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我在微軟學的 6 個模組簡報術!掌握隱性需求,讓客戶、投資人不落跑

大是文化/蘇書平 2020-01-06
我在微軟學的 6 個模組簡報術!掌握隱性需求,讓客戶、投資人不落跑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本文整理、摘錄自《我在微軟學到的模組簡報技術》,大是文化出版

簡報是過程,成交才是關鍵

當你講完一場簡報後,卻發現整個會議室的空氣似乎凍結了,不知道在簡報後,如何根據主題繼續討論下去。而你的心中,可能浮現出「我已經搞砸了」。

我在微軟就曾有過這樣的經驗,與其說搞砸了這場簡報,不如說客戶之所以沒有反應,是因為和簡報沒有產生共鳴。其實看到臺下聽眾的表情,自己就會心裡有數。

我在加入微軟的第一年,因為負責一條非常難銷售的產品線,所以這樣的場景大概在前幾個月常常發生。當時因為缺業績,所以常想辦法拜訪客戶,卻沒有花時間了解,過去客戶為什麼不想使用這個產品,或者為什麼買了不用。後來,我改變工作的方式,先詢問微軟後端的支援工程師,了解過去客戶買了產品後都用在哪裡?以及在使用上遇到哪些問題?

而這些問題,正是導致客戶使用這個產品的不安全感最大的癥結所在,所以我試著在簡報中加入更多的使用說明,以消除客戶的不安。用這樣的方式,使我重新修正與改變這個產品的市場銷售策略,當然最後也順利的完成部門目標,且讓我在2015年贏得微軟人年度獎項GM Award。

簡報是過程,成交才是關鍵,所以你預期的簡報結束,其實是另外一個新的開始。在簡報的最後時間,魔鬼就藏在細節裡。

shutterstock_1261623418_product launch.jpg
簡報是過程,成交才是關鍵,所以你預期的簡報結束,其實是另外一個新的開始。在簡報的最後時間,魔鬼就藏在細節裡。 Shutterstock

你是不是常聽到客戶說:「我們還需要再評估看看。」、「價格的部分,之後再約時間談好了。」明明前幾次會談都很愉快,客戶也對產品與服務很有興趣,但要進入最後談判議價前,客戶卻突然說這些話推辭,好像踩了煞車。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掌握客戶隱性需求,解決成交阻礙

我把這些狀況題分為三種「簡報成交阻礙」。這三種情形有個共同原因,那就是你還沒掌握客戶的隱性需求:

1. 急迫程度:

一家公司同時會有很多專案送到主管手上,究竟哪一個專案要送入採購和議價程序,都要取決於主管對團隊目標、業務發展方向的優先順序而定。但是聽你簡報的公司承辦人,可能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專案,而高估了你們專案通過的機率。這是因為承辦窗口沒有站在他主管的角度思考問題。

2.必要程度:

經過客戶內部的評估,可能發現你在提案的成效說明,和實際可能產生的效益有現實的落差,所以當專案投入金錢成本和人事資源後,無法創造夠大的投資報酬,對方就會認為這些產品和服務對公司來說可有可無,而不是必要執行。

3.程序原因:

每個客戶都有自己的一套採購規範,例如採購金額超過多少,部門主管和總經理都必須簽名核准,最後才送到採購部門議價。另外,採購部門收到任務後,通知廠商議價或開標的時間標準也不同。如果業務不熟悉客戶的採購流程,往往會誤判議價的時間。

破解成交阻礙,會談一次問清楚

如果你不想受到這些成交阻礙的影響,你必須與對方承辦人在會談的過程中,利用提問或套話來蒐集以下三種訊息:

1.客戶公司的採購習慣:

每一家公司議價有不同模式,有些是採多家方案綜合評比,但有些完全只看誰的價格最低。在會談時,業務一定要多和承辦專案的團隊取得共識,包含過去採購部門議價的方式(例如他們過去的採購流程通常售價會砍幾折、有哪些內定的採購附加條件,以及採購送簽的時程等)。如果事先得知,就可以考慮在最後的評選簡報和報價單上提到你公司的折扣,或是會額外增加的服務讓採購當作參考,加速流程的進展。

我過去在提早掌握對方的採購習慣後,會在下回的簡報檔中增加多個採購方案的比較表供客戶參考;以及不同採購方案的優缺點比較,例如付款可選按年或按月付,而不一定要一次付清;另外還有調整應收帳款的日期,把時間縮短或拉長。除此之外,我還會針對不同的競爭廠商的價格,提出我公司和其他競爭廠商在價格上的差異比較。這幾件事情都能提高提案被對方採納的機會。

shutterstock_776658193_stop.jpg
「簡報成交阻礙」有個共同原因,那就是你還沒掌握客戶的隱性需求。 Gajus via shutterstock

2.客戶的心理風險:

有時候客戶承辦人會想,你的方案確實比別的廠商還好,但是整個專案效益的評估簡報報告卻無法有效量化,這樣他就無法說服老闆(或擔心你們公司流動率較高,拖慢專案進度),自然會降低承辦人員送簽採購部門的意願。這時候為了降低客戶的心理風險,讓議價的流程更順利,後續的問題與討論就是必須問出承辦人員心中的疑問,這樣你下一場的簡報才能完整補充,提高客戶對你銷售產品的認知理解程度。

