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為什麼矽谷創投放棄「VC」標籤?a16z、紅杉資本的身份轉變,揭示了新創圈的變革

為什麼矽谷創投放棄「VC」標籤?a16z、紅杉資本的身份轉變,揭示了新創圈的變革
DALL·E生成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近期,矽谷知名創投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正式登記為「註冊投資顧問」(Registered Investment Advisor, RIA),此舉在創投圈引發了廣泛討論。

這家管理著310億美元資產的巨頭,追隨了Andreessen Horowitz (a16z)、紅杉資本和General Catalyst等同行的腳步。這個看似細微的身份轉變,其實示著整個新創生態系統的未來樣貌——創投基金正在從單純的早期股權投資者,演化為更全面、更靈活的資本平台,甚至正在與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 Equity, PE)融合。

RIA是什麼?如何讓創投擺脫「20%籃子規則」?

要理解這場變革的意義,首先必須釐清傳統創投(VC)與註冊投資顧問(RIA)的本質區別。

傳統上,創投基金通常享有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豁免註冊資格,但前提是其至少80%的資產必須投資於未上市的新創公司。這條規則,俗稱「20%籃子規則」(20% basket rule),嚴重限制了創投基金的投資彈性,使其最多只能將20%的資金配置於其他類型的資產,如公開股票或加密貨幣。這種結構的設計初衷是為了專注於早期新創投資,但隨著市場環境改變,其僵化的10年基金週期也逐漸顯露疲態。

而成為RIA,最直觀的好處就是可以更自由地投資了:創投不再受限於80/20的投資比例,可以更自由地跨足多元資產類別,例如自由投資於公開市場股票、加密貨幣、進行私募股權式的收購,甚至是建立業務整合(Roll-ups)策略。

此外,RIA身份也讓創投基金能無限期持有優質資產。傳統創投的10年週期常迫使基金在投資的公司IPO後不久就必須出售股票以分配利潤給有限合夥人(LPs),紅杉資本的合夥人Roelof Botha表示:「我們意識到,偉大的企業會持續增長,大部分的價值是在IPO之後才累積的。」成為RIA後,基金可以長期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最大化回報,像是紅杉資本長期持有其投資組合,將9倍的回報提升至約90倍。

紅杉資本合夥人Roelof Botha.jpeg
紅杉資本合夥人Roelof Botha認為,許多新創的真正成長是上市後才開始的,創投當然也希望可以堅持到那時候。 紅杉資本官網

最後,RIA身份也讓創投能大規模參與次級市場,也就是新創舊股的交易。隨著新創公司維持私有化的時間越來越長,次級市場(Secondaries Market)已成為提供早期投資者和員工流動性的關鍵。RIA身份讓創投能更靈活地收購早期投資者的股份、整合零散的股權結構,甚至設立專門的次級市場基金。

一些業內人士將這些轉型後的創投形容為「穿著帽T的黑石集團(Blackstone in a hoodie)」,也是矽谷創投們的新方向:結合大型資產管理平台的全面投資能力,以及矽谷的科技基因與文化

從a16z到Lightspeed:為何頂尖VC紛紛轉型?

不過,Lightspeed的轉變其實並非首例,早在他之前還有a16z、紅杉資本等巨頭已經轉型了。

早在2019年,Andreessen Horowitz (a16z)就率先登記為RIA,為其大規模進軍加密貨幣和流動性代幣鋪平了道路。此後,該公司不僅參與了馬斯克收購Twitter的交易,還推出了財富管理部門,展現了其超越傳統VC的野心。a16z合夥人Margit Wennmachers曾表示:「我們想成為最頂尖的投資者,希望透過投資的靈活性,去投資我們認為最好的標的。」

a16z合夥人Margit Wennmachers.jpg
a16z合夥人Margit Wennmachers表示,創投們越來越重視靈活性。 a16z官網

紅杉資本則是在2021年轉向單一的「永久性基金」(Evergreen Fund)結構,能夠無限期地持有最具潛力的投資組合,擺脫傳統基金週期的束縛。

General Catalyst的轉型更為激進,不僅收購了一整個醫院系統,更公開地放棄「VC」標籤,自稱為「全球投資與轉型公司」。他們認為:「傳統的VC模式並不能最好地幫助創業家轉型整個產業。」

由Josh Kushner創立的Thrive Capital則設立了專門的投資工具,用於創立和收購能受益於AI技術的公司,模糊了投資與公司創建之間的界線。

這場轉變的背後,反映了創投產業面臨的深刻挑戰與機遇。

首先,傳統的「廣泛撒網、祈禱成功」(spray and pray)模式正顯示出疲態,在創業成本上升和退出週期拉長的市場中,其回報不再穩定。其次,AI的崛起創造了改造現有業務的巨大機會,許多時候,收購並用AI技術改造一家現有公司,比從零開始更具潛力。最後,IPO和併購市場的放緩造成了流動性瓶頸,迫使大型基金尋找新的資本部署和退出方式。

那創業家需要改變募資策略嗎?解讀新規則下的機遇與挑戰

對於正在尋求募資的新創來說,創投的「RIA化」帶來了新的機遇,也伴隨著新的挑戰。當你面對這些「多功能資本平台」時,需要調整自己的策略和期望。

機遇在於,這些轉型後的基金有能力支持公司度過更長的發展週期,甚至在IPO後繼續作為重要股東,為公司的長期戰略提供穩定支持。它們也能提供更多元的資本支持,除了傳統的股權投資,還可能提供次級市場流動性方案、參與更複雜的募資結構,甚至在公司發展後期主導收購或整合。此外,隨著投資策略從被動少數股權轉向更積極的控股或業務創建,這些投資人可能會在營運、AI技術整合等方面提供更深度的參與。

然而,挑戰也隨之而來。創業家需要明白,這些投資人的目標可能不再僅僅是支持創辦人的願景,他們可能會推動併購、業務整合或在特定時間點尋求控股權。因此,創業家在接受投資前,應深入了解投資方的多重目標,並在合作時更謹慎地設計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機制。

在募資過程中,創業家應主動向潛在投資人提問,以確保雙方利益一致,例如詢問他們的投資週期是否能支持超越傳統的退出時間表、是否有足夠的後續資金來支持未來的募資,以及他們的激勵機制如何與公司的長期發展保持一致。

——

資料來源:TheFundCFO NewsletterTechCrunchForbesThe VC FactoryPavel PrataPavel PrataBloomberg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曾令懷 創業小聚新創線召集人 曾令懷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