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或許不是你第一次耳聞 Hyperloop 的消息。
從伊隆·馬斯克提出這一狂想,到多家 Hyperloop 公司相繼成立跟進,再到 Hyperloop One 這家公司率先完成動力推進系統測試,人們驚羨、讚美、質疑、嘲諷,稱他們這群人離經叛道、癡心妄想。每一次里程碑的達成,都伴隨著新一波質疑和讚美浪潮的洶湧。
然而他們不會在意太多這些聲音,畢竟時間會記住的不是一時的無兩風頭,不是 140 字的激揚文字,而是真正改變世界、讓你觸摸未來的東西。
Rob Lloyd曾給聚會上認識的Uber的天使投資人Shervin Pishevar發了一條無關痛癢的簡訊。兩條簡訊的對話之後,手機螢幕上突然顯示一條新的來自 Shervin的訊息: 「Come change the world with us.」 (「來和我們一起改變世界吧。」)。
Rob 不知道對方是發錯了還是在玩什麼他尚未反應過來的文字遊戲,只好老實回道,「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你在說啥?」)
對方回道:「明天早上11點,來Market街800號參加我們的董事會吧。」
就在兩天之前,Rob Lloyd,這位工作了35年、在思科服役21年並被外界廣泛猜測為思科創辦人Chambers欽定為CEO接班人的老兵,剛剛因為宣佈了自己的退休計畫而震驚業界。「在思科二十多年了,我準備多花點時間陪陪家人,多旅行,也許一起環遊世界」Rob當時對外解釋道。
圖說:Hyperloop One 的 CEO Rob Lloyd
他大概沒想到,命運給他的安排是宣佈辭職僅三天后就被強大的董事會遊說成為Hyperloop的總裁,帶著裝滿材料的行李箱遊走在美國東西海岸、中國、俄羅斯、中東。環遊世界以這樣一種略帶喜劇效果的方式,湊巧成為了現實。
整整一年後,在北京東三環真格基金的辦公室裡,記者問 Rob:「能談談從領導一個45000人的公司,選擇成為一個45人的公司的CEO時激烈的心理鬥爭和猶豫嗎?」面對這樣一個適逢盡情渲染內心矛盾的問題,Rob說,「呃,其實我並沒有猶豫。」
他接著說道,「我1994年加入思科,幾乎完整地見證了寬頻網路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在第一次參加他們董事會,第一次見到Brogan(Hyperloop 的 CTO)和其他團隊成員的時候,我強烈的感覺到Hyperloop可能會像寬頻網路改變數位時代一樣改變人們的物理生存狀況。所以我完全沒有猶豫。」
緊接著,他又提起一件小事。「12月12日,我們簽下了一小塊在內華達的土地租約,供我們測試使用。當天晚上跟團隊通過電話之後,卡車們就開到了工廠。等我次日早晨從加州趕到內華達時,發現卡車已經運著一整排管道到我們租下的新地開始鋪設了。我從未見過這樣的激情和執行力。那一刻簡直熱淚盈眶。」
Hyperloop,這家在矽谷被視作離經叛道癡心妄想的公司,的確展示出了駭人的強悍執行力。5月11日,拉斯維加斯35英里以北的內華達沙漠裡,Hyperloop向大眾第一次展現了它的動力推進系統測試。59公尺的制動軌道在1.1秒內將雪橇狀車廂加速到187公里每小時,山呼海嘯地沖向減震的沙堆,揚起漫天的飛沙。而在一個月以前,這裡還是一片空地。
編按:各家媒體報導不盡相同,根據《衛報》報導,加速至116英里/小時(約為186.6公里/小時),耗時1.1秒,而《TIME》報導,從零加速至105英里/小時(約等於168.9公里/小時),耗時1秒多的時間。
這段短短的影片在全世界引起轟動,僅Hyperloop的官方影片在美國本土一週內就有了一百多萬次的流覽。在人群的驚歎和歡呼雀躍之餘,質疑的聲音接踵而至——雖然 Hyperloop 自從誕生之日就在和這樣的聲音打交道。
「說好的真空管道呢?」「這看上去跟咱們的磁懸浮有什麼差別?」「這速度連中國的高鐵都不如,有什麼意義?」「這個專案跟 Elon Musk 到底有啥關係?」「好像有很多家做 Hyperloop 的公司啊你們有啥不一樣?」「你們這要燒多少錢啊,以後能賺錢嗎?」
在5月24日,Hyperloop的公開露天動力測試13天後,CEO Rob 和CFO William在北京真格基金的辦公室邀請了北京市各界科技媒體,正面回應大家的問題,舉辦了一場媒體群訪會。
