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面對 AI 出現,廣告該如何布局?

ADBest編輯 2025-07-21
面對 AI 出現,廣告該如何布局?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過去幾年人工智慧(AI)從一項技術趨勢,快速轉變為行銷產業的核心推動力。


無論是內容生成、受眾預測,還是廣告投放的自動優化,AI 都讓整個行銷流程變得更即時、更精準,也更數據導向。而這樣的變化,對傳統廣告佈局方式帶來了劇烈衝擊。


在以往,廣告人習慣以經驗推測目標受眾、撰寫文案、設計圖像,透過人工設定來優化成效。


但現在,AI 工具能分析龐大資料量,甚至主動建議投放策略與內容形式。這不只改變了廣告投遞的節奏,也重新定義「廣告佈局」的意義。


特別是在 FB 廣告、IG 廣告、關鍵字廣告 和 Google ads 等主流平台上,AI 已深度參與素材測試、目標對象精準化、以及轉換率預測等關鍵決策。連 LINE 廣告 與 Threads 廣告 等較新的平台,也都陸續開放 AI 輔助功能,提供更彈性的 SEM 操作模式。


對於品牌經營者、廣告操盤手與內容創作者來說,現在是重新檢視自身廣告策略與資源配置的關鍵時刻。


廣告與 AI 的融合趨勢

AI 並非單純的技術革新,它已經實際滲透到每個行銷環節,從廣告內容的製作到數據分析與成效追蹤,都展現出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操作模式。


若想在競爭激烈的數位市場中搶得先機,理解 AI 帶來的變化,將是品牌與行銷人最重要的一課。


AI 如何改變消費者行為?

AI 的出現,讓資訊流動的速度更快、推薦內容更精準,也讓使用者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導向特定類型的內容。舉例來說,AI 驅動的推薦系統會根據使用者的瀏覽行為與偏好,主動提供更符合需求的內容或商品,無形中改變了他們的消費節奏與決策方式。


過去我們認為「需求先產生,再找資訊」,但現在很可能是「被推薦的內容引發需求」。這樣的行為模式變化,對廣告佈局帶來全新挑戰──廣告不再只是曝光工具,更是精準推播的觸發點。


廣告操作從人為邏輯進化為資料驅動

傳統廣告投放大多仰賴操作人員的經驗,例如判斷哪個受眾可能轉換、選擇何種圖片會有較高互動率。但 AI 的介入改變了這個邏輯。現在的投放策略更強調 A/B 測試、動態學習、以及即時數據分析,讓廣告系統能快速根據表現調整素材與受眾組合。


以 Google Ads 為例,它的 Performance Max 廣告系列就是一種 AI 導向的產品,廣告主只需提供素材,Google 就能自動根據不同平台、裝置與使用者行為,分配最有可能轉換的廣告組合,大幅減少人工試錯成本。


常見的 AI 行銷應用有哪些?

目前最常見的 AI 應用包括:


  • 廣告內容生成(如 AI 寫文案、生成圖片與影片)
  • 自動出價與預算分配(如 Google Ads 的智慧出價)
  • 精準受眾分析(根據使用者行為與興趣標籤進行動態分群)
  • 預測轉換率(提前判斷哪些族群容易帶來購買行為)
  • 對話式廣告與客服(透過 AI chatbot 提升互動與轉換)


這些工具並非單獨存在,而是可以整合至 FB 廣告、IG 廣告、LINE 廣告 等主流平台中,提供更智慧化的廣告管理體驗。AI 已成為數位廣告的核心基礎能力,未來的廣告人如果不理解 AI,等於放棄市場競爭力。


FB 廣告:在 AI 洞察下重新定義受眾輪廓

Facebook 廣告的操作邏輯,這幾年隨著 AI 的導入已經大幅轉變。以往操作者會花很多時間設定年齡、性別、興趣、地區等參數來圈定受眾,但現在 AI 可以透過大量行為數據,自動判斷哪些人會對廣告感興趣,進而幫助廣告主找到轉換率更高的目標群體。


FB 廣告投遞邏輯的改變

早期的 Facebook 廣告講求的是「精準設定」,但在 iOS 隱私權政策更新後,Meta 廣告系統開始強化「廣泛受眾搭配 AI 最佳化」的策略。這表示,與其細細設定受眾條件,不如提供足夠廣泛的族群,讓 AI 根據互動與轉換資料自動調整最佳投遞對象。


例如你可能不再需要明確設定「30-40 歲、育有小孩、居住在台北」,而是讓 AI 自行篩選出「最容易點擊、最常轉換」的用戶。這種方式,對廣告新手來說相對省事,但對資深操作手而言,也是一種策略上的適應與轉換。


AI 如何影響自動化受眾分群與素材測試?

