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稍早因市場動盪及貿易戰疑慮而暫緩上市計畫後,「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 BNPL)金融科技新創Klarna於9月2日正式重啟IPO計畫,預計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股票代碼為「KLAR」。Klarna此次IPO目標是籌集高達12.7億美元的資金,並且根據發行文件中的流通股計算,其市場估值最高可達140億美元。
所謂先買後付,是指讓消費者將購物款項分拆成數筆較小的、免息的分期付款,而非一次性支付,這些分期付款通常在數週或數個月內完成。這種創新的支付模式深受沒有信用卡的年輕世代歡迎,一度讓Klarna的估值來到450億美元,不過疫情後「零利率政策(ZIRP)」時代的結束,Klarna的估值大幅下跌85%,也不得不暫停上市計劃。
這次重啟,或許預示著金融科技板塊在經歷一段時間的沉寂後,有望再次吸引投資者的目光,不過值得注意的是,Klarna本身不會從現有股東在這次IPO中出售的股份獲得任何收益,而只是讓投資人出場而已。
Klarna的興衰:從疫情榮光到估值腰斬的挑戰
Klarna自2005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創立以來,便以其創新的先買後付服務模式迅速崛起,並在2012年達到獨角獸(估值破10億美元的未上市私人企業)的估值。
Klarna消費者將購物款項分拆成數筆免息分期付款,而非一次性支付,這一服務在疫情期間全球電商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取得了成功。在2020年中至2021年間,Klarna的估值在短短兩年內從55億美元飆升至超過450億美元,其中更在2021年獲得日本軟銀集團領投的6.39億美元投資。彼時,Klarna甚至一度考慮採取直接上市(Direct Listing)的方式,展現了其當時的市場影響力與自信。
然而,隨著「零利率政策(ZIRP)」時代的結束,以及2021年創投估值泡沫的破裂,市場環境急轉直下。Klarna的上市計畫也因此被擱置。在2022年的一輪私募融資中,Klarna的估值大幅下跌了85%至65億美元(或67億美元),市場開始重新審視先買後付模式的穩定性。
根據Klarna的財報,儘管其用戶群和營收持續成長,但第一季度的淨虧損卻翻了一倍。消費信貸損失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7%,達到1.36億美元。Klarna的發言人對此表示,雖然消費者信貸損失佔總放貸金額(或「商品總值」)的比例從0.51%略微上升至0.54%,但這一數字「仍非常低」,並不能完全反映美國消費者的財務狀況。
然而,數據顯示出先買後付借款人普遍面臨的困境:還款困難。
信用平台LendingTree的一項調查指出,在過去一年中,高達41%的先買後付用戶曾遲交款項,較前一年的34%有所上升。更令人擔憂的是,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先買後付用戶曾利用此服務購買雜貨,這一比例從去年的14%顯著增加,暗示了部分消費者可能已將先買後付用於日常基本開銷,而非預期中的高價商品。
這種先買後付客戶的債務壓力,與美國家庭財務普遍吃緊的狀況不謀而合。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報告指出,第一季度美國消費者債務總額增加了1,670億美元,達到創紀錄的18.2兆美元。學生貸款違約率從不到1%飆升至近8%,顯示出消費者在多方面承受著沉重的財務負擔。同時,在高通膨環境下,先買後付模式面臨更高的信用損失風險,且其對用戶信用狀況的追蹤有限,也引發了對長期獲利能力和消費者韌性的擔憂。
不過先買後付企業在監管方面可能可以鬆一口氣。川普政府近期撤銷了對先買後付服務的監管加強措施,停止執行一項將先買後付供應商視為信用卡發行商的拜登時代規定。這項規定原本要求更嚴格的資訊披露、客戶糾紛處理和退款流程保護,其撤銷可能使得先買後付行業面臨較為寬鬆的監管環境。
Klarna重啟IPO,市場是否買單仍須觀察
儘管面臨上述挑戰,Klarna仍持續拓展其業務版圖,它不僅取代競爭對手Affirm成為Walmart的獨家先買後付供應商,更與外送服務DoorDash合作,顯示其在消費經濟中的影響力日益擴大。同時,Klarna也積極將自己定位為一家全球數位銀行,推出簽帳金融卡和其他金融產品,並將其「公平融資」(fair financing)產品推廣至更多商家,預計將其在總交易量中的佔比從目前的2%提升。
截至6月30日,Klarna已擁有約1.11億活躍消費者和近79萬商家,遍布26個國家。根據最新財報,Klarna在第二季度營收成長54%至8.23億美元,商品總值成長14%至69億美元,淨虧損也較去年同期減少42%至5,300萬美元。這顯示出公司在經歷調整後,營運狀況有所改善。
此次Klarna重啟IPO,不僅是其自身發展的關鍵一步,更被業界視為觀察整體金融科技市場和高成長科技股投資熱情的重要風向球(bellwether event)。
在今年美國IPO市場經歷一波熱潮,首次公開募股已籌集243億美元(高於2024年同期的204億美元)的背景下,多家此前推遲上市的科技公司,包括其他金融科技公司如eToro Group Ltd.和Chime Financial Inc.,也已陸續重啟或成功上市。與Klarna同時期啟動上市行銷的還有加密貨幣交易所Gemini Space Station Inc.等公司。
Klarna的成功上市,可能預示著投資者對高成長金融科技公司的信心重燃;反之,若反應平淡,則可能反映出市場對於其高估值和行業監管問題的持續擔憂。
值得注意的是,Klarna此次IPO將發行總計34,311,274股普通股,其中Klarna自身將發行5,555,556股,而現有股東則將出售28,755,718股。預計每股發行價格將介於35至37美元之間。不過,Klarna本身不會從現有股東出售的股份中獲得任何收益,意味著這些由現有股東(例如早期創投基金紅杉資本、共同創辦人Victor Jacobsson等)所出售的近2,900萬股股票,其銷售所得將直接進入這些股東的口袋,而非注入Klarna的公司帳戶。
不過,這不代表投資人對Klarna的未來不看好,例如紅杉資本在本次發行後仍預計擁有約22%的投票權,這表明他們在變現部分投資的同時,依然維持著對Klarna的長期策略性持股,並非全面撤出。
此次上市不僅將為Klarna帶來必要的資金,以支持其從純粹的先買後付服務商轉型為提供多元產品的數位銀行,也再次強調了先買後付服務在年輕消費者中日益成長的需求。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