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每年跨縣市的出行需求高達4億次,這些需求主要來自於台鐵、高鐵及客運系統,儘管這些公共交通方式已經非常成熟,許多人仍然在尋找更靈活、價格合適的選擇。
Ridey樂抵共乘(以下簡稱Ridey)創辦人黃一晟提到:「台灣每年有大量跨縣市移動的需求,而這正是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提供更便宜且便捷的跨縣市交通方式。」
目前,Facebook、LINE和Dcard等社交平台上,越來越多的共乘社團應運而生,黃一晟指出:「臉書的大型共乘社群已經有將近30萬人,2024年這個數字才剛突破10萬,顯示出市場的快速成長。」
這些社團的存在,不僅反映了人們對於出行成本的敏感,也顯示出他們渴望尋找更具彈性與實惠的替代方案。Ridey,正是抓住了這一需求的脈動,並提出了共享車輛的創新解決方案。
與傳統計程車不同,Ridey的共乘服務讓乘客能夠以更加親民的價格享受便捷的出行體驗。以台北到台南的9,000元車費為例,若分攤後,每位乘客僅需支付300至400元,便可輕鬆跨越數百公里的距離。
然而,隨著共乘市場的快速崛起,面對的競爭越來越激烈,Ridey又是如何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Ridey與Uber或計程車有何不同?不是叫車是搭便車!
Ridey是提供一站式共乘服務的應用程式,整合了共乘的詳細資訊,清楚顯示正在申請的共乘旅程和已經找到的共乘,方便用戶查看。
那麼,它究竟與Uber或計程車有何不同呢?「其實,我們的共乘模式與一般的計程車服務有所不同,它更接近搭便車的概念。」黃一晟舉了一個例子:他自己長期在台北工作,但偶爾需要開車回台南,這時,他會透過Ridey平台將車內空位提供給其他人,這樣就能分擔油錢和交通費,讓整趟旅程既有趣又經濟。
這樣的模式與計程車或Uber的收入模式有本質上的區別。
計程車和Uber司機的主要收入來自載客,但Ridey平台上的車主並非專職駕駛,而是希望藉由共乘分擔費用。黃一晟表示:「我們的機制是開放給所有人,只要你有車,且想開車到某個地方,覺得自己一個人開車無聊,或是希望分擔油錢,你就可以在Ridey平台找到合適的旅伴。」
這樣的共乘方式不僅讓跨縣市的移動變得更加便利,還讓出行成為一個社交化的選擇。
為什麼選擇Ridey,而不是直接在Facebook社團或LINE群組尋找共乘呢?
黃一晟指出,雖然這些社群平台確實提供了共乘資訊,但它們往往面臨安全性、法規以及使用上的問題。他提到:「不論是登山族、賞花族還是衝浪客,大家都在用社群平台找共乘,但這樣的方式有許多限制。如何確保共乘對象的可信度?如果收取油錢和交通費,是否會涉及法律問題?」
正因如此,Ridey應運而生,旨在解決這些痛點,為用戶提供更安全、更有保障的共乘選擇。
乘客與駕駛之間的信任問題如何解決?
在共乘服務中,金錢糾紛一直是個常見的問題。
團隊發現,駕駛與乘客之間經常因費用問題而爭執,因此引入了金流系統,確保油錢和交通費補貼能夠透過平台自動計算與處理。創辦人黃一晟表示:「我們的系統設計有一個金流機制,費用會直接透過系統流轉,這樣就能避免雙方的爭議。」
除了費用問題,乘客與駕駛之間的信任問題也是共乘服務的挑戰之一。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Ridey平台透過金流管理來保護雙方的權益。例如,如果駕駛收取費用後未前往接載乘客,或乘客預約後未按時出現,系統都會進行相應的處理,減少「No-Show(未出現)」的情況。黃一晟說:「透過Ridey平台,乘客和駕駛可以在費用上達成共識,避免駕駛收了錢卻不載人,或乘客未付款就臨時取消。」
這項金流機制不僅解決了支付問題,還成為了Ridey的一個營收來源。
平台會從每筆交易中收取手續費,並計劃透過廣告和會員制度進一步擴展商業模式。例如,APP內會提供廣告曝光機會,像是演唱會、旅遊或住宿等,未來還可能推出「無廣告模式」的Premium會員服務。「如果你是Premium會員,其他乘客看到你的標示時,也更有可能對你的共乘服務產生興趣。」
Ridey於去年初推出beta版,至今尚未正式收費。平台也在探索更彈性的應用方式,例如針對固定通勤路線的共乘,這可能會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我們花了一些時間聽取使用者的意見,並進行功能上的修正與優化,確保大家在開始使用時能夠順利。」目前,Ridey的計劃是在2025年第三季推出付費機制與廣告系統,預期會讓共乘體驗更加完善。
目前,Ridey平台尚未開放營業駕駛使用,主要是因為現行法規的限制。根據共乘條款,每名駕駛每天只能提供兩趟共乘服務,這使得專業計程車駕駛無法通過Ridey進行營運。然而,營業共乘依然有合法的途徑,例如特定申請路線。但黃一晟指出,現行制度難以滿足計程車的「即時性」需求。「計程車需要隨時載客,但共乘則需要事先安排,這在臨時搭乘的情況下較難執行,除非是特定定點接送。」
「現行法規是當初Uber進入台灣時訂定的,已經存在一段時間,我們認為仍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Ridey團隊認為,若能調整現行規範,讓計程車司機也能參與共乘,將有助於降低交通成本並提升環保效益。「只要規範得當,共乘絕對能夠成為台灣交通的一大助力。」黃一晟指出團隊也會持續與政府協商,爭取出台灣市場更為適合的共乘法規,進一步讓共乘模式更普及、更具吸引力。
用創業競賽的獎金吃大餐?「根本沒有想過要真的要做」
「你不做化工這件事,沒有人會質疑嗎?」這是許多人在學術專業與創業之間抉擇時都會面臨的問題,創辦人黃一晟和技術長一澤正是這樣的例子。
兩人分別畢業於成大的企管系和化工系,卻選擇了創業之路。一澤認為,跨領域的轉換在台灣並不罕見,舉例來說,成大的前校長原本是森林系畢業,後來卻投身公衛領域。「這種跨領域的情況在成大,甚至在其他學府都很常見。」一澤說。
在大學時期,黃一晟參加過許多創業競賽,最初的動機其實很簡單——「賺獎金。」他笑著回憶當時的經驗,「當時我們得了獎,拿著獎金就去吃飯,根本沒想過要真正把專案做起來。」然而,這樣的態度很快讓他開始反思:「評審給我們獎金,代表這個點子有價值,但我們卻沒有繼續推動它,這樣對嗎?」
畢業後,黃一晟進入了金融業工作,但內心始終對創業充滿渴望。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共享交通領域,並發現市場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於是開始深入研究。「我當時想,這是不是在台灣有機會推廣?」黃一晟回憶說。最初,他並沒有直接辭職去創業,而是先從參加相關競賽開始,逐步累積經驗並驗證市場需求。
當Ridey有了初步成果後,黃一晟與團隊才真正決定投入。「這不是一個衝動的決定,而是經過多次測試與調整,最後確認這是我們真正想做的事。」如今,Ridey正努力改善台灣的共享交通體驗,而從學生時期的創業競賽到現在的創業旅程,也成為黃一晟堅持走下去的動力。

MBTI變了3次但鐵打的I人、咖啡重度患者。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