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為什麼這些獨角獸落腳在那裡!同業群聚如何提高創業成功率?

36氪/神譯局 2019-08-29
為什麼這些獨角獸落腳在那裡!同業群聚如何提高創業成功率?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為什麼一說電影你會想到好萊塢,一講技術、創業、高科技就會想到矽谷?

同業群聚資源多,提高創業成功率

由於在同一地理位置的員工、企業家、供應商、商業夥伴、潛在客戶以及投資者產生了群聚效應,工業城鎮(Industry town)就出現了。一些工業城鎮是受到自身所處地理位置推動的——比如美墨邊境墨西哥一側的生產基地,休斯頓靠近石油和天然氣,而Napa是因為葡萄酒廠(葡萄種植的條件合適)聞名。其他工業城鎮的出現是因為早期的創立效應——比如底特律之所以能成為汽車中心,很大程度上要拜亨利・福特和Ransom Olds剛開張的時候(福特汽車公司和奧茲莫比爾汽車公司)時碰巧住在那裡。而其他的公司和供應商為了向福特和奧茲莫比爾靠攏也就搬過來了,這樣一個工業城鎮就誕生了。

如果你要拍電影,那別人會鼓勵你搬到好萊塢,拉各斯或孟買。如果你想做金融,紐約、倫敦和香港將是首選之地。大多數主要行業,比如能源、金融、電影以及娛樂等領域都有工業城鎮。

startup-company-industry-towns.jpg
大多數主要行業,比如能源、金融、電影以及娛樂等領域都有工業城鎮。 36氪

奇怪的是,現在一種有爭議的說法是工業城鎮也適用於科技——如果你想創辦一家價值100億美元或以上的公司,創業的最好去處是矽谷(美國)、北京(中國)和邦加羅爾(印度)。還有一些地區性的卓越中心(印尼的雅加達、新加坡、巴西聖保羅等),然後還有重要市場的二級中心(歐洲的倫敦、斯德哥爾摩、巴黎、柏林等、中國的深圳、上海、美國的紐約,以及再小一點的洛杉磯、西雅圖、波士頓、聖地牙哥、亞特蘭大與華盛頓特區等)。這並不意味著在其他地方取得成功就不可能。但是,新創公司(和創業)本身就已經夠難了,所以在合適的地方登陸對你很重要

平均而言,在工業城鎮比在其他地方更有可能取得成功。當然,在每個地方都會有取得成功的情況。但是,市場資本化、收入、關鍵合作夥伴關係以及和超大規模的人才,往往會集聚到工業城鎮上

當你在一個地理區域擁有了大量的人才、供應商、客戶、投資者以及專門技能時,工業城鎮就能自給自足。群聚一旦形成,就會形成完整的生態,並且吸引更多同樣的公司。

多數獨角獸,都有相應的指標城市

如果你想進軍電影行業而有人讓你去舊金山而不是好萊塢的話,你會認為這些人瘋了。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就不能在舊金山開啟電影生涯——不過你會面臨更大挑戰。電影是作者寫出來的,他們可以在任何地方生活,到世界各地拍攝,並可以去任何地方後製。演員可以飛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去表演。但對於西方市場而言,這個行業群聚效應大部分還是發生在好萊塢。

科技創業公司在矽谷、北京和邦加羅爾等地也有自己的工業城鎮。二級城鎮包括倫敦、紐約、深圳和上海等。一般而言去別的地方,你在技術職業生涯中,取得成功會變得更加困難。

shutterstock_New York_676088749.jpg
科技創業公司在矽谷、北京和邦加羅爾等地也有自己的工業城鎮。 spyarm via Shutterstock

換而言之,儘管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開一家科技公司,但開在工業城鎮會有真正的優勢。

