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中國平安好醫生掛牌上市:2億用戶在手真的等於盈利無憂嗎?

36氪/歐陽偉康 2018-05-08
中國平安好醫生掛牌上市:2億用戶在手真的等於盈利無憂嗎?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平安創投執行董事李佳安曾於創業小聚 NO.86分享, 一起聽聽他對中國投資環境及創投的想法
創業小聚 #89:健康醫療崛起!新創如何打造健康生態圈?|5/9 前報名享早鳥優惠

中國平安集團旗下的線上醫療平台「平安好醫生」(01833.HK),成為今年第一隻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的「科技獨角獸」。在正式開盤後,平安好醫生股價一度報58.25港元,相較54.8港元的招股價上漲6.30%。

不過之後平安好醫生股價回落,截至港股收盤,平安好醫生報54.85港元,僅略高於招股價,彭博社評論稱:「平安好醫生為三年來香港上市首日表現最弱科技股。」

對於成立僅4年就成為互聯網醫療上市第一股的平安好醫生來說,上市只是第一步。在平安好醫生接下來的發展中,少不了需要燒錢的地方。

用戶,用戶,用戶

翻開平安好醫生招股書,滿本都寫著兩個字: 用戶

平安好醫生目前正處於建立場景、建立流量的早期階段,仍在尋求建立更大量的流量。這直接反映在平安好醫生對於用戶規模的重視上。

招股書顯示,平安好醫生已經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互聯網醫療健康平台。2017年底,平安好醫生註冊用戶和月活躍用戶分別成長至1.9億和3290萬。平安好醫生目前已經有1.9億註冊用戶、3290萬月活用戶,但是對盈利仍沒有明確時間表,依然要投入大量成本去獲取用戶。

中國第一的用戶規模仍未讓平安好醫生實現盈利。2015年到2017年,平安好醫生營收連年成長,但虧損也同樣在擴大,三年累計虧損超過20億元。平安好醫生在招股書中明確表示:「預計2018年將產生大額虧損淨額,或會於未來繼續出現虧損及負經營現金流」。

對於虧損原因,平安好醫生表示,由於仍處於變現的早期階段,並且繼續產生重大的銷售及營銷費用以及管理費用。平安好醫生預期用戶營銷成本將由於加大對於推廣、廣告、提高用戶參與度的激勵措施,以及推廣新產品及服務的營銷活動投入而進一步增加,並於中期逐步下降。

在公司策略中,平安好醫生表示旨在為每個家庭提供一位家庭醫生,並為每個人創立一份電子健康檔案及制訂一個健康管理計劃。為實現這一目標,平安好醫生務必要系統性地擴大用戶基礎及用戶參與度,鞏固產業領導地位。

用戶在手=盈利無憂?

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平安好醫生的月活躍用戶中,月付費用戶為90萬,佔月活用戶數的2.7%。

在平安好醫生的定義中,在平台上購買產品或服務一次以上的用戶即為月付費用戶。

粗略計算一下,以90萬月付費用戶計算,每個用戶平均每月帶來4.7元收益,那麼平安好醫生2017年從這些月付費用戶上獲取的收益僅為5076萬元,還不到平安好醫生2017年18.68億元營收的零頭。

按照預測,如何從用戶身上獲取收益,平安好醫生還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此外,在平安好醫生2017年的營收中,有46.4%來自平安集團,這一數字雖不及2015年的80.9%,但相比2016年的41.4%略有提高。其中在家庭醫生服務總共13%的營收佔比中,有12.6%來自平安集團客戶,僅0.4%是來自其他客戶,平安集團客戶佔比為四項業務中最高的。

一位接近平安集團的人士對《經濟觀察報》指出,平安集團近幾年在內部孵化科技項目的過程中採用了「扶上馬,送一程」的策略。在發展初期,集平安團除了出人出錢,也會給予大量的業務資源和客戶資源。

對於平安好醫生來說,平安集團不僅是客戶資源的一大來源,同時也是業務上的協同夥伴。

透過平安集團的保險業務與平安好醫生的健康醫療業務協同,有望構建起中國的HMO體系:一、即透過為參保人指定服務提供方,引導參保人選擇家庭首診,提倡健康管理,力求透過降低疾病發生率來控制賠款;二、保險機構和醫療服務提供者則透過協議共擔風險,防止過度醫療。

但從平安好醫生的各業務佔比來看,家庭醫生服務顯然還沒有到挑大梁的時候。

一名關注醫療服務的投資圈人士曾對36氪表示,平安好醫生背靠控股股東,這是一個高舉高打的好開端,但如果想在醫療領域做扎實的話,還需要落地做很多醫療服務,吸引流量和建立信任,讓用戶更主動地使用它的醫療產品。

盈利模式已成產業難題

在招股書中,平安好醫生對於如何扭轉財務表現有著清晰的描述:

家庭醫生業務:計劃專注於根據年度會員認購模式開發產品,擴充自有醫療團隊以增強服務能力及鼓勵用戶採納付費咨詢服務。消費型醫療業務:發展現有服務組合並推出新類型的產品以及擴充醫療健康服務提供商網路。健康商城業務:擴大活躍用戶基礎及增加商品種類。健康管理和互動業務:增加用戶基礎以吸引更多廣告商及提升廣告方面的定價能力。

平安好醫生這四大業務都能產生毛利,但問題卻在於目前業務的重要程度與營收能力不成正比,甚至產生了明顯錯位。

在前述招股書中提到的平安好醫生目標中,家庭醫生和健康管理計劃無疑是核心,但在財務數據中,2017年,家庭醫生服務只佔平安好醫生總營收的13%,健康管理和互動業務更是僅佔4%。而以出售體檢、基因檢測、美容等業務為主的消費型醫療業務和以出售藥品、保健品等產品為主的健康商城業務在2017年佔平安好醫生營收比例為83%。

這兩項業務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起平安好醫生四大業務中的「現金牛」角色,但卻更像是賣服務和賣產品的醫藥電商,不符合平安好醫生「健康醫療流量入口」的定位,這也不是平安好醫生對投資者講述故事的重點所在。

不過並非只有平安好醫生存在這一問題,盈利模式尚未清晰幾乎成為互聯網醫療企業的通病。

分享投資管理合伙人管濤曾對36氪表示,大部分移動醫療公司還沒有找到良性的賺錢方法,各家業務發展不清晰。最後能做成功的一定是具備閉環商業能力的綜合醫療服務提供商,即「 線上有服務、線下有診所或醫院 」,然後再加上保險和其它形式。

復星同浩資本總裁劉琦開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提到:「 互聯網醫療產業面臨的盈利問題本質上因為公司給用戶帶去的價值還偏少,能解決的用戶問題還只是一小部分,沒有完成完整的醫療服務閉環,提供的多為非醫療核心服務。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新創影音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自《pingwest》,作者:歐陽偉康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