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Meet 創業小聚與國外知名加速器 Startupbootcamp 共同舉辦的第二場「Meet Accel 前進加速計劃」活動,鎖定「 InsurTech(保險金融科技)」領域,邀請到 Startupbootcamp 的 InsurTech Accelarator 招募負責人 Leland Holcomb 及 Startupbootcamp Taiwan Managing Director 莊劍偉(Ken)作為業界評審,針對 4 組 InsurTech 領域的新創團隊給予評論並選拔,最終脫穎而出的台灣新創團隊將有機會獲得 Startupbootcamp Amsterdam 三個月加速計畫的決選機會。
Startupbootcamp 的全球展望
Ken 作為全球知名的加速器 Startupbootcamp Taiwan 的負責人,先簡單介紹 Startupbootcamp 計畫與服務內容。為扶持全球各地新創公司,Startupbootcamp 著重保險金融科技、智能城市、新能源、Fintech、IoT 等新興垂直產業協助對接,讓新創團隊能與大企業、投資人形成龐大的國際網絡。Startupbootcamp 預計會在全球網羅三百組新創團隊,通過層層篩選後將會有十二組隊伍可以進入為期三個月的加速器計畫,對於台灣的新創團隊來說,是邁向國際市場的好機會。
InsurTech如何翻轉傳統保險業的生存模式?
Leland Holcomb 也介紹目前保險金融科技的產業趨勢,帶領新創團隊們看到未來可以切入的產業突破點:
- 達到價值鏈的另一個新層面:Leland Holcomb表示有 80% 的合作夥伴會認為「預防風險」是保險公司主要的前進方向,但其實在市場上仍有 61% 的消費者沒有被納入一般保險的服務範圍內,這代表新創公司可以從這個突破點切入,運用新技術來彌補市場上的需求。
- 從更多、更新的數據中挖掘出價值:擁有大筆數據資料將會成為 InsurTech 新創的一大優勢,如何將這些數據轉換成有意義的訊息來了解客戶背景會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甚至還能以數據為基礎,推出其他加值服務來降低風險。
- 超越傳統保險的新主張:為滿足消費者在保險客製化的需求,保險的形式也逐漸在改變,例如針對符合承保條件的經濟弱勢族群打造的微型保險。
- 以客戶為中心:各個產業以客戶為導向成為顯而易見的趨勢,但保險業真的以客戶為中心了嗎?Leland Holcomb 認為 InsurTech 新創不只要掌握好技術,更要專注於客戶的需求,以此顛覆傳統保險公司的營運模式。
- 業務流程改善:近三年以來,InsurTech 一直都有「營運模式改善」這個項目上的需求,雖然沒有太大的增長,但 Leland Holcomb 預期在 2019 年就能看到有大幅度的需求增加。
- 文化變遷:目前申請 Startupbootcamp 計畫的新創 CEO 就有 23% 是女性,從這裡可以看到不只是新技術的產生,連「人」的因素都產生很大的改變。
Pitch展現各自亮點
這次活動有四家新創公司進行簡報,在 6 分鐘內以簡報形式介紹各自的產品內容及特色,現場的評審們同時給予團隊建議並進行 3 分鐘提問,最終由 Wfly 吾飛金融科技入選 Startupbootcamp Amsterdam 三個月加速計畫決選。
1. Wfly吾飛金融科技
吾飛金融科技主打一站式保單管家平台,整合一般人覺得很繁複的保單,只要透過 APP 即可輕鬆管理、確認目前所有保單的狀態。
吾飛的負責人表示未來會希望從食衣住行各方面去了解一個人的消費習慣,因為其實職業、感情狀態、家庭結構、人生階段等都會影響消費者對於保險的看法,所以從這些生活的基礎層面就可以蒐集到龐大的相關數據,用來建立消費者的資料庫,在保單管理上可以更貼近民眾的需求。
2. ThinkCloud雲想科技
對於紙本簽字會出現不易保存、偽造簽名的問題,雲想科技希望能以「影像電子簽章」來解決。透過加密技術、人臉辨識系統,當民眾需要簽署醫療行為同意書時,就能同時記錄簽名軌跡及人臉影像,完成身分認證。目前已經有國泰人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導入雲想科技的技術,讓電子簽章能在金融和醫療的場域發揮效用。
雲想科技針對醫療機構提供企業版的技術服務,也有雲端版可以讓使用者隨時隨地完成簽名。這項技術已經獲得台灣及日本相關單位批准,雲想科技甚至參加過法國知名加速器 Orange Fab 培育計畫,他們希望讓更多國家看到這項技術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3. ruRU如如研創
如如研創開發的「企業軟體機器人」能讓原本需要工程師處理的程式撰寫工作交由軟體機器人來運作,使用者可以自行創造軟體系統,形成軟體設計藍圖,後續的平台維護就不需要人力作業,交由機器人即可完成。這項技術已經與知名交通服務提供商合作,在實際場域中開始運行。目前他們提供軟體機器人租賃及專案開發這兩種模式,協助客戶打造一整套軟體系統。
4. Neurobit神經元科技
神經元科技專注在開發醫療器材、設備,「眼球震顫快篩裝置」是他們現階段主力產品,能檢測眼球的位置及擺動,提早發現中風的跡象。因為這項裝置是專業的醫療器材,所以神經元科技的主要客群是醫院裡的醫護人員,只能由醫生使用這項器材協助病人完成快篩程序。
但這項技術要如何和保險業結合呢?神經元科技的負責人表示這項裝置其實不只能檢測,還可以協助醫生去了解、紀錄病人的情況,有了完整的病情資料、歷程,就能和醫療類保險做結合。
InsurTech產業深入對談
活動現場也由 Ken 帶領一場與業界領袖的共同對話,包括 Leland Holcomb、Global Intelligence Partners 陳昀利 Dennis、資深創投陳儀雪 Yvonne、永豐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陳豐年 Lawrence、與 PwC 市場暨業務發展部副總經理羅沁雯 Violet 等人展開深入產業對談。以各自的專業角度及接觸產業的資深經驗,探討台灣保險金融科技業所面臨的困境,透過此次對談,希望找到台灣 InsurTech 產業的一些出路。
Ken:如何看待現在的InsurTech?