在 FB 廣告中,AI 不只用於選擇受眾,更可以進行素材評估與預測。舉例來說,當你上傳多組圖片與文案後,AI 系統會自動進行排列組合,測試出哪一組最能吸引點擊或產生訂單。


這種動態創意(Dynamic Creative)功能,已成為 AI 幫助廣告主節省測試時間的重要工具。你不再需要一組一組慢慢測,而是讓系統自動處理,效率大幅提升。加上機器學習技術的成熟,AI 可在短時間內找出轉換效果最佳的組合,大幅減少預算浪費。


使用 AI 工具提升 FB 廣告轉換率

若想善用 AI 提升 FB 廣告效益,有幾個方向可以參考:


  • 使用廣泛目標族群:讓 AI 自由發揮,透過大量資料判斷誰最有可能轉換。
  • 搭配自動出價策略:像是「最大轉換數」或「最高轉換價值」等智慧出價選項,都是 AI 在背後調整出價的體現。
  • 採用動態創意測試:系統會自行排列你上傳的素材,找出表現最好的組合。
  • 整合 Meta Pixel 資料回傳:強化 AI 的學習數據,讓轉換模型更精準。


AI 不會取代廣告人,但會重塑你操作廣告的方式。透過與 AI 合作,你可以省下大量的測試時間,把更多心力放在創意內容與策略規劃上,這正是未來 FB 廣告投放的核心競爭力。


IG 廣告:影像與短影音如何與 AI 結合?

Instagram 廣告在近年逐漸從靜態圖片過渡到以 Reels 為主的短影音型態,而 AI 的出現,正好為這些影像創作與分發過程帶來巨大的轉變。從自動生成廣告素材,到針對不同受眾客製內容風格,AI 工具已經成為 IG 廣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IG 廣告素材生成與風格學習

傳統操作 IG 廣告時,品牌往往需要設計多版本圖片與影片,才能配合不同受眾或版位測試使用,但現在透過 AI 影像生成工具,你可以輸入文字腳本、風格描述,就能快速製作出符合 IG 美感邏輯的素材。


舉例來說,AI 可以協助自動剪輯商品影片、加上流行的字幕樣式,甚至模擬特定色調或視覺排版風格,讓素材不只是快速產出,更貼近受眾喜好。這樣的應用方式,不只節省美編成本,更強化了內容的變化彈性。


此外,有些 AI 工具會主動分析受眾在 IG 上互動過的風格偏好,並推薦類似的視覺語言,讓創作方向更有依據,而不是憑空想像。


AI 對探索頁與觸及率的優化貢獻

IG 的探索頁(Explore)是品牌廣告曝光的重要戰場。只要進入這個頁面,廣告就有機會被更多陌生用戶看到。AI 的運作方式,可以幫助系統更準確地將廣告推薦給「對該主題有潛在興趣」的使用者。


換句話說,AI 不只是根據使用者的歷史資料,而是持續預測誰可能對某類主題感興趣,讓廣告在不打擾的情況下進入使用者視野,進一步提升自然互動與點擊率。


搭配動態廣告與 Reels 廣告,這種「探索型曝光」已成為 IG 廣告中一個非常有效的觸及管道,而 AI 扮演的角色,就是不斷幫助系統挑出更有可能產生互動的內容樣式與時間點。


Threads 廣告會如何影響 IG 投遞策略?

隨著 Meta 推出 Threads 平台,廣告投遞將不再侷限於 IG 本身,品牌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在 IG 與 Threads 之間找到內容調性與受眾語言的區隔。


目前 Threads 廣告仍在初步發展階段,但可以預期未來與 IG 廣告將會有密切整合關係。AI 可以協助識別哪些內容風格較適合放在 Threads,哪些則更適合維持在 IG,並根據不同平台的互動模式進行分眾優化。


舉例來說,IG 偏視覺衝擊與短影音操作,Threads 則更靠近文字貼文與討論氛圍,AI 就能協助品牌針對同一個產品,創造兩種風格不同的推廣版本,增加整體觸及的廣度與精準度。


在這波平台整合過程中,掌握 AI 輔助素材產出與受眾洞察的能力,將是未來操作 IG 廣告與 Threads 廣告時的重要優勢。


關鍵字廣告:在 AI 搜尋引擎中搶佔版位

關鍵字廣告一直是數位行銷中最穩定且可控的投資項目,但隨著 AI 搜尋系統的崛起,從 Google 搜尋 AI 概覽(AI Overview)到 Bing 與各式 AI 助理導向的搜尋推薦方式,都正在顛覆我們過去熟悉的操作邏輯。這代表:傳統的關鍵字廣告,面臨重新定位與進化的時刻。


從人工搜尋到 AI 概覽,關鍵字廣告該如何調整?

