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募資是場籃球賽,想成功出貨就不能掉球

吳元熙 2017-01-12
募資是場籃球賽,想成功出貨就不能掉球
貝殼放大提供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延伸閱讀
台灣人為什麼群眾集資?林大涵:「我們就像悶在一團的茶葉」
踏過上百件群募專案的引路人──林大涵:獨立集資的崛起,使群眾集資邁向民主化時代

群眾募資就像一場籃球賽。消費者是熱情的觀眾,提前買單支持團隊,期待心目中的產品準時上線,但能不能打出好球,還是要看成員們的本領,有沒有辦法克服這場充滿變數的賽局。

要打造一項募資產品,得經過無數個傳球的過程,才有辦法拿下致勝分數贏得比賽。不過如果忽略了其中任何一項細節,球掉了,就會出問題。 」群眾募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這樣說。

林大涵-貝殼放大執行長-創業小聚-20150225-蔡仁譯攝-1.jpg
蔡仁譯/攝影

成立國內知名募資顧問公司,林大涵經手過Piconizer 口袋相簿、FLUX 3D列印機、LUNA月球燈等「千萬級」募資案件。儘管成功經驗無數,看得多、接觸團隊也多,有各種前例擺在眼前,但他坦言,「 硬體募資還是有許多常見的『掉球』狀況,不是用心就一定可以避免問題,問題永遠都會發生在很多莫名其妙的地方

用心也會有問題,群眾募資出貨比想像更複雜

對此,林大涵提出四點建議,希望提醒硬體新創團隊,在募資案件上線前,可以避免掉的不必要失誤:

一、沒有真正理解生產製造的流程

無論是獨立募資,或是藉由募資網站找到資金,許多團隊在打造出一個樣品後,認為只要功能沒問題,就可以透過贊助金額大量製造出產品。「第一台賣三萬,第二台之後用兩萬塊成本就可以解決。」像這樣的想法太過忽略量產複雜度。

二、 為了衝募資金額,給出太多承諾

這樣的問題特別容易發生在設計類產品和科技產品,「只要本案件金額突破多少門檻,就增加某一新功能」。林大涵認為,在行銷層面來看,承諾額外功能是可以理解的,不過事前一定要清楚得「負擔」多少成本,能不能在時間內做出來,否則就會讓產品走上延遲出貨這條路。

三、不願意面對自己錯誤

對新創團隊來說,募資是一條捷徑,可以讓產品或想法在短時間內被外界看見,「可是當大家都崇拜、期待你的時候,坦然說出自己不夠好,面對自己的錯誤,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林大涵相信,無論是創辦人或團隊,很少會有人透過這種方式存心欺騙。他認為一年多前的貓臉辨識器Catfi,也是相同道理,但當你到「不得不說」的時候,外界很容易會往這個方向作聯想。

四、不是只有製造過程重要

他舉例募資金額逼近四千萬的Allrover-八輪滑板,也是後來才發現,原來滑板也需要經過標檢局檢驗;女性生理用品月釀杯,同樣也因為是國內首例生產,持續等待衛福部審核執照。甚至寄送產品的物流、關稅,這些細節也都會有巨大影響。

別等大廠上門救你,自己減少失敗可能性

此外,林大涵也提醒,不是得到大廠相助,就可以完全不失誤。

他舉例,國內雖然有快製中心、HWTrek等媒合製造端和新創團隊的管道,卻未必能夠給團隊全盤性的幫助。

他舉環景相機LUNA360為例,即使和IC設計大廠義隆電子合作,補足研發能量,卻仍趕不上原訂的出貨時間;模組化手錶BLOCKS和台灣代工大廠仁寶合作,同樣也有延遲情況,最後實際出貨的時間比預定晚了好幾個月。

而且即便如Sony、GE等國際大廠,都成立自己的創意部門,聯發科也舉辦相關競賽,但要等大公司看上你的好創意,幫你解決製造麻煩,相對還是比較困難的。。

因此,回歸到募資這場「創業比賽」,林大涵強調,不要等別人上門幫忙,犯了錯也不要等別人來問,「願意投入群眾募資的這些贊助者,都是比任何人還要早相信你的人,他們更有熱情,也更容易傷心。」他認為,要怎麼面對這些相信你的觀眾,不是只有態度就行,要拿出實際成果,回應他們期待。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
現在就加入「創業小聚 Line@-數位創新與創業的社群平台!
你的參與讓觀點更多元、新創資料更加完整「 創業社群交流平台 MeetHub

本文授權自《數位時代》,作者:吳元熙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