材、穿戴裝置,提供實驗場域驗證,讓智慧醫療的工具能在這個平台上嫁接,並以分潤模式打造生態圈。

來賓點評

橡子園創投合夥人 瞿志豪

遠距醫療的重點就是商業模式,技術可行性都很高,尤其在做遠距醫療很大的挑戰,每個國家法規不同、醫療、保險生態體系不同,要做到國際生意就要對每個國家的生態有很深了解。

除了醫療以外,保健、健康照護的需求也很大,因為高齡人口越多、醫療需求越來越高,整體醫療資源配置來看,一定是要花更多資源在人還沒生病就儘量把人保持在健康狀況,才不會變成嚴重的疾病花掉更多資源,最好的是對健康的人做的東西其實完全不需要 FDA 的認證,這可以給有志創業的大家參考。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智能糖尿病暨代謝運動中心 副院長 謝明家

要去整合多方非常不容易,這裡最困難的是整合,我相信還有有很多 knowhow 和關鍵沒辦法分享很清楚。這樣的平台在各國會有不同運用,在台灣的定位是怎麼樣?到各國又會是怎麼樣?

遠距醫療要成功要提升所有人的健康適能,一定要提升大家對健康的基礎知識,當醫療從業相關人員協助推廣,大家想做遠距醫療一定要四處推廣健康適能,他了解預防的重要,我一直在推但力道有限,要借助大家一起,不然平台沒辦法做起來。

醫生馬上看徐克宇執行長

其實我們希望醫於未病,及早發現、及早就醫,建立更緊密的醫病關係。但大多數人缺乏醫療意識,我認為關要實踐這件事情大的關鍵就是「Money」。第三方付費,而不是我自己出錢,大家就更願意使用服務。

遠距醫療要找到 payer 是最重要的,如果保險公司、我的公司願意幫我付錢,我就願意做。

政昇藥局:醫療資源不平等,是台灣醫療重要的問題

「台北到台東飛機只要一小時,平均壽命差 8.5 歲,這就是醫療資源分配不均。」政昇藥局(iHealth)創辦人暨執行長王照允明確指出台灣醫療資源長期東西分配不均的現況,他進一步提出:「目前,台灣有 26 個醫學中心集中在西半部,東部只有一家慈濟,有 51 個縣市沒有健保藥局,而我們 iHealth 業務最多的時候服務 36 個。」

meet

iHealth 的願景就是以去中心化的醫療,解決健康不平等的問題,由送藥到府的服務,讓藥師可以深入病患家中,從食衣住行看到他的健康問題,王照允表示:「藥物只是一個結果,但居家觀察可以幫助他修正許多日常生活的習慣,包括:用藥指導、用藥知識、衛教。」

目前,台灣有 40% 的安養中心、身心障礙機構都使用 iHealth 的服務,除此之外也與癌症藥品公司、保險公司合作,「因為癌症藥品很貴、很競爭,透過藥師將第二、第三個月的藥送到府,可以讓病患更有安定感。」王照允認為健康的商業模式能夠讓 iHealth 有餘力投入更多資源達成願景:「醫療揹負很大的社會使命,有效率的做都市服務之後,就有餘力做偏鄉服務。」

嘉賓點評

橡子園創投合夥人 瞿志豪

ihealth 是知名的社會企業,照顧到很多得到資源的弱勢,要從一張健保連續處方簽 60 塊賺到一年營業額有幾億非常不容易,因為他找到很重要的價值,慢性病最大的問題是病人不乖乖吃藥,你一個藥師送藥到家,大幅提升病患遵從醫囑乖乖吃藥,對整個保險公司、醫療體系帶來很大的效益,也抓到真正的 value creation,不只是發明一種新療法,單是讓病患乖乖吃藥,也可創造很大的價值。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智能糖尿病暨代謝運動中心 副院長 謝明家

身為慢性病照護醫師,除了營養師、護理師是我們的好朋友,藥師更是我們的好朋友。整個醫療團隊的照護目標應該是一致的,不然現在經常遇到在同一家醫院,醫師在門診跟他說的話,到護理師那邊不一樣、營養師跟他又講不一樣,病人在 30 分鐘內接收不一樣的資訊會很混亂,我們期待衛教師、藥師與醫師能有共同的目標和做法。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林麗珊 創業小聚特約編輯 林麗珊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