過去搜尋引擎會根據使用者輸入的關鍵字,依照出價與品質分數排序廣告內容。但現在,AI 可能根據語意、上下文與使用者意圖,直接在搜尋頁面中給出「整合性答案」,減少使用者點進廣告或網站的意願。


這樣的變化讓關鍵字廣告不再只是搶「字面點擊」,而是要思考如何出現在 AI 答案推薦的脈絡中,甚至成為答案的一部分。例如,若你的網站內容夠豐富、結構清楚、搭配 SEO 最佳化,就有可能成為 AI 回答的依據資料,也更有機會在搜尋結果中被整合推薦。


這也促使廣告主重新檢討內容策略與著陸頁設計,因為 AI 所看的,不只是標題與關鍵字,而是整體語意與上下文的品質。


結合 SEM 與 AI,關鍵字策略不再只看 CPC

SEM(搜尋引擎行銷)傳統以出價與轉換為核心,但在 AI 介入後,廣告主要開始思考:


  • 哪些關鍵字可能觸發 AI 概覽?
  • 使用者在哪個階段會被 AI「提前解答」而不再點擊?
  • 哪些語句更符合 AI 的語意抓取邏輯?


這代表操作 SEM 的技巧,開始往「語意設計」與「意圖識別」邁進,不再只是簡單篩出熱門關鍵字並出高價搶位。與其砸錢搶轉換率低的點擊,不如與 AI 系統合作,規劃一套能被 AI 理解、信任與推薦的內容架構。


此外,許多 AI 工具能幫你分析競爭對手的關鍵字投放組合、自動產出廣告文案、甚至預測轉換潛力,這些都能協助優化 SEM 整體效率。


如何利用 AI 工具預測熱門搜尋趨勢?

許多廣告主開始導入 AI 趨勢分析工具(如 Google Trends + AI 模型)、或語意分析平台(如 Semrush、AnswerThePublic 等)來預測未來搜尋熱點與話題變化。這些工具可以幫助你:


  • 預測特定類型產品在什麼時候最可能被搜尋
  • 找出長尾關鍵字與使用者實際輸入的問題句
  • 避免競爭激烈、高 CPC 卻低轉換的熱門字


當你掌握 AI 趨勢預測能力,就能更靈活地安排預算、優化投放時機、甚至先一步佈局未來會爆紅的議題,讓你的關鍵字廣告始終走在競爭者前面。


在 AI 搜尋邏輯中,能見度與信任感是關鍵。善用 AI 工具進行語意優化與趨勢分析,將是未來關鍵字廣告佈局的制勝關鍵。


Google Ads:AI 智能廣告的核心戰場

在所有廣告平台中,Google Ads 無疑是最早全面整合 AI 技術的系統之一。從早期的智慧出價(Smart Bidding)到如今的 Performance Max 廣告系列,Google 不斷強化其 AI 引擎的判斷能力,讓廣告主能用最少的人工設定,獲得最理想的成效回報。


Smart Campaign、Performance Max 的應用演進

Smart Campaign 是 Google 為中小型企業設計的自動化廣告方案。廣告主只要設定目標,例如「增加來電」、「引導實體到店」、「提高官網訪問量」,其餘的廣告素材選擇、出價策略與版位分配,全都交給 Google AI 處理。


Performance Max(簡稱 PMax)則是進階版的整合式廣告。它允許廣告同時觸及搜尋、Gmail、YouTube、地圖、展示廣告、發現版位(Discovery)等所有 Google 生態圈內的管道,AI 會根據每位使用者的行為、時間與裝置,動態決定顯示什麼廣告、在哪裡投放、怎麼調整出價。


這種廣告模式,等於完全信任 AI 幫你找客戶,也讓操作從「手動調整」轉為「策略設定」,廣告人角色也隨之轉變。


Google Ads 結合 AI 推薦與預測演算法

Google Ads 內建的推薦中心(Recommendations),現在也大量依靠 AI 模型分析帳戶資料。你會看到系統主動建議你新增關鍵字、調整出價、改善廣告素材、延伸受眾範圍等操作。