有一回,我成功讓一個金融客戶買下我們的財富管理系統,但是軟體開發部門並沒有按照客戶預計的計畫來開發,結果該專案嚴重延遲,因此後來我再跟該客戶談另一個軟體系統合作時就面臨困難。為了找回客戶對我公司的信賴,我和他繼續洽談另一個專案合作時,就把整個專案管理的進度、規劃控管流程於規劃簡報詳細列出。另外,這次我也把甲、乙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定義得更清楚,解決客戶過去和我公司合作的心理障礙。

另外,我曾經手一個銀行的專案,光是建議書就與對方來回提了十幾次。問題也是專案承辦人員認為,此專案執行的效益不大,說服不了他的主管。之後我們就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客戶過去實際採購的軟、硬體總成本結構,例如它過去每年花在機器的維護費用為多少、軟體的維護費用為多少、人事管理和外包維護的成本費用為多少。接著利用蒐集到的資訊,把導入前的總體成本和導入後的預估成本做成費用比較表。這樣客戶承辦人就能明確告訴他主管,執行此為期三年的專案後,可省下多少成本。因為在簡報中納入了這些資料,我公司成功拿下訂單。

3.預算考量:

遲遲無法成交,可能也是因為你的報價和預算有落差,承辦人認為簽呈送出去不一定會過關。這時你可以和公司的財務或法務部門討論,是否能提供客戶更寬鬆的付款方式和期限,比如讓客戶用每月分期付款的方式(或第二年再支付第一年預算不足的部分),這樣彈性的調整也許就讓你拿到今年的訂單。記得將不同的預算、付款方式納入你的補充簡報。

我在資訊業服務18年間,這種狀況特別常見。就像我們要買房,因為花的是數以百萬計的積蓄,就會審慎考量。同理,對企業界來說,資訊採購屬於公司較大金額的採購。因此我提出的採購方式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採購方式,就類似我們在買房子一樣,第一年會先付頭期款,後續尾款的部分再用分期付款的方式逐漸付清。而第二種採購方式,則是將我方所規劃的整體預算,分為三個階段分三年來執行,這樣客戶就可以先預估隔年的預算為多少。

簡言之,就是把你的整個規劃─把大包切成好幾個小包,每一個小包的解決方案都有不同的執行預算。透過這樣分包執行的方式,客戶就可以根據他目前公司或部門的優先狀況,選定最適合他的解決方案。一旦你在提案簡報中給對方幾個選項,整個專案才能順暢推進。

習慣寫會議紀錄,並副本給關係人

通常每一次結束客戶的簡報,會有很多後續的跟催,所以我通常會善用一些辦公室軟體來做後續的追蹤。

第一種方式是善用行事曆的會議邀請功能,過去我每次拜訪客戶之前,都會發會議邀請給要參加討論的客戶,通常客戶會議結束後,我也會當場立即寫會議紀錄。會議紀錄中主要有以下幾個重點:

一、參加人員是誰?包含姓名、職稱,以及部門。
二、參加時間及地點。
三、討論的事項有哪些?建議可以用條列式的方式列舉。
四、後續要跟催的行動有哪些?

通常我在每一次簡報結束後,都會針對第三點和第四點,再和客戶確認一次,我會問客戶:「我現在把剛剛我們雙方討論的事項再快速摘要一次,以確認我這邊沒有任何遺漏的地方,我們剛剛談到了……所以我們後續會針對剛剛提到的……展開行動。例如在×月×號,會提出我們的建議書,或者是在×月×號前提出我們的報價單(見下圖表)。」

圖表10-1.jpg
通常客戶會議結束後,我會立即寫會議紀錄。 大是文化

下一步,我會馬上發信回給我公司和客戶參加的雙方人員,如果有其他相關的對方或我方人員,我也會寄副本給這些人,以防大家的理解認知出現誤差。有時我直接用Outlook 行事曆,瀏覽這些會議紀錄。這樣,我在何時和客戶談了哪些事情,就能一目瞭然和追蹤進度。

另外一種方式是,是我在年輕的時候和SUN的資訊外商前輩學習的。他們會把所有的會議格式做成比較制式化的 Word 檔,也就是把所有的會議紀錄都標準化。所以一份完整的會議紀錄該有的欄位,都已經預先設計好,你只要把資料填寫進去就好;另外這家公司也針對不同會議目的的表格,建立不同的範本,類似於我們在一家公司,所使用的出差或報帳等不同的行程文件表單一樣。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記錄,你所有和客戶往來的文件,都可以透過一種標準化的方式來歸檔。

所以,你可以新增一個客戶專用的資料夾定期歸檔。另外,你也可在你的郵件軟體中新增命名××(客戶名稱)的資料夾,再將和客戶往來的信件都放進去。

養成這樣歸檔的習慣後,你就可以輕易的從電腦看到,與對方往來的簡報提案檔、專案管理文件及其他參考資料。時間一久,和特定客戶在幾年間談過了哪些專案就變得清楚可見,且找資料不會花到什麼時間。此外還有個好處,就是你可以精準找出客戶真正的Why:他採購這個專案的內部動機為何?這家公司目前面臨了哪些問題?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