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AI 邁入「下半場」:走出 PoC 囚籠,Profet AI 如何讓投資變成真正的生產力?

杰倫智能科技 Profet AI 2025-11-04
AI 邁入「下半場」:走出 PoC 囚籠,Profet AI 如何讓投資變成真正的生產力?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曾經擁有最多用戶資料的百視達,輸給了起初只做郵寄 DVD 的 Netflix;主宰手機市場多年的 Nokia,也在行動浪潮中被 Apple 取代。這些故事提醒我們:在技術浪潮中,看見變化卻沒有行動,往往比看不見更危險。

全球業務總經理 余常任 表示,如今的 AI 就站在同樣的臨界點:誰能率先讓 AI 走出概念驗證、融入決策與流程,誰就能在下一個世代掌握主導權。

10 月 29 日,Profet AI 舉辦「Beyond PoC:From Demo to Dollar,AI 投資兌現的進行式」,邀請產學專家與業界夥伴齊聚一堂,探討 AI 如何從概念驗證走向價值實踐,並邀請北科大工業工程管理系教授兼管理學院院長,同時也是社團法人中國工業工程學會理事長的 范書愷 教授 以全球視角解構 AI 理論與實踐的落差;執行長特助 楊建洲 則分享企業導入生成式 AI 的策略與挑戰,逐步揭開 AI 如何從 Demo 走向價值落地的答案。


解密全球:AI 理論到價值實踐

「過去我們常說 seeing is believing,但在 AI 的世界應該反過來,是 to believe is to see。」范書愷教授以這句話開場,點出企業導入 AI 的關鍵心態:唯有先相信,價值才會發生。

范書愷將過去十年視為 AI 的「上半場」,從2016年 AlphaGo 戰勝棋士李世乭,到現如今 AlphaEvolve 能自己提出問題、生成解答,AI 已證明自己能在特定領域達到超越人類的表現,但企業要問的下一個問題是:「下半場要怎麼打?」換句話說,當模型再強,若無法落地於流程、決策與產品,就仍停在概念驗證的階段。

真正的「價值實踐」不是單一專案的成功,而是一個持續運作的循環。他提出企業落地 AI 的三層結構:生產智慧化(Production AI-Landing)營運智慧化(Operation AI-Landing)、以及產品智慧化(Product AI-Landing)。這三者彼此校準、互相回饋,然後生產數據回饋到產品開發,市場需求再反饋至營運決策,形成完整的閉環。

范書愷進一步提醒,企業落地 AI,從來不是「一鍵上線」。企業應該透過版本控管、權限管理與健康監測,維持系統長期穩定。除了設定可落地的目標,還要建立 Human-in-the-loop 的驗證環節,確保決策不偏離實務。他以一項研究作為警示:當人們長期依賴 AI 生成內容,腦部活動平均下降了 47%,「過了八分鐘以後,你根本不知道你以前在寫什麼。這是我們要的嗎?」」他反問。「盲目相信 AI 是零分,真正了解流程與資料關係的人,才配談 AI。」


北科大工業工程管理系教授兼管理學院院長范書愷 教授


企業級 Gen AI 的起點:退場與接棒

為了趕上 AI 時代,企業紛紛投入資金,但這是否就代表拿到了 AI 下半場的入場券?這正是 楊建洲在論壇中探討的主題:企業級 Gen AI 的起點。


「PoC 本來是 Proof of Concept,結果變成 Prison of Concept。」楊建洲一開場就語出驚人,點出企業導入 AI 的共同困境。許多專案在概念驗證階段,最終卻走不出 Demo。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全球有 95% 的企業投資 AI 卻沒有回報,「AI 如果只是問答機器人,它就只是孤島。唯有連結流程,才能變成企業真正的生產力。」他強調。

楊建洲指出,企業真正的目標,不是讓 AI 存在於某個部門,而是建構一個能捕捉知識、治理知識、並讓知識應用到現場的「企業 AI 大腦」。參照 MIT 報告,楊建洲歸納出成功導入 AI 的企業所共有的四項特質:

  1. 融入流程(Embed into process):AI 不該只是查詢 FAQ 的工具,而要成為企業營運的一部分。
  2. 借力合作(Leverage ecosystem):不要再花時間比系統、比模型,而是學會「buy」而非「build」,把精力放在整合。
  3. 授權創造(Empower creation):讓更多員工能快速開發屬於自己的 AI agent,而不是所有需求都擠進 CoE。
  4. 務實導入(Be pragmatic):他打趣地說:「老闆一喊要導入 AI,第一件事就是買 GPU。」許多企業還沒想清楚要解決什麼問題,就先花錢「買技術」,結果問題依舊存在。

在這樣的邏輯下,Profet AI 也正布局新一代的連結架構,希望透過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 等標準化技術,讓企業內部系統能更順暢地與 AI 互通,使知識型 AI 真正邁向行動化。

然而,要讓 AI 成為企業戰力,還必須解決最痛的兩個問題:成本與資安。楊建洲分享自身經驗:「我們在聯發科技的時候,曾經把 API 化之後,發生一件慘案——連續兩天,每天都燒掉 12 萬台幣的 token,兩天下來就是 24 萬。那張帳單誰看都會心痛。」這次教訓讓他深刻體會到導入生成式 AI 平台時,必須嚴格控管使用成本與權限。因此,他指出 Profet AI 計劃與矽谷夥伴 Zentera 的合作,攜手打造結合 AI Agent 管理與防護的新架構,確保企業在導入 Gen AI 的同時,能兼顧成本可控與資安可管。

Profet AI 執行長特助 楊建洲


從產品到文化:成為一間讓 knowledge never retire 的公司

從全球 AI 趨勢到企業導入的挑戰,最終仍回到一個核心問題:AI 如何真正成為組織的能力。Profet AI 的技術團隊將「從 Demo 到 Dollar」的理念落實在平台設計上,以「企業 AI 大腦」為核心,讓知識能被記錄、治理與再利用。從 AutoML、AILM 到 AI Studio,平台幫助企業不只解決問題,更能記住如何解決問題,讓 AI 成為能累積經驗、延續智慧的企業記憶。

余常任分享,Profet AI 已在 11 個國家落地、服務超過 300 家客戶,其中 70% 為上市公司。面對產業外移與全球重組,他認為挑戰不在建廠,而在如何保留組織的 know-how,並讓新團隊快速上手。

他進一步指出,數位轉型的成功不只是導入工具,而是組織思維的升級。「我們看到最成功的客戶,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不把 AI 當作外包,而是當作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從內部教育到跨部門合作,從資料治理到決策優化,這些企業都讓 AI 成為長期能力,而不是一次性的專案。

「我們希望成為一間讓 knowledge never retires 的公司。」余常任以這句話作結,當企業能讓經驗被記錄、智慧被延續,AI 才真正走出概念驗證,成為組織的長期能力。


Profet AI 全球業務總經理 余常任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