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末今年初,「風口論」的溫度驟降,關於「資本寒冬」和「科技泡沫」的討論,又逐漸多了起來。日前,中國大陸某著名創投在參加一個論壇時公開表示,「中國創業公司的估值比房地產還貴。」並且一針見血地指出這背後的原因是「錢多,人傻,政策偏。錢越來越多,賺錢的越來越少。」
那麼遠在大洋彼岸的矽谷,風險投資人們怎樣看創業公司的估值和市場的泡沫呢?帶著這個問題,採訪了在矽谷從事風險投資多年的張璐女士。
提到「中國創業公司的估值比房地產還貴」的說法,張璐直截了當地說:「這個我同意。」
雖然目前中國大陸的科技創業的確存在泡沫,但是在張璐看來,科技創業某種程度上需要「泡沫」。她用矽谷的科技創投業舉例舉例,「經常有人說矽谷有泡沫,其實矽谷就是一個『泡沫經濟』,但是這個泡沫經濟是有規律的,在可控範圍之內的。」
這可能就是矽谷的領先之處,存在這樣一種市場化周期的正常調整。「因為只有這種有規律的泡沫經濟的起伏存在,投資者才有機會賺錢。」她說。
不斷打破壟斷的矽谷
矽谷在這樣一個經濟周期中循環,也通過這種市場的起伏和調整,不斷地打破舊有的格局。
「很多新公司出來都宣傳他們在做一個顛覆的 (disruptive) 的東西。那有些顛覆式的產品或者技術也會受到市場的追捧,這種市場熱度達到一個點後,就會有機會破舊立新」張璐說,「這時候就有機會去打破現有的大公司的市場壟斷。」
矽谷在不斷製造泡沫,也在不斷吹捧泡沫,正是靠這種「泡沫經濟」,大衛才能打敗歌利亞,舊有的利益格局才會被打破,新的巨頭才會興起。這種市場的規律和創新的文化,在矽谷深入人心。這也是為什麼每一次創新的浪潮都在矽谷發生,在矽谷,從來沒有一家公司能夠做到長期壟斷的地位。
「相比之下,逃離矽谷的公司就沒有太多的危機挑戰,」張璐這樣說,「比如微軟在西雅圖就活得很舒服。微軟最近的很多收購行為,背後的部分原因也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和網際網路脫節了,需要尋求快速的切入點。」
在矽谷的科技創新潮流面前,沒有一家科技巨頭能夠高枕無憂,而即便是作為監管方的美國政府部門,也不能反其道而行。
為科技創新服務的美國政客
就在上周,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匹茲堡郵報》撰文,宣佈推出監管無人駕駛汽車上路測試的指導意見。在談到這則新聞時,張璐坦誠表示「美國的政策導向不是很有用,號召力不強即便是總統歐巴馬呼籲什麼,效果也有限。」
盡管政府部門會時常發出號召,但是事實表明,在這方面,政府的能力有限。張璐為我們舉了一個例子:加州一直想把州首府 Sacramento 打造成一個另一個創新中心,一個新興的矽谷,但是多年來並沒有什麼起色。在科技公司看來,遙遠的 Sacramento 雖然成本更低,但是矽谷的人才資源更豐富。權衡之下,寧可貴一點,是要選擇矽谷。
另一方面,政府並沒有能力給出太多的政策優惠。而這些有限的政策吸引和優惠對科技公司來說,吸引力不大。
在矽谷,政府對於市場發展的大趨勢也並沒有特別強的引導力。在矽谷研發無人駕駛技術多年之後,歐巴馬才公開撰文支持無人駕駛,落後技術趨勢許久。張璐認為,歐巴馬現在的表態,和美國政府在 LGBT 的議題上的表態,是一個道理。這些科技公司在推動的趨勢,政府也很難反對,更多的是順應大勢。
對於美國的政客來說,首要任務是創造當地的就業機會,繁榮經濟。所以很多時候,政客實際上在迎合科技公司的走向,為的是能夠讓科技公司幫助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近一段時間的政策,比如延長男性員工的產假時間,還有一些其他平權的政策,以及歐巴馬不久前宣佈要發放創業簽證,這些措施都是在幫助科技創業的新公司。」她這樣說道,「美國這邊不是說你要做什麼來討好我,而是反過來政府也要去服務科技公司。」
「大家都尊重市場的規律,知道市場是不可逆的。」張璐說,「在矽谷,還是企業家和科技創新驅動力的話語權比較強。」
擁有強大話語權的科技公司,作為一種權力體系的存在,以矽谷為核心,影響和改變著整個美國甚至是人類社會。
正在成為規則制定者的科技公司
在全球興起的科技大潮,讓矽谷科技公司觸角無處不在,尤其是改變了人類社會的權力層級結構。被科技影響的民眾,在政治上的訴求也會有變化。政客希望贏得選民的支持,於是後者的訴求又會影響政客。移民政策的改革,以及上文所說的同性婚姻合法化的 LGBT 議題,都是典型的例子。
「從美國的歷史發展來看,這個國家應該是傾向『反同』的。因為作為一個移民社會,美國政府的統治手段主要是通過兩個體系,一是民主制度,二是宗教信仰。」張璐這樣說道,「美國的宗教控和影響力可能要比歐洲更強。」宗教幾乎一定是「反同」的,為什麼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聯邦政府還要宣佈同性戀合法化呢?「這是因為多年來包括科技公司的強力推動,美國政府從開始的默許到現在的選擇支持,也是在順應需求。」
在科技公司的推動下,民眾的思想被解放,更多的人願意去追求某個訴求。政府為了獲得這部分人的支持,就要支持他們的主張。科技公司就這樣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科技公司又獲得了巨大的權力,逐漸發展成了規則制定者。
「奇點」,科技浪潮發展的臨界點
「但是政府也不是對所有的技術趨勢都言聽計從,在關鍵的議題上也要喊剎車。」張璐在談到政府處理一些新技術的態度時,也給出了不同視角。
比如電影明星安潔莉娜・裘莉透過基因測序技術發現自己有比較高的乳腺癌患病機率,於是做了手術。這件事發生後,監管部門就宣佈,基因測序技術不能給出類似的這種論斷,因為目前這項技術還沒有到一個特別成熟的階段。聽起來可能是90%的準確度,在實際應用上,其實會帶來非常大的誤差率。
「還有一個例子,比爾·蓋茨基金會資助過一個基因改造技術的研發,通過生物工程的做法,消滅非洲的蚊子的一個種類。雖然技術研發都已經成功了,但是被政府叫停了,出於對連鎖效應的強烈擔憂,當時也舉行了聽證會,各方面的專家都給出了意見。」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政府監管在許多情況下還無法確定某項技術在社會發展、倫理道德方面會帶來什麼樣的問題。這就是「科技奇點」問題的產生背景:當技術發展到了某個限度,影響的不只是社會生產力,而是會觸控整個社會架構本身,社會的架構會被顛覆。
「有些時候,技術的發展也需要一些設限。實際上,現在的技術能夠做到的事情比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遠很多。」張璐這樣說道,「有很多技術的應用是被人為阻止的,因為發展得太快,超過了我們人類現階段能夠駕馭的範圍。」
或許在人類還沒有發展到足夠成熟的階段、擁有足夠智慧去駕馭這些技術的時候,應當減緩應用它們的腳步。
本文授權載自:鈦媒體
推薦閱讀:
轉職創業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8 個沒人告訴你的新創公司真相!
他們比你想的更多元:千禧世代的消費者除了要求速度,更重視信任!
管理者應該摒除KPI的思想,「社群型」創業公司應該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