這些建議大多是根據 AI 預測模型與同產業其他帳戶的行為模式比較後產出,換句話說,你的帳戶如果長期依賴人工設定,反而容易錯過系統建議的最佳操作時機。


此外,Google Ads 也能結合 CRM 資料、電商轉換紀錄等自有數據,讓 AI 更精確地學習「哪種人會轉換」、「哪些產品組合效果最好」,甚至自動幫你調整出價比重與預算配置,達到真正的資料驅動成效提升。


利用 AI 優化 Google Ads 的轉換與預算配置

以下是幾個實際操作建議,可幫助你在 Google Ads 中更有效活用 AI 功能:


  • 善用廣告資產(Assets)自動搭配:將多組文案、標題與圖片提供給系統,由 AI 自行組合成效最佳的廣告版本。
  • 設定目標導向的出價策略:像是「目標轉換成本(tCPA)」或「目標投資報酬率(tROAS)」,AI 會主動優化出價以接近你的目標。
  • 結合第一方資料提升轉換預測準確度:上傳購買名單、CRM 客戶列表,幫助 AI 更清楚你想要找哪一類客人。
  • 定期查看推薦中心與成效報告:讓 AI 不只是工具,而是你的數位分析助理,幫你優化下一步操作。


在 Google Ads 的生態中,AI 已不再只是輔助功能,而是主導整體投放效率的核心技術。若仍以舊有人工邏輯操作帳戶,勢必會逐漸落後,失去競爭彈性與效率。


多平台佈局:整合 LINE 廣告與 Threads 廣告策略

在數位行銷的戰場上,單一平台的投放早已無法滿足品牌擴張與轉換需求。跨平台佈局已成為主流操作趨勢,尤其是 LINE 廣告 與 Threads 廣告 等新興平台的快速崛起,更讓廣告主開始重視資料整合與內容調性轉換的策略規劃。AI 正是串接這些平台資料與操作效率的關鍵角色。


LINE 廣告數據串接與自動化調整

LINE 廣告 雖然以封閉式生態系為主,但它的高使用率與社群信任感,讓它成為許多品牌推播訊息與再行銷的首選。現在,LINE 官方帳號(OA)可以與 LINE Ads Platform 串接,再搭配 LINE Tag、官方帳號好友數據、轉換追蹤工具,建構起完整的再行銷流程。


透過 AI 模型,你可以分析用戶的點擊行為與訊息互動紀錄,並進一步自動分類用戶偏好,讓廣告訊息更精準。例如,根據使用者點擊過的導購連結、是否加入好友、有沒有閱讀某則訊息等行為來區分「潛在客戶」與「高機率購買者」,AI 就能協助你決定誰該收到什麼內容。


此外,LINE 廣告也可以透過 API 串接行銷自動化系統,實現「廣告點擊 → LINE 加入好友 → 自動標籤 → 精準推播」的流程,大幅提升轉換效率。


Threads 廣告的演算法與新興觸及機會

Threads 廣告 是 Meta 生態圈中最年輕的一員,雖然目前仍在發展初期,但已顯示出與 IG、FB 明顯不同的互動邏輯。Threads 強調討論與即時感,讓廣告更容易融入自然對話,而非傳統的明顯促銷。


AI 在 Threads 中的應用,可以協助品牌快速找出「有話題性的廣告語句」,分析留言內容的情緒與關鍵字,進而調整回應風格或貼文方向。例如當某個廣告貼文引起大量留言討論,AI 可以即時提醒品牌是否應該順勢製作延伸內容、追加留言互動、甚至推出對應主題的第二波廣告。


由於 Threads 廣告將來可能與 IG 廣告共用投遞資源,AI 也能協助同一則素材根據平台調性自動改寫文字版本(語氣、字數、格式),讓操作人員只需提供一組核心內容,系統就能延伸出平台對應版本。


如何串聯多平台數據做跨平台行銷?

若想真正發揮 AI 效能與跨平台操作優勢,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 建立統一追蹤機制:不管是 Google Analytics、Meta Pixel、LINE Tag 或自建資料平台,都應該統一轉換目標與使用者行為指標,方便 AI 建模與預測。
  2. 導入 CDP 或數據整合工具:將不同平台的互動紀錄(點擊、留言、購買)整合到同一使用者身上,AI 才能分析完整消費旅程。
  3. 依據平台調性優化內容風格:FB、IG 強調視覺;Threads 注重互動與文字;LINE 著重私密性與生活化。AI 可自動根據這些差異調整素材語調與格式。
  4. 跨平台再行銷自動化:AI 可以偵測某人在 IG 點過廣告但未購買,後續自動安排 LINE 推播補強,讓不同平台合作完成一次完整轉換流程。


在 AI 協助下,多平台廣告不再是人力負擔,而是串連整體品牌溝通的一體化策略。無論是 LINE 廣告 還是 Threads 廣告,都不該孤立操作,而是與其他平台數據共享、策略連動,這樣才能真正發揮 AI 的整合效益。


廣告人如何與 AI 共存?

