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找大金主,還是一群小股東?
我是謝銘元,這是我陪創業者做決策時,最常一起拆解的股東結構選擇題
很多創業者在準備募資時,第一個問我的問題常是:「老師,我到底要找兩三個大股東比較好?還是找很多小股東比較保險?」
我的回答一向很簡單:這不是在選「哪一種比較好」,而是選「你現在這個階段適合哪一種」。
我幫客戶設計過從社群型品牌、技術型新創到企業轉型團隊的股東結構,以下是我常用的兩種模型,跟你拆給投資人或創辦人團隊怎麼思考這題。
【模型一】兩三位大金主型股東
這種結構我會建議給以下狀況的創辦人:
想要快、決策效率重要
對資源導入(例如渠道、媒體、業師)有明確需求
公司治理架構清楚、需要強控主導權
好處很明顯:溝通簡單、速度快、資源集中。缺點也很明確:一旦談不成、或對方要退出,整盤要重來,壓力會非常大。
最麻煩的是:「看起來談妥了,但卡在『觀察期拉太長』,投資人要求太細,公司配合到筋疲力盡。」這種案子我處理過很多,要嘛事前設計好流程,要嘛就先設好停損點。
【模型二】小額股東團型(也就是散戶型)
這種我反而會建議給社群型、品牌型、或營運高度分散的新創:
社群本身就是營收主力(例如教育、餐飲、生活風格)
想要在初期建一群「有感」的支持者
公司發展彈性高,不想被一個大投資人牽著走
這種模式的好處是:「錢湊得快,感情綁得牢」。但壞處也很現實:文件、報表、公告、溝通……行政成本直線上升。
最怕的是股權散但制度不清,等到進入A輪,投資人一看 cap table 散得像拼圖,直接退場。
所以我的解法是:「一開始就幫你設好章程、表決邏輯、資訊透明的邊界,這樣你才有能力『讓大家參與』,又不會亂成一團。」
【我的建議不是選擇,而是組合】
如果你問我:「那到底該選哪一種?」我會反問你:
你現在在第幾輪?
你手上的品牌價值、營運節奏、資金需求頻率在哪個範圍?
你接下來會進入什麼樣的市場與募資節奏?
如果你現在還在種樹期,我會建議你用小股東把護城河種起來。
如果你已經要走快速擴張,就該找對大股東,把資源拉進來。
如果你兩邊都有籌碼,那就混合設計:「核心資本集中、小額資本參與」,兩邊都吃到。
創業找股東,不只是找錢,是找文化、找邏輯、找未來會不會一起走下去的人。
我看過太多創業者,因為選錯股東結構,五年後進不了下一輪、合夥人拆夥、甚至連退出機會都沒有。
這不只是財務設計,而是你人生這場遊戲的排兵佈陣。
我是謝銘元,專職陪創業者拆選項、想下一步、設好財務結構
如果你現在正卡在「到底該找誰、怎麼出讓股權、合夥該怎麼談」的節奏點,我建議你可以先來聊一次。
這裡是我開放的線上免費諮詢預約:
https://link.xmy.tw/fp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