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百億元號召令,目標催生「第二個台積電」!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為何這麼做?

數位時代 陳君毅 2020-04-08
feature picture
蔡仁譯攝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細數台灣網路領域知名的新創公司,從被國發會點名為獨角獸的Appier、被研調機構CB Insights選為「2020年全球AI 100強」的耐能(Kneron),到進軍東京與吉隆坡的都會玩樂預訂服務FunNow等,背後都有同樣一個投資人——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

2015年3月,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來台演講,感嘆於台灣擁有優秀的創業環境,過去曾孕育出了台積電與富士康,卻在進入網路時代之後,相對中國缺少了成功的創業家與新創公司,因而決定投資新台幣100億元,幫助台灣的創業家。

歷經半年多的規畫,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於2015年底正式成立,委由中華開發資本和美商中經合集團兩家投資機構,尋找合適投資企業。截至2020年3月,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已經投資了36家新創,投資總額已超過新台幣50億元。

李治平_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_2020_03_10_蔡仁譯攝-18
雖然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標榜「非營利」,並不代表不想賺錢。執行董事李治平直言,賺錢之後能投資更多新創;而且只要賺到錢,就能期望藉此來激勵更多的台灣企業,支持、投入、投資台灣新創。 蔡仁譯攝影

挹注資金讓新創自主經營,輔以集團資源「放大」團隊強項

相較於一般創投,以追求財務報酬、最大化出資者的回報為指標,「我們雖然是以創投的方式運作,但是更希望台灣創業家成功,所以短時間內能不能賺錢,不是我們最關注的事情。」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執行董事李治平說。

在投資的形式上,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皆為少數投資,所占股份不高,大致在10%上下,甚至有僅占2~3%的投資。在股份較少的情況下,通常也不會獲得董事會席次,對新創來說控制權有限。李治平表示,「我們投資新創公司,是看上這家新創、這個團隊,而不是我來做會做得比你好。」。

至於在投資標的的挑選上,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以鎖定「產品成熟,在台灣或其他市場已有初步成績」的新創為主,再輔以阿里巴巴的經驗與資源,提供新創「放大」的能力,如開拓東南亞、中國市場等。

獲得投資的新創,每一年都可以隨團到阿里巴巴的杭州總部參訪,尋求更深度合作的可能性;也有機會與阿里巴巴集團及其附屬公司合作,包含電商領域的淘寶、天貓;物流領域的菜鳥網路;雲端領域的阿里雲等。

不過,李治平強調,雙方的合作關係並非強制性的,一切看雙方合適與否。

以Appier來說,當時他們的關鍵技術是「跨屏追蹤」,消費者在筆電上逛了一個網站以後,再用手機看,就會跳出類似的廣告。透過cookies、設備中的識別碼與AI技術分析,Appier能夠知道使用筆電和手機的消費者是同一個人,在不同設備間精準地投遞廣告。

「但是在中國,因為淘寶、支付寶等服務都是用同一組ID登入,天生就知道設備與消費者的關聯性。」因此,雖然一開始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確實幫忙Appier連結了阿里巴巴杭州總部的數據團隊,卻不會強制雙方合作,「同樣的技術在日本就應用得非常好,一切都要看未來發展的方向。」

李治平_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_2020_03_10_蔡仁譯攝-2
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資金規模為新台幣100億元,執行董事李治平表示,成立5年起已經投資了36家新創,包括Appier、KKday等。 蔡仁譯攝影

另一個合作案例,是旅遊體驗電商平台KKday。在獲得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投資後,KKday表示想將商品放上阿里巴巴旗下的線上旅遊(OTA)平台「飛豬」。

「飛豬是平台,原本就會招商,但是我們跟飛豬說,這是我們投資的公司,上架速度可能就比較快。」李治平也提醒,上架是一回事,行銷、推廣,還是要看新創自己的努力。

關注年輕創業者在想什麼,「也是一種風險趨避的方式」

雖說不以短時間內獲利為目標,不過,創投畢竟不是慈善事業,長遠來看,基金仍需要回報。

李治平指出,當初在設計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時,就規畫賺到的錢不用分配回母公司阿里巴巴,而是會重新投入基金,再去投資新標的。

如果基金賺愈多錢,就代表台灣的創業者真的成功了。
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執行董事李治平

不過,李治平也坦言,至今投資組合中,仍沒有出場(投資新創被收購、IPO)的案例,但是已經有2家新創與券商洽談中。

李治平_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_2020_03_10_蔡仁譯攝-8
談到投資新創,李治平指出,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投資形式採少數股權,是基於對新創團隊能力與表現的信任,而非「我來做會比你好」。 蔡仁譯攝影

成立5年以來,李治平認為,100億資金只是一顆拋磚引玉的種子,目的是期望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能起到帶頭作用,激勵更多企業投入投資新創的行列,共同提升台灣的創業環境。

目前民間的加速器,如AppWorks、SparkLabs等都努力招收新創來培育;政府也修改了投資條例,讓台商境外資金回流投資能減稅,以及國發基金積極地投資新創,「企業反而做得比較少。」

然而,李治平說,過去台灣的確曾有一段企業創投興盛的時光,如聯電就打造出一家又一家上市的「聯家軍」,如聯陽、聯詠、原相、智原等。

「只是台灣企業的投資,多半還是比較專注在本業上,像是製造業看到優秀的供應商就買下來。」李治平希望企業能花一點時間看看年輕一代的創業者在想什麼、做什麼,適時地給予協助。

專注本業固然是歷久彌新的經營之道,然而,環境與潮流瞬息萬變,破壞式創新隨時可能發生於企業本業之外的領域,「對企業來說,看一些跟本業不一定直接相關、早期一點的新創,也是一種風險趨避的方式。」李治平說。

延伸閱讀:王品股東會紀念品豪發2,200元餐券,奇招背後看準哪3大好處?

責任編輯:張庭銉、林美欣

本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作者:陳君毅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