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新創業機會來勢洶洶!東南亞新創生態崛起,歐美投資者將擴大資金投入?

36氪/36氪出海 2019-09-18
新創業機會來勢洶洶!東南亞新創生態崛起,歐美投資者將擴大資金投入?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2023-2025年間,預估至少有700家新創公司將實現退出。

東南亞科技型新創公司生態系統正在高速成熟中,越來越多的資金流向新興科技新創公司。與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合作的新加坡風投公司Golden Gate Ventures認為,隨著海外風險投資、企業戰略投資和獨角獸企業的崛起壯大,有必要回顧、審視早年有關退出策略 ( exit strategy ) 的研究。在此次分析中,我們深入考察了歷史退出情況(戰略收購、上市和出售),並對未來5年的退出前景做出新預測。

東南亞的創業生態系統發展蓬勃,現在無疑是創業的最佳時機。歐美投資者都希望擴大在該地區的資金投入,未來(創業公司和風險投資基金)的退出只會讓他們增加投資。企業在新創投資領域日益增長的興趣無疑是值得關注的發展趨勢,它們有可能提供額外的退出途徑,填補某些國家的融資缺口。」INSEAD創業與家族企業教授Claudia Zeisberger表示。

東南亞地圖_Southeast Asia_shutterstock_212164360.jpg
東南亞的創業生態系統發展蓬勃,現在無疑是創業的最佳時機。 shutterstock

2017年Sea Group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2018年Grab收購Uber東南亞 ,自 2015年以來東南亞地區至少出現了6家新獨角獸企業。過去幾年出現了很多新的發展變化。因此,我們決定與INSEAD合作進行一項關於GP預期的調查,重新評估東南亞的退出前景,提供一份新的預測。

Southeast-Asia-vc-cvc-pe-1.jpg
東南亞地區新創公司退出總量(按退出機制分類)。 36氪

在這份新預測中,為了善用東南亞地區的歷史退出資料、全球行業標杆資料和 INSEAD的調查結果,我們採用了一種新方法。我們推測,2023至2025年間,至少有700家新創公司將實現退出。這個預測結果與INSEAD調查得出的GP「總體樂觀」的態度相符。

未來新創公司退出的幾個主要驅動因素有:獨角獸公司成為收購方(比如 Go-Jek在2017 - 2019年間收購了7家新創公司),企業風險投資機構投入更多的資金(豐田投資Grab一躍成為2018年全球最大的企業風險投資案),全球私募基金參與度不斷提高(以華平投資集團對東南亞和中國的40多億美元投資為代表),以及由Sea Group 2017年上市所引發的、各證券交易所對新創公司上市的大力支援。

退出由區域科技巨頭推動,投資機構互相轉售將成趨勢

通常,新創生態步入成熟期時,大多數退出都是由區域科技巨頭所推動的。但除了阿裡巴巴收購Lazada之外,中國的大型科技公司尚未踏入併購市場。雖然目前關於東南亞投資機構之間互相轉售(secondary sales) 的公開資料很少,但預計2022年後,轉售將成為一大趨勢。

隨著上一個風險投資基金(2010 – 2012 年募集的基金)投資週期的結束,2022 年後將出現大規模退出。新資本湧入將實現更多商業模式,推動更多新創公司進入成長和預備上市期。

東南亞投資踴躍,八年內CVC數量增五倍

區域型公司在東南亞日益活躍。印尼、泰國、新加坡等國在企業投資新創公司方面走在了前列。過去8年裡,企業風險投資公司 (CVC) 數量增長了5倍,同期的投資額增加了63%。

Southeast-Asia-vc-cvc-pe-2.jpg
左圖為東南亞企業風險投資公司的總數;右圖為這些投資公司每年成交的投資案總數。 36氪

除了區域型企業風險投資基金,如現代、三菱等北亞企業以及跨國傳媒集團 Naspers、德國布林達媒體集團、樂天等國際企業對東南亞地區的興趣也正日益增加。全球私募股權基金以其在東南亞的早期投資聞名。儘管投資量增長不如企業風險投資基金強勁,但在過去8年中也新增投資30% 。

Southeast-Asia-vc-cvc-pe-3.jpg
左圖列舉了一些投資組合持有東南亞地區公司的全球私募股權基金;右圖為全球私募股權基金在東南亞地區每年成交的投資案總數。 36氪

