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出門問問創辦人李誌飛:新創公司沒有成長,就跟死亡沒有區別

創業邦/混沌大學 2018-05-23
出門問問創辦人李誌飛:新創公司沒有成長,就跟死亡沒有區別
混沌大学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語音開放平台出門問問創辦人李誌飛在創業的過程中,思考 AI 技術如何落地和商業化的問題,透過他的個人經驗分析,分享 AI 新創該如何面對未來的挑戰與機會。

2015 年之前,在中國很多人都不知道 AI。但是在過去 3 年裡,AI 突然變成了一個全民熱議的話題。尤其是 Google AlphaGo 機器人打敗世界圍棋冠軍這件事,給整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震撼。

雖然 AI 技術在突飛猛進地發展,但是如何實現 AI 技術的商業化,仍然是今天全世界 AI 企業面臨的最大難題。

我以前在美國讀書,博士畢業之後本來是要做科研的,結果反而去了 Google 美國總部做科學家,後來又回中國創立了 AI 公司「出門問問」。從一個純粹的科研人員,到一個商業化的技術研究者,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在創業的過程中,我對於 AI 技術如何落地和商業化的問題,有了很多的思考和想法,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

Google AI 為什麼要自己做硬體產品?

AI 商業化的關鍵有兩點:場景可掌控

如果把 AI 的算法比作成靈魂,那這個場景就是身體,靈魂是需要身體才有意義的。AI 技術去尋找場景的過程 ,就是一個靈魂附體的過程。尋找可以掌控的場景,這就是 Google AI 一定要自己去做硬體產品的原因。

Google 的 Android 操作系統非常成功,佔有了全球 70%-80% 的市場佔比。Android 的戰略是以平台為主,爆紅的商品為輔。而現在 Google 在 AI 層面的戰略則反過來了,平台為輔,爆紅的商品為主,把自己的產品當作一個爆紅的商品去做,而不只是追求 demo (示範) 效應。

20180512054027645.jpg
Google 積極推出 AI 硬體產品。 創業邦

這其中的原因是:

第一,在 2007 年 Android 剛剛起來的時候,多數硬體廠商並沒有做軟體的能力。再加上 iPhone 的成功來得太快,很多手機廠商沒有反制之力,就很願意把自己的場景讓 Google 的操作系統裝進去。而現在大部分硬體廠商都有研發軟體的能力,並不願意把自己的場景交給你。

第二, Android 是一個系統級別的軟體,它是可靠的,可以預測的。 而 AI 技術是概率性的,存在特別多的不確定性。比如語音識別的時候,有時候能識別對,有時候識別不對;在某一個場景下可以識別對,在另一個場景下卻錯了。這就對硬體產品有更高的要求,很多硬體廠商達不到這樣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Google 想要以 Android 的方式去推動 AI 的應用,就會非常困難。 Google 做硬體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自己的很多高科技、黑科技直接放到自己研發的設備裡,讓 AI 技術有一個可控的場景。

AI 商業化的路徑:建立技術、產品、商業的閉環

一個獨立的 AI 企業要想存活下來,就應該在算法的基礎上,盡早找到可以掌控的場景,建立技術、產品、商業的閉環,然後在更大的規模上循環、疊代。

核心技術: 你會做的,別人也可以做出來

如果你是一家 AI 公司,想要把 AI 應用到某一個場景裡面去,你首先得有一套非常核心的技術。而且這個核心技術必須要有一定的難度,形成一定的壁壘,這樣才能擋住 95% 的競爭者。比如說語音互動、語音識別這樣的技術,在今天中國加起來不超過 10 家,絕大部分企業是無法進入的,因為它的技術難度非常高。但技術的領先頂多只能保持 8-12 個月,不能構成絕對的壁壘。

深度學習在語音識別中的應用,首先是在 2012 年由微軟研究院的華人科學家鄧力做出來的。但是第一個做成大規模系統的反而不是微軟,而是 Google。因為科研的圈子是沒有秘密的,你做出一個東西之後,很快就會有另外一批人把它做出來,甚至比你做得還好。

只有不斷疊代,持續性保持領先,才能形成真正的壁壘。 也就是說,你得永遠比競爭者領先 8 個月。你 8 個月前做的事情,可能現在有人已經學會了。但這時候你已經在做另外的事情,大家看到以後,又得再等 8 個月才能學會。這是一個最好的正向循環,Google 正是靠這樣正向疊代的方式,使得它永遠能夠在競爭者面前保持幾個月的領先優勢。

產品:算法只佔整個產品開發的30%

商業和科研的本質是不一樣的。很多技術創業者都走不出技術或者算法這個階段,他們不知道什麼叫產品,什麼叫解決方案, 把創業當作科研在做,結果很快就失敗了。 光有算法是不夠的,還必須快速圍繞著算法在一個具體的場景裡做出一個端到端的產品 (To C),或者一個解決方案 (To B)。

比如我研發出了一個語音識別的系統,但是這個演算法不是一個通用的演算法,它可能剛好在我訓練的相對安靜的環境下可以使用,在給投資人做 demo 的時候是 ok 的,因為大家面對的是黑乎乎的銀幕,沒有任何用戶體驗可言。

但是如果這種算法應用在 APP 上,在環境相對吵雜的地鐵、公車或者街道上使用的時候,用戶體驗就會非常糟糕。所以,要做成一個產品,除了有基本的算法和系統之外,還必須有具體的應用場景,讓用戶有一個良好的使用體驗,並在此基礎上不斷進步。

出門問問現在應用的場景有智慧手錶、智慧音箱、智慧車載等,每應用於一個新的場景、新的設備的時候,我們的演算法本身就要去做很多疊代和改善。算法只是一個起點,它離一個真正的產品還有非常遠的距離。當你基於語音算法做出一個產品的時候,可能這個演算法本身只佔你整個開發的 30% 都不到,另外 70% 都跟這個演算法沒有什麼關係。

規模化:能夠支撐自身研發和未來競爭

做出產品或者解決方案還遠遠不夠,商業上看的,是你到底有多少用戶,以及這個用戶帶來多少營收和商業價值,能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化 。這種規模化要能夠做到:

第一,能夠支撐自身研發的疊代。

第二,可以透過這種疊代和規模,抵抗未來的競爭。只有這樣,才能對所應用的場景有一定的控制力。

這個時候就需要深度思考。所謂深度思考,就是說你腦海裡要有一個模型,能夠把一段話或者一個事情量化。比如 10 萬規模的時候是什麼樣子,50 萬的時候是什麼樣子,100 萬的時候是什麼樣子。以價值 1000 元的智慧手錶為例,如果做出了 10 萬台的規模的話,就可以 cover (覆蓋) 一些材料、模具成本和基本的研發費用。如果要想cover(覆蓋)成本的話,就需要達到 50 萬台的規模。而如果做到了 100 萬台的話,那就可以形成足夠高的壁壘。尤其是面對華為、小米、三星這樣的競爭對手,你對所在的場景是有一定掌控力的。

但是如果有 BAT 或者 Google 這樣的超級巨頭想闖入這個領域的話,那麼 100 萬台的規模就沒有任何意義,原先可控的場景又變得不可控了。因為巨頭們不靠硬體賺錢,他們可以進來之後先扔「炸彈」,把市場搞亂,把量做上去之後,再透過後面的軟體服務去變現。

所以,規模化的程度取決於你處於什麼樣的市場,以及你自己處於什麼樣的階段。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新創影音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自《創業邦》,作者:混沌大學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