利用CBS Insights有關當今獨角獸的數據,大家很快就能看到私有創業公司市值集中在什麼地方。在這裡我放了一份總部所在城市的速覽表,如果誰感興趣或者想糾正錯誤的話可以這裡看看。歐洲的統計資料包含英國,但我單獨把英國抽出來以顯示它對歐洲的重大貢獻。SV =矽谷。我還把貝爾維尤跟西雅圖、矽谷擺在一起,全球其他城市也是一樣,跟郊區放在一起。

startup-company-industry-towns-c1.jpg
36氪

原始資料表如下:

startup-company-industry-towns-c2.jpg
36氪
startup-company-industry-towns-c3.jpg
36氪

上圖的原始資料表如下。截至2019年6月17日,矽谷上季度的IPO只有Uber、Lyft、Pinterest以及Zoom。如果你只看私有公司的話顯然可以忽略這幾家——但我想說的是,你注意看看剛剛上市的矽谷公司的市值有多大。

startup-company-industry-towns-c4.jpg
36氪

有人可能會說,目前的市場既是一個前瞻性的指標(因為投資者是預先為最好的公司買單)又是後顧性指標(需要很多年才能成為獨角獸),所以這是看看2到10年前最好的公司是在哪裡成立的一個辦法。請注意,有一些城市,比如聖地牙哥,之所以有獨角獸規模的市值主要是因為生物技術。紐約的市值近一半來自WeWork,而WeWork其實主要還是房地產公司而不是科技公司——另外還有100億美元左右的市值來自DTC公司(直接面向消費者公司。事實上,紐約是下一代DTC公司的工業城)。

但不管怎樣,這種模式還是成立的——在每個市場裡,某一個城市總是佔據了市值的大頭。比方說,光倫敦就占到英國私有獨角獸市值的66%,而矽谷占到了美國市值的57%,柏林約占德國的一半

startup-company-industry-towns-c5.jpg
36氪

如果你把最近的IPO(Uber、Lyft、Pinterest、Zoom)考慮進矽谷裡面,那它在美國獨角獸市值的占比就升到65%。

下面是類似的資料(某城市獨角獸數量在總數的占比):

startup-company-industry-towns-c6.jpg
36氪

印度比較獨特,那裡有雙中心,邦加羅爾和新德里的獨角獸市值、數量占比都差不多(邦加羅爾有6家,新德里有8家,兩個地方市值占到了印度的78%)。

工業城鎮特點,助新創公司一臂之力

  1. 行程人才基地

世界各地都有優秀的工程師,銷售人員,產品人員等。然而,最優秀的人才都集中在工業城鎮(就像美國最偉大的演員在洛杉磯的集中度最高一樣)。 類似地,知道如何發展壯大技術公司的人也集中在上圖中的技術中心。在實現產品市場匹配後,許多公司來到舊金山灣區進行融資,並且利用這裡的人才和專業知識。

  1. 容易找到早期客戶

對於某些行業來說,你的客戶主要來自其他地方。比方說,如果你正在銷售原油開採優化軟體的話,在矽谷是找不到太多客戶的了。但是,如果你賣的是通用企業軟體或SaaS的話,那麼你的產品就可以在灣區找到許多早期採用者。相對於老公司,技術公司更有可能早早採用各種類別的企業軟體新產品。類似地,很多技術產品的早期消費者產品影響者也都在灣區。尋找技術產品早期採用者的最佳地點,往往就在技術中心。

  1. 不乏獨特見解與專業知識。

你的企業有哪些新的付費和非付費管道?新的編碼或設計趨勢是什麼?哪些VC正在為NoCode/Devsumer或RPA市場提供融資?對於一個5人規模的機器學習團隊而言,目前的並購條款情況如何?工業城鎮往往是早期採用者傳播見解的地方,有進取心的創業公司可以去利用這些洞察。雖然一些網路上的群體也可以舉辦類似的活動,但是在資訊傳播、董事會,天使/創辦人或創辦人/創辦人間對話中遇到貴人,或者有意外發現的價值,再怎麼評價也不為過。