AI 的出現並不代表廣告人就會被取代,但的確意味著角色必須轉變。未來廣告人的價值,將不在於會操作幾個後台,而在於懂得如何與 AI 合作,讓策略變得更精準、內容更吸引人、轉換更有效率。


技術提升 vs. 創意思維,未來的分工想像

在 AI 時代,廣告操作會越來越走向自動化,無論是 SEM、FB 廣告、Google ads 或 IG 廣告,很多基本設定都能由 AI 處理。但這也意味著,廣告人要從「技術操作者」轉型為「策略設計師」、「創意規劃者」。


AI 負責計算與優化,人類負責發想、定義方向、理解情境。真正有競爭力的行銷人,會懂得:


  • 怎麼定義 AI 目標(例如:要拉新客?還是提高回購?)
  • 如何判讀 AI 報表(哪些表現是機器能調整?哪些要人介入?)
  • 怎麼用創意內容觸發使用者情緒(AI 雖然懂數據,但不了解文化與情感)


因此,未來的廣告團隊不會消失,只會變得更扁平、效率更高、分工更清楚,創意與分析能力將是兩大核心。


廣告團隊該具備哪些 AI 相關能力?

若要在 AI 時代生存,廣告人或團隊應該補強以下幾項技能:


  1. 數據解讀能力:會看 GA4、Meta Ads、LINE 廣告等平台資料報表,理解哪些是 AI 模型在運作,哪些指標代表機會
  2. 自動化工具操作能力:熟悉 AI 廣告平台操作(如 Performance Max、Smart Campaign)、自動化投遞流程與規則設定
  3. 內容轉化能力:懂得用一組素材,轉化成適合不同平台(IG Reels、Threads 貼文、LINE 推播、Google 文字廣告)的版本
  4. AI 工具應用經驗:不只知道 ChatGPT、Midjourney,還能用它們協助寫文案、做圖片草稿、規劃廣告腳本


這些能力會讓你不只是「跟著工具走」,而是「引導工具走向策略」。


用 AI 工具提升效率,而不是完全交給 AI

許多人對 AI 有誤解,認為它能接手所有流程,其實真正有效率的做法是「人類定目標,AI 負責執行細節」,也就是所謂的「人機協作」。


你可以用 AI:


  • 產出多版本文案後,再人工挑出最符合品牌語氣的版本
  • 分析大量受眾數據後,再由操作手下決策調整策略
  • 快速建立 Threads 廣告草稿,後續再由團隊編輯潤飾上架


這樣的流程既能節省時間,也保有品牌辨識度與專業溫度。畢竟 AI 不會了解你品牌背後的故事、不懂使用者的真實情緒,只會根據統計做出「平均最可能有效」的選擇,而非最獨特或最具感染力的內容。


想與 AI 共存,不是比誰更會機器操作,而是看誰更懂得把人類的思考與 AI 的效率融合成新的產值。


結語:與其抗拒 AI,不如學會掌握 AI

ADBest 想說:AI 已經不是未來趨勢,而是現在進行式。它正快速改寫廣告的運作模式,從 FB 廣告、IG 廣告,到 Google ads、LINE 廣告、Threads 廣告與關鍵字廣告,幾乎所有平台都在導入 AI 技術強化自動化、預測與素材處理能力。


這樣的變化不見得可怕,但的確會淘汰那些還停留在舊有思維、不願嘗試新方法的行銷人。相反的,那些願意學會與 AI 合作、懂得掌握工具與數據、重視創意與內容品質的品牌與操作者,反而能在這波轉型潮中走得更穩、更遠。


面對 AI,關鍵不是「會不會用」,而是你是否清楚「該怎麼善用」。它不是要取代你,而是協助你加速決策、節省時間、優化效率。而你真正無法被取代的價值,是對人性的理解、品牌精神的維護,以及創造與眾不同故事的能力。


這是一場行銷人思維與技術的雙重進化,與其抗拒,不如主動迎戰。現在就開始重新檢視你的廣告佈局,學會讓 AI 成為你的行銷夥伴,而不是你的競爭對手。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