Dennis:我認為現在這個產業需要去琢磨的是怎麼樣計算他們的產品?怎麼樣發展新的商品?因為現在的 AI 發展其實是著重在如何利用因果關係去影響決策,可以運用現在的因果去推測未來會發生什麼結果,所以我覺得保險產業應該要打破過去精算一個商品的方式,像現在有很多微型保單,只要在線上點擊就能投保。
但這種模式要落實在台灣其實還是有困難度,因為台灣的資料數據不夠大、多,李開復曾講過「台灣要發展 AI 是很困難的」也是出自這個原因,所以現在新創可以做的是和台灣的既有業者合作,共創更多的發展性。
Yvonne:我要反駁前面 Dennis 說的,大家不要忘了台灣有四十年來的製造業技術,我們在這個產業也累積了很多資料,所以我覺得台灣還是有很多做 AI 的可能性。
像阿里巴巴曾經投資過一家專門做血糖檢測的公司,他們可以記錄糖尿病患者從早到晚的血糖值,同時把這些資料累積起來,他們當時得到不超過兩萬多筆的資料,這個資料量並不多,但是對於保險公司來說卻是值錢的,這些資料可以用來評估一個病人需要被提供多少保費,這都很重要。從創投人的角度來講,人對了很多東西都對了,其實你只要是健康的團隊,初衷也是對的,然後一開始產品不好沒關係,只要之後可以被scale(規模化),並且掌握好團隊的核心,同樣也有很大的發展性。
Lawrence:首先我覺得現在台灣政府在監理上的態度不明確,模糊的態度就會讓業者無所適從,第二個問題是當保險金融開始發展後,就可能會出現「保險孤兒」,例如我們現在有很多穿戴式裝置,如果你的身體狀況很差,本來你是非常需要保險的,但是在未來因為經過數位科技的計算,你可能就無法得到保險了,也就是變成由保險公司來選擇保險者。第三個是個資問題,在未來可能變成你身體最機密的健康資訊二十四小時都會往雲端送,所以這些保險公司要如何確保我們的資料都不會外洩,就會是未來很大的一個挑戰。
Ken:從 PwC 的角度,要怎麼樣來協助台灣的新創團隊?
Violet:當問投資人願意把錢投資到哪些項目上時,第一名會是大數據,第二名是行動科技,第三名則是 AI,雖然他們都有重疊到 AI 的項目,但他們屬於不同的領域,所以我們在輔導很多新創團隊要切入到大企業的時候都會發現到一個問題點,就是你今天要談的這個項目,它負責的部門、單位到底是什麼。
再來是很多大公司他們先看中的是如何防弊,但現在的新創都會想要怎麼創新或是打破既有的行規,所以在這之中是有一個 gap(落差)在。另外我其實蠻期待會出現結合心理學或行為消費學的產品,像保險公司很怕詐賠,所以能夠出現這樣的技術或許可以更了解客戶的行為。
Dennis:我補充一下,以前的模式是不管保險或投資的知識都集中在同一個人身上,再由他來去服務客戶,但在未來他就不會只是賣保單而已,他會成為照顧你全家的一個人,當心理學、社會學、技術等這些知識可以集結在一個人的身上時,他就不容易被 AI 取代,所以當提到 AI 會不會取代人類時,我會認為人腦很難複製,我覺得 AI 只會讓人類找到另一個需要人類貢獻的領域,只要跟著潮流走,人跟 AI 的發展就會是無限的。
Yvonne:雖然需要人工的機會降低,但是你終究還是需要人,永遠都需要有人來做判斷,蒐集資料或許就能交由 AI 來負責。大家不要想說等機器人出來我就沒價值了,No!其實你越有經驗就越有價值。
Ken:最後請各位花三十秒的時間為今天的活動做個總結
Violet:我給新創團隊的建議是第一個你的商業模式能不能持續?在一開始就要確定你的收入來源是什麼,在主要的收入模式之下,你還能不能加入其他的收入來源。第二個是你的潛在客戶,尤其是大公司,你能解決什麼類型的 KPI 問題,或是你有沒有辦法翻轉他對 KPI 的看法。
Lawrence:第一個是對於國家政府來說,希望不要一直以防弊為主,第二個則是建議新創團隊可以進入到監理沙盒。
Yvonne:不管是哪個產業,找到對的人以及對的門路都很重要。
Dennis:因為台灣的限制多,所以能透過媒合或是依靠既有業者去學習產業的規則等方式走向國際,我覺得對新創團隊來說都會是很好的發展。
Leland:最重要的是你要專注在你能做得好的產業、專長。
Ken:什麼是創新?創新就是新嗎?大家應該思考如何做到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