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群眾集資世界裡,台灣意識不再是主打

群眾觀點/jie 2018-03-16
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群眾集資世界裡,台灣意識不再是主打
群眾觀點CrowdWatch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台灣,幾乎所有想研究「群眾集資」的人都會找上林大涵——由他領軍成立僅僅三年多的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至今已成功輔導破百個台灣提案團隊締造佳績、總集資金額超過 6.5 億台幣,為社會帶來的影響力橫跨公益、科技、設計等多個不同領域。

無論從 Google 搜尋、電視報導或雜誌採訪,見得林大涵總炯炯有神地捕獲業界最新動態,儼然是一本走在路上的群眾集資百科全書。

若要聊聊他觀察到的 2017 年台灣群眾集資,猜猜他會說些什麼?

content_w.jpg
2017 年 5 月在 PressPlay 啟動訂閱集資的《老王愛說笑》,至今仍有每月破百萬的訂閱金額! 群眾觀點CrowdWatch
延伸閱讀首日訂閱金額高破 40 萬,粉絲的愛是對帳單—老王愛說笑

訂閱集資即將出現「第三指標」?

「訂閱集資在台灣的發展速度,比我想像中還快很多。」林大涵直言,若對照 Patreon (美國最大訂閱集資平台) 從 2013 年至今的成長狀態,台灣在訂閱集資開跑短短 兩年內就已經出現每月訂閱金額破百萬的集資計畫 ,相當不容易。

而台灣截至目前為止所有的訂閱集資計畫,粗略可分為兩大類來看, 一類是以支持特定人物——「因為你是你」,一類則偏向知識採購——「我想成為更像我的我」 ,林大涵認為今年後者還有成長的空間、前者則會逐漸緩下來,因為前者可選擇使用的替代工具太多,忠實粉絲用直播工具也能「抖內(donate)」自己喜歡的頻道主,不一定要透過群眾集資平台支持。

「在這兩類以外,2018 年台灣訂閱集資會不會出現『第三指標』?」他自問也期待著。

content_ww.jpg
Pockeat 在 facebook 上的贊助者專屬社團。 群眾觀點CrowdWatch

不再主打「台灣意識」,社群化現象明顯

至於一次性的集資計畫,我們又可以看到什麼現象呢?

「這其實是 2016 年就開始觀察到的:群眾集資從『對抗型』漸漸變成『創造型』、從『立刻可見的改變』到『逐步運用資金實現很多事情』,台灣意識不再是集資計畫主打,越來越多人講究『我可以用它來做什麼』,而非『它可以直接解決什麼』。」
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

「另一方面,群眾集資的 “ 社群化現象 ” 越來越明顯。」以往提案者對贊助者的溝通幾乎集中在集資頁面上,而林大涵注意到的是, 2017 年已經有不少產品型集資計畫的提案團隊會為專案設立 facebook 社團、LINE 群組等半公開的對話空間, 不僅方便潛在贊助者們揪團,也基於所有人都能發文的特性,鼓勵贊助者分享交流、培養真正的「社群」 ——畢竟相較於提案團隊的官方介紹,網友們的實際使用心得更具有親切自然的說服力。

台灣專案平均水準高,少有「一代拳王」

林大涵還特別提到,在他眼中台灣的提案平均水準「比國外高很多」,無論從 集資頁面的文案、視覺設計、溝通口吻,甚至是客觀數據(集資金額、贊助人次、達標率) 來看,台灣團隊成果大多不遜色於國際平台上的熱門專案,整體而言也少有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的群眾集資計畫。

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過去幾年曾成功集資破千萬台幣的台灣提案團隊,像是 3D 印表機 FLUX、開發口袋相簿 PiconizerMaktar、設計金萱字型的 Justfont集資結束至今團隊都仍穩定經營並推出新作, 少有曇花一現的「一代拳王」。

「真的不會輸給國外!」去年登上 Kickstarter 造成轟動的 Cubiio模範生之一,若以此發展下去,林大涵預估未來會有更多優秀的台灣提案團隊前進歐美或日本,開拓新的產品市場。

延伸閱讀
創下群眾募資5千萬台灣紀錄,FLUX團隊做對、做錯了哪些事情?
金萱字型募資2,600萬驚奇之旅,蘇煒翔:這是一趟越級打怪的故事
content_abc.jpg
在中國眾籌平台「開始吧」可以看到不少實體展店的集資計畫。 群眾觀點CrowdWatch

還有兩個群眾集資模式,台灣人很不熟!

不過,綜觀全世界群眾集資的發展,林大涵認為有兩個群眾集資模式還沒在台灣大幅度竄起, 一是「權益型」集資計畫,二是更偏向「直接投資創業」的集資計畫。

權益型集資在中國發展蓬勃。中國人習慣將「群眾集資」稱為「眾籌」,而「權益型眾籌」經常對應到電玩、影視類創作團隊,集資計畫會依據贊助者的贊助金額級距分配比例,待團隊完成一部作品、將作品正式上市後,贊助者可以依照當時分配的比例,在銷售獲利中抽成。

這跟美國獨立遊戲圈盛行的 IndieFund 集資方式不太一樣,IndieFund 是較直觀地由開發團隊向支持者「借」一筆資金,等到遊戲具有獲利能力(例如在 Steam販售),開發團隊再慢慢還完該筆固定的金額。

既然權益型集資計畫可以讓贊助者從中抽成, 贊助者與提案團隊之間的共同目標就不會只是「讓作品完成」,更長遠地還有「讓作品大受歡迎」——越多人喜歡這部作品,贊助者能得到的利潤與成就感也越多。

「你願意為它付出、你會越來越在意它;如果你在意的過程中可以創造更多效益,你就不再只是這個群眾集資計畫的『贊助者』,而是真正的『共創者』。」
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

而林大涵口中所謂更偏向 「直接投資創業」 的第二個模式,具體案例可以在中國眾籌平台「開始吧」上看到,那通常是新創團隊有意開設實體店鋪、並將店鋪正式運作後的規劃納入現階段的集資計畫回饋項目, 因此贊助者可透過贊助獲得「權益」回饋 ,例如 VIP 專屬消費優惠、店鋪盈利後的分潤等,此類非實體物品卻同樣吸引人的回饋項目。

他進一步補充, 這類創業集資計畫早期在中國以內容「情懷」為重 ,常見青年返鄉、秘境導覽等主題;接著開始有一批具創業經驗的新玩家加入,他們發想出更明顯商業化的題材,使得以這些眾籌計畫為中心聚集的線上、線下社群,幾乎形成半專業投資者的聚集地。

更後來,竟然連眾所皆知的連鎖品牌,也想透過這個模式來展店了。為什麼他們能迅速融到足夠資金?投資人或相關市場,又從中發現了什麼機會?

儘管上述兩個集資模式對台灣人而言仍然陌生,林大涵躍躍欲試地預測,台灣群眾集資的下個階段極有可能就從這裡開始、就在今年,會出現振奮人心的第一步(2017 台灣群眾集資年度報告)。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自《群眾觀點CrowdWatch》,作者:jie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