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宏誠創投,或許你覺得陌生,但是打開該公司官網,立刻就能看見半導體業界熟悉、晶圓代工老大哥的名號:由聯華電子100%持股。事實上,團隊規模近20人的宏誠創投,一手掌握共計4.5億美元的投資基金,全權負責聯電所有的創業投資案。
攤開宏誠創投的投資公司列表,有專攻石英晶體的台灣晶技、研發電池模組的新普科技,這類與聯電本業關聯度很高的上市公司。另一方面,也能發現被國發會點名「台灣第一隻新創獨角獸」的Appier、廣獲年輕族群喜愛社群平台Dcard,與聯電本業看似無關的新創公司。究竟宏誠創投如何選擇投資標的?
「創投成立的目的,當然是要為母公司服務,但還有另一個現實面考量,因為宏誠是一間獨立公司,得要為經營績效負責。」宏誠創業投資總經理彭志強解釋。
投資事業撐起台灣IC設計半片天
簡單來說,宏誠投資對象可分為兩大類型:第一種是宏誠的「核心投資」,是能與聯電半導體產業生態連結的公司,另一種則是不一定與本業相關、基於利潤考量的「財務性投資」公司。
「台灣IC設計公司中,很大占比我們都投過,可以說很多台灣IC設計公司真的是被聯電養起來了,說起來應該驕傲嗎?」彭志強笑著提起這段投資「往事」。
聯電一路領著「聯家軍」,為台灣IC設計產業打下半邊天,用「投資」加深彼此間的親密關係,是聯電過去幾十年的慣用作法。
時間推回到1996年,當時聯電一邊幫IC設計客戶做晶圓代工、與對手台積電拚戰,一邊還養著自家IC設計部門,引發客戶疑慮聯電有「盜用設計」之嫌。時任聯電董事長的曹興誠,決定讓自家IC設計部門獨立出去,由聯電來當他們的投資人。
包括聯發科技、聯詠科技、聯陽半導體在內的第一代聯家軍,就此誕生,意外地成為當時台灣IC設計產業裡的龐大家族。
即使到了2009年,聯電出清聯發科全部持股,聯家軍仍繼續「注入新血」,變得更加壯大,包括智原科技、原相科技等等,都是第二代聯家軍的代表。
2001年,宏誠創投從聯電獨立出來,即使聯電100%持股,現任董事長正是聯華電子董事長洪嘉聰,宏誠仍擁有完整的決策權,不受聯電影響。
範圍遍布全球,首選「高壁壘」標的
平均而言,宏誠一年砸下新台幣10億元扶植創業公司,每投資一間公司,最少3,000萬元起跳,投資標的過半都鎖定在台灣,其他則分布於美國、中國、以色列、韓國、日本等地。
投資標的的業務範疇,基於聯電定位為半導體產業「供應端」,當產業市場愈大、生態鏈愈大,對供應端的需求才會更龐大,因此,舉凡IC設計公司、IC載板製造供應商、半導體雷射、物聯網解決方案等等,都是宏誠創投所涉獵、與聯電本業相關的「核心投資」範圍。
至於「財務性投資」,除了前述的Appier、Dcard之外,還有跨境電商樂利數位、甚至「美容教主」牛爾成立的美妝品牌NARUKO也在其中。
彭志強表示,在挑選投資標的時,最重要的標準之一是,這家公司無論是技術,還是商業模式,都要有一定的「壁壘」,不會被輕易複製。
而在「投後管理」上,有別於與聯電本業相關的核心投資標的,在投資後,宏誠會擔任公司董事,為團隊多做一些貢獻,「如果純粹是財務性的投資,我們就不見得會去擔任董事,還是比較想當一個快樂的投資人。」
細數過往多年,宏誠創投投資過的公司,已超過數百間。談起台灣新創圈,彭志強坦言,台灣近年少有亮眼的新團隊,他建議,台灣新創企業真的要成功,市場一定不能只局限在台灣,一定要面向全球,市場格局愈大,才愈能吸引投資人的青睞。
「以近期來說,Appier做得非常不錯,算是很經典的例子。」彭志強說道。宏誠在2015年,就已經參與了Appier的B輪投資,如今Appier已經獲得D輪資金,更被國發會點名是「台灣第一隻新創獨角獸」。
就彭志強的觀察,雖然Appier是主攻近年炙手可熱的AI(人工智慧)領域,但兩點強項幫助他們在市場上鶴立雞群。
一來是Appier比較有國際觀,市場一開始設定就不只在台灣,望眼全球咬下無限商機;再者,他們能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方向不對就馬上轉彎,減少試水溫的成本。「畢竟對於新創公司來說,最大的敵人就是時間,浪費了時間,就等於浪費了資本。」彭志強說。
責任編輯:張庭銉、林美欣
本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作者:陳君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