東南亞的風險投資基金也不甘落後。在過去12個月裡,有一批處於增長階段的風險投資基金發起或完成了融資。比如Nick Nash發起的Asia Partners,由East Ventures、SMDV和YJ Capital合作創立的EV Growth,以及與韓華資產合作的 Golden Gate Ventures。2018年共宣佈311宗風投交易,資金價值達52億美元,相比2017年的230宗、41億美元有所增加。

投資週期將結束,湧現更多可上市公司

  1. 越來越多的區域型科技巨頭,區域型科技公司正透過收購公司來擴大其市場覆蓋範圍或拓展產品線(2015-2018的複合年增長率為100%)。
  2. 風險投資各階段的流動性增強。
  3. 來自地區和全球證券交易所的持續支援。到目前為止,東南亞地區尚未大量出現上市公司。隨著資金的增加和市場的檢驗,該地區將湧現出更多具備上市條件的公司。
  4. 首批機構風險投資基金的週期將盡,將在未來兩年內退出。第一批機構風險投資基金在2010–2012年進入東南亞科技新創公司,其週期大體截止於2020年後。這些基金的GP在基金關閉前將推動退出決策。這意味著併購交易、風投機構間的轉售和人才併購將大幅增加。2014年以後募集的風險投資基金將從2022年開始退出。這是東南亞地區首次迎來投資週期的結束,對最後實現的退出數量影響巨大。

退出帶動GDP成長,同時面臨競爭激烈

與INSEAD合作,就東南亞新創公司能否健康退出的前景,我們詢問了10個GP的看法。約65%的受訪者認為,退出的全球基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適用於東南亞新創公司。約54%的受訪者認為,東南亞的新創公司和利益相關方對可能出現的負面影響準備不足。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創辦人和管理者沒有相關經驗,或是相信不會出現負面影響。

對於「你認為最能影響退出前景的因素是什麼」這個問題,主要答案如下:
- 待投資金增加;基金和戰略夥伴規模增大;高估值令退出更具吸引力。
- 獨角獸企業成為收購方;晚期投資階段出現投資機構間的轉售;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戰略投資或孵化外部企業實現外生性增長;形成區域整合。
- 東南亞的GDP增長。
- 大量新創公司成熟,開始考慮上市;證券交易所的支援。
- 日益激烈的競爭;股票市場不了解風險投資的機制。

併購、股份轉讓和投資機構間轉售,驅動東南亞新創公司退出

現有風險投資資本的增加將推動更多商業模式具有可行性、可擴充性的公司進入成長階段,成為跨國公司、科技企業和私募基金的潛在收購目標。來自私募基金(30%)和企業風險投資(63%)的後期融資的增長將對退出前景產生極大影響。

Golden Gete Ventures預測,併購、股份轉讓(trade sale)和投資機構間轉售是東南亞新創公司退出的主要驅動力。目前,最強勁的收購方是本地和區域型科技巨頭,而非來自中國的企業或全球科技公司。 該區域和美國的證券交易所對科技新創公司未來若干年的前景保持樂觀。機構投資者需要增進對東南亞地區隱含潛力的瞭解。

區域科技巨頭將繼續收購新創公司,以加強平臺、拓展市場。

新加坡 噴水池 魚尾獅
Golden Gete Ventures預測,併購、股份轉讓(trade sale)和投資機構間轉售是東南亞新創公司退出的主要驅動力。 shutterstock

提醒一句。關於歷史退出是否給風投基金及其GP帶來良好的回報,本報告未能得出結論。從目前的生態前景看,再投資是可以期待的,但前提是首批投資得先完成大規模退出。

附註:本文作者 Golden Gate Ventures(金門創投)的合夥人 Michael Lints , Golden Gate Ventures 是一家位於新加坡的早期風險投資公司,迄今在亞洲7個以上的國家投資了30多家企業。該公司投資的互聯網和移動新創公司橫跨眾多行業,包括電子商務、支付、移動應用和SaaS平臺等,如在亞洲投資了Go-Jek、在美投資了Stripe。本文編譯已獲得Michael Lints的授權。

本文轉載自36氪,作者:36氪出海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