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企業資金策略實戰

我不是在幫你找錢,而是陪你在生死關卡做出正確的決定
我是謝銘元,以下是我這陣子接連處理的五種企業資金策略案型,也是很多創業者會遇到的真實處境
創業的每一個階段,資金策略都會不一樣。
有人是想擴張,有人是撐不下去要退場,有人是要找新夥伴,有人是被貸款壓得喘不過氣。
但不管是哪一種,重點從來不是「能不能募到錢」,而是你有沒有選對方法、找對人、說對話。
以下是我最近實際處理的五個典型案型,也許你會在其中看見自己的影子:
【第一種】是該停了,還是要撐?——「有價退出」不是失敗,而是體面收場
有位創業者在內外部都卡關的情況下,決定主動出清資產與股權,結束這段旅程。我的工作不是幫他找下家而已,而是協助他釐清還有多少可賣的價值、品牌殘值、人力留存價值,包裝出一份能讓對方看得懂、自己也不失格的轉讓案。
我常說:「不是每個創業都能成功,但成功退出,本身就是一種實力。」
【第二種】你給我資源,我給你空間——策略型股東不是金主,而是加速器
另一家公司要找資源型投資人,不是要錢,而是要品牌、通路、技術。我的角色就是協助他們設計一個「價值交換邏輯」:這個估值怎麼算?股份給多少?你能幫我什麼?我能給你什麼?
雙方合作不能只是握手開會而已,必須建立在可衡量的治理架構與共創空間上,這才會是好夥伴,而不是股東內耗。
【第三種】手上訂單很多,但現金流快爆了——債務結構優化才是關鍵
這家公司沒有經營問題,問題在於以前跟太多家銀行借款,每個月月付金重到快不能營運。我進來做的第一件事,是盤點所有負債、還款期與利率,然後重新談條件、拉長週期,把短債變長債。
不是「找錢來救急」,而是「用未來還得起的結構,撐住現在的現金流」。
【第四種】已經穩健,但想打下一塊市場——企業創投(CVC)不是來投錢,是來共創
這個案主營運穩、技術完整,但要切入新領域,希望引進企業創投。我幫他們建立出一個「合作前景」的敘事,不只是講IRR,而是說清楚:我們一起要打造什麼新價值?三年內KPI是什麼?退出機制是什麼?
關鍵不是把CVC當金主,而是當夥伴。
【第五種】該不該貸更多錢擴張?關鍵在於你找的是誰
這位老闆條件不錯,也有利潤,但想進一步擴張、提高授信。我幫他做的不是單純「找錢」,而是先幫他找到對的授信窗口、補齊財報結構,提升授信評分。
我常說:「不是每家銀行都適合你。有些人只看制度,有些人願意聽你說故事。找對窗口,比找低利率重要一百倍。」
【我不是幫你募資,我是陪你選擇】
很多創業者找我時,心裡想的是「我要怎麼募到錢?」但我常常反過來問:「你現在最需要的,真的是錢嗎?還是一個新的選擇?」
我提供的顧問模式,不是幫你接一筆資金,而是幫你從體質到策略、從資產到夥伴,一步步拆解現況、建立選擇。
有時候是募資,有時候是合夥,有時候是重整,也可能是收掉。關鍵不在於哪一種對,而是哪一種「此時此刻最適合你」。
如果你現在也卡在某個財務決策點,不知道該退還是該衝、該貸款還是找股東,我歡迎你來聊聊。這是我的線上諮詢連結:
https://link.xmy.tw/fp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