Rob解釋道,Hyperloop的技術創新主要在四個領域:管道,制動,懸浮和密封艙。5月10日公開展示的,只是 Hyperloop的制動技術部分。鋼鐵人伊隆馬斯克在他五十多頁的白皮書裡,曾經把真空氣壓制動作為唯一的動力來源,而 Hyperloop的團隊透過實驗和測試,認定更有效的方式仍然是洛倫茲力和氣壓結合。5月10日的測試使用的並非傳統的磁懸浮軌道,而是為Hyperloop量身定制的軌道和車廂,軌道中有 59公尺是用來加速的磁動力軌道。這59公尺原本還能更加延長,並不是動力軌道的全部力量,現在看到的速度也遠不是 Hyperloop已有的制動技術能達到的極限。大家如果稍稍觀察就會看到,演示中的車廂還是「鐵磨鐵」的狀態。Rob 說,如果是在場的觀眾,在整場露天試驗裡還能真切聽到金屬狠狠摩擦的錚鳴。而短短六個月後,Hyperloop 就會進行全套系統的測試,包括懸浮、管道和密閉倉,向外界展現一個完整的系統。這是公司內部為自己定下的兇猛期限。
圖說:緊鑼密鼓建造中的Hyperloop。
至於未來建設的成本問題,Hyperloop透過與全球各大鐵路公司的專家研究和實驗,得出的結論是,拋開徵地的成本,未來 Hyperloop 每公里的建設成本將近似或略低於現有的高鐵。在 Hyperloop 的動力系統下,只有不到 10%的軌道長度是用來制動的,列車在剩下的 90%以上的軌道距離上都是在滑行。而如果考慮征地成本的話,Hyperloop的優勢則更加明顯,因為管道不像鋼軌必須建立在地上,只需要塔架就好了,跟架設更粗一點的電線杆一樣。
即便如此,在完成技術研發後,後期建造的確會涉及大量資金需求與政府審批工作。Hyperloop 與全球各個國家政府已經在洽談合作。 事實上,法國國家鐵路 SNCF,歐洲鐵路技術諮詢公司 Systra 和通用電氣投資基金 GE Ventures 都已經是 Hyperloop 的投資方。當記者問到會不會擔心有朝一日公司面臨資金不夠的窘境時,Rob 胸有成竹說道,「我來到這家公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保證公司永遠不會有錢不夠的一天。我們的重要哲學之一就是,帳上的錢永遠比達到下一個重要里程碑要多一點。比如我們現在就是這樣。」
伊隆・馬斯克,這位 Hyperloop 狂想的發想人,特斯拉汽車和火箭公司 SpaceX 的創辦人,幾乎已被神化為鋼鐵人,在 Hyperloop 動力測試成功後發了一條恭喜的推特,轉發了這條新聞並附上「Full credit to the team that’ s doing this. All happening without any help from me」(「全部成就都要給予做這件事情的團隊。這一切都在沒有來自我的任何幫助下發生了。」)!
Full credit to the team that's doing this. All happening without any help from me. https://t.co/FAZE01lleA— Elon Musk (@elonmusk) 2016年5月12日
▲ 伊隆馬斯克的推特原文
在 5 月 11 日動力測試當天,Hyperloop Technologies 正式改名為 Hyperloop One,因為 「在所有的 Hyperloop 當中,我們將會是把伊隆・馬斯克的夢想實現的這一家(The One)。」 而當記者問到面對另一家超級高鐵公司 HTT 的競爭會不會有壓力的時候,當著所有記者的面,Rob 作為全球最成功的傳統銷售員的好鬥基因猛烈地爆發了出來:「我們沒有把他們當做我們的競爭對手。要實現 Hyperloop 這樣偉大的夢想,要靠工程師們扎實的技術,靠縱橫全球的商務關係,靠前赴後繼的雄厚資金支持。這樣的夢想不是靠 PPT 實現的。」
圖說:Hyperloop One 的研發中心。
見面會結束後,在去衛生間的路上,Rob 對我說,「我覺得我們做的很棒」。然後他突然停下腳步,握起拳頭捶在我胸上,對愣住的我說,「而且把 HTT 狠狠捅了一刀」。
當天下午,記者的最後一個問題是,「在5月10日公開測試首次取得如此重大進展的這一天,團隊是怎樣慶祝的呢?」
「我們去了一家美味的墨西哥餐館,吃了很多雞肉卷,喝了很多的瑪格麗特(傳統墨西哥雞尾酒)。」
「可是這聽起來好像很平常啊。」
「但我們就是特別喜歡。」
本文授權轉載自: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