  1. 匯集聰明的投資者

紐約、洛杉磯、華盛頓以及波士頓等地最好的新創企業最終都會來到矽谷融資。這是因為這裡彙聚了知識,洞察力和抱負,並有著密集的由投資者牽線搭橋的客戶和人才關係網絡。類似地,印度和中國最好的投資者都集中在邦加羅爾和北京。

  1. 擁有最佳服務提供者

terms靈活或觀點獨特的法律專家、銀行和房地產供應商都集中在工業城鎮。特定投資者願意接受的terms是什麼?你的律師應該知道。在工業城鎮他們經常這樣做。

  1. 集合特定領域專家

有些人十分癡迷自己的愛好。昆汀・塔倫蒂諾曾在光碟出租店當店員,為的就是能在空閒的時間看電影向古典大師學習。最好的生物學家會和其他的生物學家共進晚餐,把全部時間花在討論生物學上面。工業城鎮吸引那些將自己的工作,手藝和愛好視為同一件東西的人。相較於慢條斯理、放任自由和蜻蜓點水,努力工作、雄心勃勃,高度專注更有可能獲得成功。雖然矽谷許多最有趣的創辦人都很博學,但他們在創業初期已經花費了大量時間在自己的公司和討論技術趨勢上面。工業城鎮吸引了大量癡迷自己所喜歡的工作的人。

分散式團隊崛起,可依招聘優勢另設辦事處

在過去10年的時間裡,線上軟體市場至少增長了10倍。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創辦一家十億美元公司確實從未如此簡單。由於互聯網所提供的全球流動性和可達性,一家收入為1000萬美元或2000萬美元的公司現在可以達到1億美元。這意味著市值達到10億美元的公司將會前所未有的多,而且在世界各地的分散性也將是前所未有的高。比方說,超過360家獨角獸安家在82個城市,其中有44座城市只有一家市值10億美元或以上的公司。

startup-company-industry-towns-c7.jpg
36氪

與此同時,科技中心或者工業城鎮的新創公司繼續市值增長最多的趨勢。在全球擁有更多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的同時,技術中心擁有市值超過100億美元的公司也更多了。 歷史上市值本來就集中在少數幾個地方。沒有明確的「為什麼是現在」來表明對上述工業城鎮的影響已經發生了大到足以取代它們的變化。

分散式團隊的崛起,意味著更多公司正在在總部所在城市之外的地方,更快地進行招聘。如果你的團隊是分散式的,則需要在此過程中早點進行投資。你要比大多數小公司更早地設好目標、進行充分的內部溝通,還要親自面見很多人。分散式團隊需要付出代價。在某些情況下,這些代價可能是值得的。但在很多情況下,等到你的創業公司規模已經擴大再這樣做是值得的。隨著工具變得愈來愈強大,我們可能會逐漸看到更多的分散式團隊。在接下來的5年裡,最大的新創企業的總部主要還是在工業城鎮。但10年後的事情總是難以預測的。

如果你在當地市場招聘方面有優勢,可以把總部設在工業城鎮然後把工程辦事處設在當地市場。比方說,許多以色列新創公司最後都把總部搬到了矽谷,但在荷茲利亞保留一個工程團隊。在某些情況下,人才的主要市場是工業城鎮——比方說雅加達似乎吸引了許多印尼最優秀或最有經驗的工程師——因此將總部與公司其他部門分開並不容易。

成功的新創公司集中度高,顯示地點之影響力

西雅圖已經孵化出兩家最成功的科技公司。微軟總部最初是設在阿爾伯克爾基,然後在1979年搬到了貝爾維尤/西雅圖,Amazon是1994年在西雅圖創立的,部分是因為那裡的稅收規定。值得注意的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都是在西雅圖地區出生長大的,然後又把他們創辦的公司搬回來——就像福特和奧爾茲在自己的家鄉底特律建立汽車中心一樣。雖然西雅圖很可能有朝一日還會創立又一家大型公司,但目前那裡的創業版圖要比矽谷、紐約、洛杉磯以及其他美國城市小。

