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長達一年的秘密籌備後,歐洲知名叫車服務平台Bolt於今天9月23日正式宣布進入台灣市場,初期營運範圍鎖定北北基桃地區。
Bolt來了!歐洲科技獨角獸來台,從「北北基桃」起步
「在三個月內上線!」這句話是今年年初Bolt台灣總經理曾憲竑上任時,從愛沙尼亞總部收到的第一個指令,當時他馬上直覺回應「不可能」。
2014年就加入Uber經歷開疆闢土階段、親身見證台灣叫車市場10年來各種腥風血雨的曾憲竑表示,深知台灣叫車市場對於外商企業潛藏許多挑戰。
「想要落地台灣,首要任務是遵循台灣本地複雜的法規環境。」曾憲竑坦言,花費超過一年的時間與主管機關溝通、申請第三方支付執照,並與本地車隊建立合作後,才能正式展開營運。
不過,在全球拓展超過50個國家、600座城市,服務超過2億名用戶的Bolt,為何選擇此時進入Uber、台灣大車隊、和泰yoxi、LINE GO等強敵環伺已是紅海的台灣叫車市場,而Bolt的武器又是什麼?
很單純的就是乘客和司機最在乎的事情:乘車價格、司機利潤。「乘客最在意的就是價格,大家近期也發現,某些乘車平台默默地變貴了。」曾憲竑說得很保守,但策略很明確:乘客的每趟車資要比同業更便宜,司機在每個訂單能賺到更多。
衝撞Uber、台灣大車隊等強敵環伺的市場,Bolt拿什麼拚?
「老實說,各家叫車平台的技術大同小異。」曾憲竑坦率地說,當消費者的使用體驗難以拉開差距,打優惠補貼戰又無異於飲鴆止渴的困境下,他將目光投向最常被忽略、卻也最關鍵的一群人。
「司機才是你真正的客戶,而乘客是司機的客戶。」曾憲竑永遠記得剛入行時一位主管這麼對他說,他到現在依然謹記這個觀念,堅信穩定的司機供給是平台服務基石。
第一劍:讓利「5%」給司機,先穩定前線戰士
現有的叫車平台往往為了追求乘客體驗與平台獲利,犧牲掉司機的利益與感受,導致司機們普遍存在怨氣與對叫車平台的低忠誠度。
因此,Bolt的第一劍,直指平台抽成,更多讓利給司機。目前對外曝光的抽成比例,是多元計程車司機20%、小黃10%,硬是比市場上最高的抽成25%低。「這5%的差距,不是補貼,是我們商業模式的一部分。」曾憲竑表示,意味著司機每跑一趟,都能實實在在多賺一點。
第二步,接住司機日常營運的隱形壓力。曾憲竑舉例,台灣「科技執法」越來越普遍,但司機為接客違規臨停的風險極高,許多平台也為了降低客訴,要求司機必須在原地等滿5分鐘才能取消訂單,時常讓司機冒著被開罰單的風險。「我們把等待時間縮短至3分鐘,協助司機降低被開單風險。」
提供司機更高的收入與友善的環境,Bolt正在發動一場「司機人心爭奪戰」。他們賭的是只要能贏得司機的心,這群手握方向盤的第一線服務者,將成為Bolt的盟友與最有效的口碑傳播者。
第二劍:不收乘客3%至5%的「平台服務費」,對市場示好
當「司機同盟」建立後,Bolt轉身向消費者發動另一波攻勢。
這次Bolt的打法不同於其他叫車平台過往進入市場時漫天發送折價券,而是簡單的承諾:搭車的價格比對手更便宜。
「大家會發現現在叫車變貴了。」曾憲竑觀察到目前市場的狀況,除了多元計程車定價本來就需要高於小黃跳錶價的法規限制外,部分平台額外向消費者收取的3%至5%不等的「平台服務費」,也是價格上漲的直接原因,這筆費用不會分潤給司機,而是直接進入平台口袋。
不玩補貼戰,改玩價格戰
Bolt不參與流血的補貼戰,而是發起一場車資價格戰,以「更便宜」作為市場利器。他們將從司機省下的5%抽成,以及從乘客端免除的平台費,轉化為自身最有力的競爭優勢。
面對台灣市場行之有年的補貼大戰,曾憲竑強調,不會輕易投入無止盡的燒錢競賽,一個健康的商業模式,遠比短期的金錢刺激更能留住用戶。
其實,這背後源自Bolt的歐洲節儉企業文化。「在總部,任何一筆預算都會被反覆追問:『這是必要的嗎?』」曾憲竑笑著說,這種精打細算的DNA,讓他們不可能像對手一樣大撒幣,但反過來看,也迫使他們必須思考出一個更聰明、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為什麼選擇台灣進攻?
在全球眾多潛力的市場中,Bolt為何選擇台灣作為進軍東亞的第一站?
對於一個國際企業而言,選擇新市場的首要考量,往往是市場規模。然而,Bolt選擇台灣,關鍵字卻是「穩定性」。
曾憲竑表示,總部在評估亞洲市場時發現,許多東南亞國家雖然成長潛力巨大,但法規環境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與灰色地帶。反觀台灣,在經歷長達十年的Uber條款等政策磨合後,已經建立起一套門檻雖然高、但規則清晰且透明的監管框架。
這份確定性正是Bolt最看重的資產。他們選擇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中,遵循明確的規則進行競爭。曾憲竑進一步指出,選則台灣打入叫車市場,除了穩定度高,還有電子支付普及度高,對外來服務的接受度與日本、韓國相比相對更高。
超級App是未來?Bolt:先專注核心叫車服務
Bolt起家於叫車服務,但在全世界的業務涵蓋外送平台、共享電動滑板車與電動自行車等,在歐洲各大城市隨處可見有著綠色logo的Bolt車輛或交通工具,具備發展為「超級App」(Super App)的潛力。
然而,對於台灣市場,Bolt的態度顯得務實專注。曾憲竑表示,電動滑板車因現行法規不允許行駛於開放道路,短期內不會引進,而至於外送服務,因為台灣已經有兩大巨頭盤踞,加上商家簽約的門檻極高,仍在審慎評估中。
「我們現階段的任務,還是先把叫車核心服務做到最好。」曾憲竑堅定地說,先在核心業務站穩腳跟,確保服務品質後,才會考慮引進其他服務。
Bolt的登台,無疑為台灣的叫車服務市場投下一顆震撼彈。它不走傳統的瘋狂補貼路線,而是選擇從最根本的「價格結構」與「司機關係」切入,來自愛沙尼亞的科技獨角獸之後能否夠憑藉這樣的策略,在台灣競爭激烈的叫車市場中,成功掀起波瀾,相信市場將會給出最終的答案。
本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作者:郭采樺,原文標題:專訪|Bolt正式登台!第一張王牌:讓利司機「5%」,能撼動Uber、台灣大車隊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