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如何用10年時間,打造年收百億日圓的品牌?台灣團隊前進日本的全盤計劃

如何用10年時間,打造年收百億日圓的品牌?台灣團隊前進日本的全盤計劃
unplash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過去文章討論的大多是「要不要在日本作群眾募資?」「要不要上日本亞馬遜?」「怎麼找日本代理商?」,偏向於「點」的討論。

最近發現來諮詢的團隊本質有一點改變⋯⋯通常是長這樣:

  • 我們是xx集團旗下的公司,有一系列的產品,計劃要在日本陸續推出⋯⋯

  • 我們原本是代工企業,有很多日本客戶,接下來想作品牌,把日本當作是首站⋯⋯

  • 我們是台灣知名xx品牌(化粧品、服飾、食品…),計劃明年要進日本市場⋯⋯

問的問題基本上是:

  • 建議要怎麼操作?為什麼? (很廣)
  • 要不要開公司?物流怎麼處理?客服怎麼辦?為什麼?
  • 行銷要花多少錢?花在哪裡?花完之後可以達成什麼?為什麼?
  • 我們適合作群募嗎?群募之後怎麼作?「群募vs亞馬遜」要做哪一個?為什麼?(以前只有這題)

問題不再只是「點」的執行方法,而更偏向要一個「全盤的計劃」。

這也是今天的主題,「進入日本市場」的全程(時間/階段)、全盤(每個階段的重點、預算)的計劃。

japan street
Unsplash

從0到1的新創模式=進入日本市場計劃的參考

想要回答以上問題並提出一個可靠的計劃,最直覺的是「看已經成功的企業是怎麼做的」。要進入日本市場,當然就是看「已經在日本市場成功的企業是怎麼做的」。

後來發現「D2C新創企業的募資階段」或許是一個我們可以借用來參考的模式。原因是:

  1. 「台灣團隊進入日本市場」某種程度跟「從0到1創造一個品牌」很像。不管在台灣有多大的集團、多有名,在日本都是趨近於零。

  2. 新創的募資階段(種子輪/A/B/C輪),雖然一直在進化,但已有一個長期經過驗證、既定的模式。

那日本D2C新創的募資階段是長什麼樣子?

進入日本市場=花10年打造營收百億日圓品牌

以下的內容是整理Fabric Tokyo森雄一郎的網誌所發表的內容,再針對「台灣團隊進日本市場」的角度作一些調整。

截圖-2022-10-23-11.12.06.png
Japan Insider / Yuichiro Mori Twitter

從表裡面可以看出要花的時間、資金,讓大家感受實際上的日本當地市場的規模感。用D2C新創的角度來看,概括一句是「如何用10年的時間,打造一個年收百億日圓的品牌」。

看完之後可能會覺得,按照這計劃真的能達到百億營收?最近日本就出了一家可以當作是教科書的D2C新創,下次跟大家分享。

當然「台灣團隊進日本市場」跟新創終究是不一樣,想要成長的速度、可以花費的預算、想要承擔的失敗風險、需要達到的利益目標、產品/服務的市場潛力都不一樣,所以所花時間、資金、花費、營收的數字會有很大的變動。但時序上來說,每個階段「做的事情」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尤其是「種子輪」跟「Pre-A輪」。(因為會看到這篇文章,通常是在這個階段,而且「做的事情」通常也是大家會忽略的)

成長的關鍵=建立了解日本消費者的架構

在「種子輪」跟「Pre-A輪」(或進入日本市場的第0-24個月),花了很多資源在「了解消費者」。而且這些「了解消費者」的方式也幾乎是有模版可以參考,一定是「持續性」、「大量」、「面對面」、「一個小時以上」、「看著消費者一步一步購買、使用產品」。

只要持續性的保持對消費者了解的高清晰度、調整產品,就會發現品牌漸漸的成長;而且也會持續發現成長的方向,而不會是作完群眾募資了、上架完亞馬遜了,接下來要做什麼?

實務上,可能有兩個問題:

  1. 台灣團隊不是新創,每天花時間在不會帶來營收的「了解消費者」,會被電爆。

所以如果要根據上面的計劃執行「進入日本市場」還是要做一些調整,可以作的調整是把60%-70%的重心花在「了解消費者」,把30%-40%的資源花在「一般式銷售」(廣告等)。但即使是花費預算打廣告、作各種媒體曝光,也會是以「測試行銷方式」為主軸作執行。

  1. 「了解消費者」很重要大家都知道,但要怎麼做?

設定訂單個人資訊、發問卷、網站熱圖分析、SNS(社群網絡)後台分析、客服追加問題,都可以增加對消費者的了解,但都不能少掉「持續性」、「面對面」、「長時間」、「細節」地「面談」。 只要對消費者的了解停滯,成長也會跟著停滯。所以團隊在進入日本市場初期,要做的一件事是「建立持續了解消費者的模式」,每個禮拜或每個月定期檢視消費者的反應。

以上是這次討論的內容。可能有人看完之後會覺得,我還是來找代理商好了。

補充說明的是,上面的計劃沒有排擠掉其他任何的作法,因為進入市場的團隊不是新創,其他的管道都可以嘗試。另外,要自己作還是找代理商作的討論也可以看這篇文章。

最後,以上的內容或許都還是偏「理論/假說」。主要是希望能有一個「架構」,即使不是正確、也不是一體適用,但仍可以有一個基礎,可以讓大家在這上面去作累積、調整、優化。

本文授權轉載自《Japan Insider》,原文標題:老闆要我作進入日本市場的計劃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
邀請您加入「《創業小聚》LINE官方帳號

TAGS: # 日本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Japan Insider Japan Insider

Japan Insider 是專注於日本商業、新創趨勢的顧問團隊。經營團隊成員目前皆位於東京,提供內容著重於來自日本裡面的資訊,致力於幫力日本以外的企業/新創進入日本市場,連結日本內外的資訊、人才、新創。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