Amazon new Seattle HQ
Amazon是1994年在西雅圖創立的,部分是因為那裡的稅收規定。 Graphite

類似地,沃倫.巴菲特經常被拿來作為例子,說明出色的金融人才不一定非得住在紐約——他就住在奧馬哈。雖說這個例子舉得沒錯,但在紐約(現在已經溢出到康涅狄格州)的成功金融人士顯然比奧馬哈多得多。

我並不是說在工業城鎮之外想要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我的意思是網路效應和知識效應會帶動極其出色的人才彙聚到中心,並且説明他們比其他地方更快地取得成功。總會有例外,但上面的私有獨角獸市值資料已經證明最好的新創公司在工業城鎮中的集中度最高。

技術圈的一些人對科技業跟其他行業一樣擁有產業中心的看法有一種本能反應。 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自己的歷程——「我離開了灣區去[城市名稱],我在那裡生活得很好,因此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或者,「我住在[x城],對我的新創公司來說這裡很棒。 」 如果是這樣的話,請再接再厲,祝你成功! 雖然優秀人才可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取得成功,但市值、VC以及其他資料均表明,工業城鎮(及其巨大成功)是確切的存在。 如上所述,這並不能排除其他地方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技術創業不是零和遊戲。

舊金山房價高漲,能維持新創技術中心的地位嗎?

舊金山面前可能有兩條路。這個地方可以建立起地球上最好、最有錢、最先進的多元化城市之一。有著不斷增加的稅收基礎,迅速增長的人口,令人驚豔的地理位置,舊金山應當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之一。或者,缺少住得起的房子,不斷增加的無家可歸者,糟糕的基礎設施以及愈演愈烈的公開吸毒與輕微犯罪可能問題依舊。

shutterstock_San Francisco_矽谷_Silicon Valley_USA_5
舊金山面前可能有兩條路。這個地方可以建立起地球上最好、最有錢、最先進的多元化城市之一。 IM_photo via Shutterstock

過去幾年,我們目睹了從養老基金和捐贈基金,到舊金山房東的財富代間轉移。 捐贈基金和養老基金給VC提供資金,VC再為新創公司提供融資,新創公司招聘員工,而員工又把大部分的工資交給舊金山的房東。在舊金山有物業的人大賺特賺,而無家可歸者卻在不斷增加。舊金山(事實上,加州大部分地區亦然)制定的法規不友好,阻止了住房供給到急需的地方。

10年前的2008/2009年,除了Saleforce以外,主要的技術公司基本上都不在舊金山。慢慢地,新的新創公司搬過來或者在這裡創立。在過去十年中,這些新創公司已經成長為Uber、Airbnb、Lyft、Twitter、Pinterest(從Palo Alto搬來)、Stripe(從Palo Alto搬來)與Square等。

大概在1994年至2010年這段時間,灣區大多數領先的互聯網公司都是分佈在聖約瑟、山景城和帕洛阿爾托。從2010年至今,最好的新公司已經集中在舊金山。 十年後,我們討論的所有這些技術新創公司還會待在舊金山嗎?或者,技術中心會再度轉移到奧克蘭、南舊金山/伯林蓋姆或灣區的其他地方?

如果舊金山不能降低住房成本和在這座城市生活的壓力,在這裡住的人和安家的公司最終將會轉移到其他地方。隨著該地區其他地方的生活成本也在上升,能主動在經濟適用房、交通、商業區和基礎設施方面有所作為的城市有望成為全球新的技術中心。

我希望舊金山能夠糾正自身的問題,而在這座城市轉型時,科技公司及其員/居民能扮演支援的角色。

譯者:boxi
原文:HTTP://blog.eladgil.com/2019/06/industry-towns-where-you-start-company.html

本文轉載自36氪,作者:神譯局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